顯示具有 太陽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太陽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匯集多元智能 展現新型協力:新媒體,新實踐

記者林婷憶/採訪報導
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吳宗泰(左)及李映昕(右)說明整個論壇建構過程。(圖文/李嘉軒)
太陽花學運中新興的網路新媒體(零時政府(g0v)、沃草、以及台大新聞E論壇)異軍突起將網民匯集起來實質參與,形成波濤洶湧的社會行動。從主事者的現身說法,可看出新媒體不只匯集多方公民記者的力量、也展現新型的協力模式。
零時政府 自由進入 公開透明
「許多人好奇為什麼零時政府能快速回應突發狀況,因為零時政府本來就聚集了一群熟用新媒體的成員。」 零時政府趙偉伶解釋,當事情發生了,成員能馬上將工具物盡其用,直接把工具轉換成可以解決問題的武器。

在讚聲中反思傳媒責任與讀者需求:太陽花運動中新媒體的實踐

記者林婷憶/採訪報導
零時政府(g0v)成員鄭偉伶講解組織如何支援太陽花學運現場網路及全程轉播情形。(圖文/李嘉軒)
台大新聞所於20日舉辦「太陽花運動中新媒體的創新實踐」論壇,邀請在學運中新興的網路新媒體(零時政府(g0v)、沃草以及台大新聞E論壇)暢談運用何種網路科技以及意識形態將第一手消息傳播到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 本次論壇的與談者包括零時政府參與者趙偉伶、沃草發言人林祖儀以及台大新聞E論壇同學李映昕及吳宗泰。 他們共同提到,當讀者「按讚數」越來越多時,會思考對傳媒的責任以及如何回應讀者的需求。
零時政府趙偉伶:我像日本修道僧,在資訊的瀑布下找出意義,回應讀者
「「我像日本的修道僧在資訊的瀑布下,被大量的訊息沖刷。我開始思考要如何找出有意義的資訊回應觀眾。」」零時政府參與者趙偉伶形容,在太陽花學運期間,初次嘗試管理「反服貿黑箱協議」臉書粉絲專頁遇到的課題。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看見太陽花運動中的新媒體 g0vX沃草X台大新聞E論壇經驗分享

記者李嘉軒/採訪報導
為期24天的太陽花學運,由於新媒體運用的創新,網民匯集起來實質參與,形成波濤洶湧的社會行動。新媒體的創意實踐被譽為是這場運動的因此,台大新聞研究所將在5月20日早上舉辦「太陽花運動中新媒體的創新實踐」論壇,探討本次運動中新興的網路新媒體(零時政府(g0v)、沃草、以及台大新聞E論壇)如何運用網路科技將訊息傳送到世界各地去。
本次有幾個新興媒體受到關注,也展現創意實踐,值得關注。
首先,「零時政府」(g0v)是由一群科技工程師建立。因一開始在318守護民主晚會上幫忙直播,卻意外的拍到進入立法院的實況影片,跟著便在現場協助各種網路及轉播的疑難雜症。
再來,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沃草」,為了服貿議題進而成立「國會無雙」公民網站。他們在第一時間發現國民黨立委張慶忠讓服貿協議30秒通過,迅速對外發布消息,數百位學生佔領立法院。
而「臺大新聞e論壇」,原來只有幾位同學在立法院內外側做現場的中英文即時報導。開始陸續地有許多同學加入,在立法院外的濟南路和青島東路上搭建臨時篷子採訪。從蹲坐在路邊採訪到最後擁有近90人的採訪團隊,參與人員擴及到不只台大的學生,還包括來自政大、師大、交大、東華等各大學同學支援跨校串連。
本次論壇中這三個網路新媒體的代表將討論以下議題:一、為何參與公民行動以及本次學運,在這之前有什麼樣的政治及社會經驗做連結?二、他們在這次學運中報導的理念為何?其記者的身份是否專業及是否有特定的立場來為學運發聲?三、在整場學運的過程中,新媒體與主流媒體的互動為何?四、他們的資源策略為何?如何對內及對外做連結?五、新媒體的下一步為何?
本次論壇的與談者包括零時政府參與者趙偉伶、沃草發言人林祖儀、及臺大新聞E論壇同學李映昕及吳宗泰。
時間是5月20日(週二)早上10:20分至12:10分。地點在本所103視聽室。歡迎有興趣者共同參與。

江蓋世談鄭南榕與追求自由的歷程

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江蓋世先生演講時,台大新聞所同學專注聆聽。(圖文/李政)
「寫出去的東西,只要是台獨,就是叛亂罪」江蓋世曾在1980年代積極參與台灣民主運動,他也曾在鄭南榕所辦《自由時代週刊》雜誌擔任採訪編輯。他在5月13日跟台大新聞所同學分享鄭南榕的理念。江蓋世哽咽地表示,「近鄉情怯」回來事發現場,心情其實很複雜。
 
鄭南榕的秘密武器
在那個連講台獨都會被抓的年代,寫出去的東西只要含有台獨的成分在,就很有可能收到叛亂罪的傳票。江蓋世說,當時南榕就告訴他,「若有什麼事,我全權負責。」他才真正放手去作訪問。

台灣浴火普羅米修斯:太陽花學運後,再訪鄭南榕

記者張哲豪/採訪報導
鄭南榕紀念館內,仍保有當年自焚的場景。(圖文/李政)
在台北市民權東路巷弄內,一幢看似普通的公寓大廈三樓中,民主烈士鄭南榕先生在此以自焚手段捍衛言論自由,如同他自焚前說的:「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抓的到我的屍體」,為了紀念他,此處改建為紀念館,並保有當年自焚的場景,以提醒後人鄭南榕為民主的付出。太陽花學運後,台大新聞所師生於5月13日造訪此地,再探鄭南榕精神。
七十坪左右的公寓,過去是鄭南榕創辦的「自由時代」週刊辦公室,如今已改成典雅的展示空間。牆上掛著的照片和標語,以及展示窗中的文件和報刊,再再告訴參訪者,爭取權利這條路有多麼艱辛。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太陽花後重訪鄭南榕精神

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我叫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成為鄭南榕的絕響名言,這位主張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領袖,於1989年4月7日自焚於報社編輯室。25年後,2014太陽花佔領立法院,反服貿活動遍地開花。學生領袖陳為廷在學運期間以「我叫陳為廷,我主張台灣獨立」的口號向鄭南榕致敬;另一位學生領袖林飛帆也同樣追掉鄭南榕,並表示:「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在太陽花學運中,鄭南榕儼然成為精神領袖,因為他為了台灣爭取到百分百言論自由。
鄭南榕出生於一九四七年,同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此後深深影響著鄭南榕的一生。在他求學的過程中,曾從成功大學工學院跳到輔仁大學哲學系,隨後則轉到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但因為拒絕修習「國父思想」課程,放棄了畢業證書。鄭南榕信仰著古典自由主義,也堅持個人價值的追求,他說,他是一個行動思想家。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崩壞的世代 林宗弘談三大社會危機

記者陳燕珩/採訪報導、攝影/林近
林宗弘以諸多研究的面向說明台灣面臨的社會問題。(圖文/林近、陳燕珩)
「二十年後,你想看到什麼樣的台灣?想像失業狂潮蔓延、財團趁火打劫、人口縮減、貧窮率及自殺率攀升。」這是《崩世代》書中,分析目前台灣社會趨勢,所指出未來可能面臨的諸多危機。該書主要作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今(29)日受邀至台大新聞所演講,從貧窮化、財團化及少子女化三大層面切入,帶大家思考經濟全球化的後遺症。
林宗弘是研究貧富差距、社會階層化及全球化等議題的學者,他在台大念書時期,就曾參與勞工事務研究社,投入學生運動中的勞工運動,也是「台灣勞工陣線」的學生幹部,時常在街頭處理勞工抗爭及各種爭議。過去站在第一線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研究領域知識,讓他意識到社會趨勢的變遷以及台灣可能的崩壞。

創新福利國 用優勢產業支撐社會需求

記者陳燕珩/採訪報導、攝影/林近
林宗弘從階層分化和世代分歧的觀點看太陽花學運。(圖文/林近、陳燕珩)
《崩世代》書中揭示台灣未來二十年貧窮化、財團化及少子女化的問題,讓讀者意識到社會存在的危機,出版後林宗弘持續進行世代研究。他指出新世代的台灣認同較高,較反對言論管制,也參與反媒體壟斷以及太陽花運動。
新世代:台灣認同、民主價值取向較高
在針對年輕人認同本土程度及對民主看法的分析中,林宗弘發現有趣的結果。統計結果指出,從1990年初期到2013年,台灣各年齡層對本土認同感都向上提升,但年輕族群對於「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傾向佔的比例最高。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崩解前夕 力挽狂瀾:林宗弘從《崩世代》看太陽花學運

文/吳曼筠
《崩世代》主要作者林宗弘,將於4月29日在臺大新聞所103教室,帶您,從崩世代看太陽花學運背後,年輕人的集體危機與出路。(圖/擷取自林宗弘臉書、文/吳曼筠)
自318太陽花學運以來,《崩世代》一書的作者林宗弘觀察到,年輕人之所以願意守在立院周圍表達訴求,其實是反映年輕世代對於模糊藍圖的焦慮。他認為,政府不斷對中國開放,看似帶來無限商機,但獲利的卻是大財團,兩岸商業交流,不僅造成資本外移,台灣工資順勢壓低,自然衍生年輕人不滿。
加上台灣的失業率逐漸攀升,首富郭台銘曾公開質疑年輕人沒有創業夢想,「只想開咖啡廳」。林宗弘認為,「如果讓郭台銘再白手起家一次,他很可能也只能開咖啡館。」他指出,台灣在九○年代末期之後,資金及產業大幅外移,小資本難以撐起大企業,他所編著的《崩世代》更清楚揭示新的世代面對就業與創業環境劇烈變動,「黑手變頭家」的例子,恐再難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