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紀錄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江蓋世談鄭南榕與追求自由的歷程

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江蓋世先生演講時,台大新聞所同學專注聆聽。(圖文/李政)
「寫出去的東西,只要是台獨,就是叛亂罪」江蓋世曾在1980年代積極參與台灣民主運動,他也曾在鄭南榕所辦《自由時代週刊》雜誌擔任採訪編輯。他在5月13日跟台大新聞所同學分享鄭南榕的理念。江蓋世哽咽地表示,「近鄉情怯」回來事發現場,心情其實很複雜。
 
鄭南榕的秘密武器
在那個連講台獨都會被抓的年代,寫出去的東西只要含有台獨的成分在,就很有可能收到叛亂罪的傳票。江蓋世說,當時南榕就告訴他,「若有什麼事,我全權負責。」他才真正放手去作訪問。

台灣浴火普羅米修斯:太陽花學運後,再訪鄭南榕

記者張哲豪/採訪報導
鄭南榕紀念館內,仍保有當年自焚的場景。(圖文/李政)
在台北市民權東路巷弄內,一幢看似普通的公寓大廈三樓中,民主烈士鄭南榕先生在此以自焚手段捍衛言論自由,如同他自焚前說的:「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抓的到我的屍體」,為了紀念他,此處改建為紀念館,並保有當年自焚的場景,以提醒後人鄭南榕為民主的付出。太陽花學運後,台大新聞所師生於5月13日造訪此地,再探鄭南榕精神。
七十坪左右的公寓,過去是鄭南榕創辦的「自由時代」週刊辦公室,如今已改成典雅的展示空間。牆上掛著的照片和標語,以及展示窗中的文件和報刊,再再告訴參訪者,爭取權利這條路有多麼艱辛。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比令.亞布:用紀錄片化解衝突

記者李筠平/採訪報導 彭俊穎/攝影
比令.亞布認為應該用不同的視角去省思歷史,讓不同人都可以說話,歷史不應只有一種角度!
導演比令.亞布今受邀來臺大新聞所分享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心路歷程。《霧社・川中島》以賽德克族人現身說法,重現霧社事件的真實樣貌,比令.亞布希望藉由這部片,化解賽德克族人間的衝突,並讓更多人瞭解歷史真相。
《霧社・川中島》片中訪問許多莫那・魯道(Mona Rudo)的家人,深刻描繪了遺族的心路歷程,並深入討論霧社事件,以訪問許多賽德克族人、學者的方式呈現史實,另外也特別論述Toda頭目鐵木・瓦歷斯(Temu Walis),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長久以來,賽德克族因方言的不同,分為Truku、Toda和Tgdaya,三個方言的族人間有血緣關係,然而隨著時間而逐漸分化,甚至起衝突。導演魏德聖所拍攝《賽德克・巴萊》正是描寫了Toda與Tgdaya之間的仇恨,然而有部分賽德克族人認為,《賽德克・巴萊》過度描繪Tgdaya頭目莫那・魯道和Toda頭目鐵木・瓦歷斯之間的仇恨,有違史實,甚至擔憂《賽德克・巴萊》會將Toda醜化,恐將引起誤會。
臺大原住民族學生社團「原聲帶社」,到場一起觀看紀錄片《霧社・川中島》。
《賽德克・巴萊》是比令.亞布決定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原因之一。在《賽德克・巴萊》上映前,比令.亞布就已經先看過,他對於片中過度描寫族群衝突感到擔憂,擔心Toda與Tgdaya的年輕人對彼此的想法會就此定型,因而決心拍這部片,試圖化解可能發生的衝突。
此外,比令.亞布指出,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讓Toda的聲音被聽見,也讓鐵木・瓦歷斯回歸歷史上應有的定位。臺灣、日本的文獻或小說通常不太討論鐵木・瓦歷斯,且主要在論述霧社事件的都是Tgdaya而非Toda,他希望讓很少說話的人也有發聲權。
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於,1930年Toda與Truku之所以殺害Tgdaya,乃是日本人狠毒的「以番制番」策略, Toda與Truku其實是迫於無奈;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1920年,日本人也曾要脅Tgdaya殺害泰雅族人,該事件稱為薩拉茂事件。因此,若《賽德克・巴萊》拍攝場景設定為1920年,莫那魯道恐怕是親日,而非抗日英雄。
片後座談,有觀眾問到部落的年輕人在看完紀錄片後,心態是否有所轉變,比令・亞布認為可分為兩種反應。對Toda的成年人而言,長久以來,他們認定莫那・魯道是土匪,然而在看完片子後,他們會更清楚整件事件都是日本人在操弄,也比較能理解莫那・魯道的動機。對部落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Toda和Tgdaya分界較為模糊,但成年後會開始思考兩者間的不同,比令・亞布希望到時他的片子可以讓他們有所依據。
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認為《霧社・川中島》,以不同的觀點,還原霧社事件現場。
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認為該片有兩個重點,一是點出政治操作,二是強調媒體再現的效應。莫那・魯道成為英雄,乃是因國民黨統治上的需要,塑造出來的抗日英雄。而媒體不斷再現部分人的聲音,只會再次強化有所偏頗的觀點。她也表示,非常欣賞比令・亞布以不同的觀點,還原歷史現場,讓大眾可以看見不同的詮釋角度。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千甲:看見都市原住民族的困境

記者毛怡玫/採訪報導 謝睿哲/攝影
廖建華拍攝《千甲》,希望讓更多人能關注到都市原住民的困境。
這是一群被邊緣化的人群,他們因為天災搬離百年來賴以生存的家園,來到都市卻因為經濟的困境,無法住進公寓。他們是在都市生存的原住民族。導演廖建華拍攝紀錄片《千甲》就是講述他們的故事,希望更多人能關注到他們。
廖建華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所碩二的學生,在接觸到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陳建泰發起的在千甲聚落居民中開展「社區協力農業」計劃後,開始關注新竹市都市原住民議題。
「社區協力農業」是工研院公益委員會在千甲里的一個計劃。以小規模永續農業、社區經營方式協助都市原住民的生活。
影片主要以影像與受訪者對話,來呈現原住民族在都市生活的狀態與困境。貨櫃屋、鐵皮工寮是新竹市排灣族、阿美族、泰雅族等都市原住民的棲息之地;他們在土地上不用農藥,種植族人吃的蔬菜;但族人的職業選擇卻很窄,大多都去做了板模工人。
Giyav Salingaulj認為《千甲》勾起了很多他的生命經驗,他說「看完很感動。」
這部紀錄片,廖建華蹲點在千甲里拍攝長達七個月,後製五個月。片中不用旁白,不刻意點出問題,完全用影像呈現都市原住民的生活。他認為,很多媒體已經做了有觀點的文字或影像報導,他想用電影的方式呈現,讓觀眾去深入思考。他說:「在我的教育體系中沒辦法瞭解原住民,希望能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關注這個問題,也希望借由這部紀錄片能讓年輕人反思自己的文化。」
現場很多原住民觀眾也與廖建華分享了自己的觀後感。台大社工系Giyav Salingaulj覺得這部電影勾起了很多他的生命經驗。他說都市原住民族遇到的不僅僅是生計上的問題,還有族群融入等其他更需要關注的困境,Giyav認為「看完很感動。」
11月11日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原住民紀錄片影展第一場便播放了紀錄片《千甲》,並請來廖建華和觀眾進行座談。希望可以通過不同影響的呈現方式,開拓不同的視野,從而達到對話的目的。該活動將會於每晚六點半開始,持續到11月14日。
活動官方粉絲頁:點我
台大新聞所原傳播中心的原住民紀錄片影展,將持續到11月14日,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徐青雲:客家台仍缺法源依據

記者李筠平/採訪報導 陳睿哲/攝影
徐青雲在演講中表示,客家電視台節目的客語使用,已超過九成。
客家電視台台長徐青雲受邀到台大新聞所演講,說明客家電視台的族群媒體使命。她指出,客家台雖被認為隸屬公廣集團,但至今仍缺乏法源依據。

客家電視台的成立

徐青雲認為,客家電視台背後實有一段族群傳播長久的奮鬥故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官方禁止各級機關、學校使用方言傳播,除原住民公開推動還我母語運動外,1988年間,客家族群自覺語言、文化的消逝,也上街頭展開「還我母語」大遊行後,這才逐漸引起官方、民間對族群傳播的關注。
徐青雲說,有鑑於諸多客家社會運動的努力,包括公視等電視台均開始重視客家群體,紛紛製播客家節目。立法院也於2003年修訂有線電視法,設立客家電視台(Hakka Television Station),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專屬客家、全程使用客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詔安腔、饒平腔)發音的電視台。
回顧這段歷史,徐青雲有感而發地說,她從不否定客家電視台是政治下的產物。如果沒有政治選舉推波助瀾,客家台的建立或許還需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客家台作為族群台,在電視台的組織定位,卻歷經許多波折。

公廣集團的一員

徐青雲提到,客家電視台成立之初的營運與預算,是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每年依照採購法執行,先後由台視與東森電視等商業電視台承攬;2007年,客家台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方正式成為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簡稱TBS)的一員,營運至今卻遭遇許多困境。
徐青雲說,公廣集團的共同問題是,每個電視台的主管機關都不同,事權很難統一,問題也隨之產生。徐青雲指出,公廣集團目前由公視、客家台、原台、宏觀電視台及華視組成,然而各個電視台的預算來源都不同;公視的經費主要源自文化部、客台源自客家委員會、原民台源自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宏觀電視台源自僑務委員會。華視雖然公共化,卻無政府補助,必須自負盈虧。徐青雲認為,經費來源不同導致公廣集團在資源整合時,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徐青雲又指出,客家台、原民台、宏觀電視台起初依據《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納入公廣集團旗下,然而《公視法》至今仍未將各電視台納入,導致客家台、原民台落入「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法卻萬萬不行」的窘境。因而,現在客家台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客台納入公視法,以解決缺乏法源的問題。

找尋人與文化間的連結

徐青雲指出,雖然有族群媒體出現,但是還是很難扭轉主流媒體對於弱勢族群的忽視。
徐青雲在介紹客台時說到,客家台的節目非常多元化,包括戲劇戲曲、兒童青少年、生活資訊、音樂綜藝、人文紀錄與新聞雜誌類等。「客家台希望每個年齡層觀眾,都能與客家文化產生連結。」徐青雲表示,許多客籍人士童年與祖父母同住,客語說得很好。但一旦求學與就業,就會與客家文化失去交集。因而她希望客台不同的的節目,可以促使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重新尋回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連結。
近年來,客家台在紀錄片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能建立寶貴的客家文化資料庫。徐青雲指出,如2011年的「百年斯文」、「八八水災紀錄片」,2012年的「穀雨‧種大田」、2013年的「邊界移動200年」、「山歌一條路」;其中「邊界移動200年」紀錄從中國移民到印度的老僑民故事,「山歌一條路」則是記錄大陸的山歌的發展與傳遞概況。
徐青雲認為,閱聽人常因為「聽不懂客語」而影響收看意願,或者因「不同客語腔調」而不願觀看客家台。如何跨越語言所產生的隔閡,還有待客家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