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影像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影像作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新聞所畢業鉅獻:記者加油 (3)



台大新聞所99學年度小畢典宣傳影片,主題《記者加油》,目的在於鼓勵學長姐在畢業後,不因大環境的困難而感到氣餒,期待他們能熱情的為低迷的新聞界貢獻一份心力。

導演、腳本:陳熙文 

演員:周楷,翁嬿婷,廖士翔,Alina Chang, Min-Sheng Huang

特別演出:朱賜麟 老師,彭文正 老師,林麗雲 老師,王泰俐 老師,張錦華 老師

音樂:[Dance] by Rebecca and Fiona

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新聞所畢業鉅獻:記者加油 (2)



台大新聞所99學年度小畢典宣傳影片,主題《記者加油》,目的在於鼓勵學長姐在畢業後,不因大環境的困難而感到氣餒,期待他們能熱情的為低迷的新聞界貢獻一份心力。

導演、腳本:陳熙文 

演員:黃維俊,陳義宗,郭建志
   陳熙文,Min-Sheng Huang
   林芷揚,陳冠倫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新聞所畢業鉅獻:記者加油 (1)



主題《記者加油》,目的在於鼓勵學長姐在畢業後,不因大環境的困難而感到氣餒,期待他們能熱情的為低迷的新聞界貢獻一份心力。

導演、腳本:陳熙文 演員:陳熙文,Min-Sheng Huang 
音樂:Carley Comando, Every Day

小畢典總召:廖士翔,副總召:陳熙文

工作人員:台灣大學新聞所碩一全體同學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啡嚐得藝!第三屆屏東原鄉咖啡評鑑會

   

記者/郭恆成

簡介: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人物特寫 嘉興木雕師沈萬順

   

記者/陳韋馨

簡介: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部落生活的藝術家 湯利

   

記者/盧映臻

簡介: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打造生命的木雕師 查馬克 巴宗屋兌(高富村)

   

記者/洪琇茜

簡介:一雙被木槌打到彎曲、不能伸直的手,換來半甲子技藝和一件件具生命力的藝術品......。

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

 


記者/吳元熙

簡介: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泰武國小 教室外的英文課

 

記者/查慧瑛

簡介:

來自奧地利的Alex是泰武國小的駐校外籍人士,擔任推展英語教育的工作;遠道而來的他,想為排灣族部落帶來改變,卻面臨泰武國小即將遷校的挑戰...

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受災戶續住要抽籤?重建資源捉襟見肘!

 

記者/吳中傑

簡介: 八八風災重建過程中,受災戶居住權竟無法保障,還需抽籤才能決定是否能續住......。

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影像作品】《八八風災 迢迢重建路》專題-忠誠營區重建生活 田野調查

 


記者/李依頻

簡介:臺大新聞所公民新聞課程,觀察屏東縣泰武鄉八八風災後的地方重建過程,包括泰武國小近況簡介、排灣族文化傳承等。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校友作品】9/7日晚間10點,公視紀錄觀點播出校友陳文政《泰北中國結》

《泰北中國結》播出與重播時間

2010.09.07(二)22:00首播
2010.09.08(三)02:30重播
2010.09.11(六)15:00重播

《泰北中國結》導演為台大新聞所本所校友陳文政

下文轉自: 公視紀錄觀點

節目介紹:

因國共戰爭而流落泰緬山區的泰北華人,半世紀以來,堅決反共、心向中華民國,也長期得到台灣的愛心資助。但過去幾年,經濟崛起的中國大陸開始將觸手伸進泰北,提供優渥條件「照顧泰北同胞」。

中國大陸提供給泰北華校的資源皆與台灣過去的作法相似,包括:提供升學機會、給予中國海外護照、資助公費及獎助學金、贈送簡體教材、派遣長期外派教師、舉辦參訪交流及教師培訓活動等。有些村子卸下了長年懸掛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掛上五星紅旗,在傳統親台灣的泰北社群中,引發軒然大波。

本片以前往中國大陸求學的泰北學子為主角,探尋他們選擇留學中國的動機和背後故事,並藉由中國資源在泰北所掀起的風風雨雨,帶出泰北華人面對中國時的難解情結。

導演的話: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影像作品】吉安四角-鐵道站牌的故事Part2



導演:蕭毓婷
副導:李佳倫
攝影:李佳倫、陳政全

作品簡介:
1878年英國人Tyer發明了「電氣路牌閉塞制」,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兩列不同向或同向的列車,在單線的鐵路線上發生對撞或追撞意外,在兩個相鄰的火車站之間,建立一個閉塞區間,已取得路牌的列車,才有行駛權,同時或稍後抵達這兩個車站的其他車輛必須等到取得路牌,靜候先前行駛中的車輛駛離後,才能再開始動作。

所謂的「花東線電氣路牌閉塞式」並非指花東線專用之行車方式,而是此制度是主要幹線上最晚廢除的行車方式。全台灣尚還有平溪、內灣(集集也準備使用)支線尚還有在使用電氣路牌閉塞式,此制度是靠兩站的站長間合作,以路牌作為信物,所完成的區段行車方式。




早期花東線尚在使用的,特殊的不是閉塞式,而是接拋路牌的方法,在短短的數十公尺內,司機員或司機助理與路牌車長都必須迅速的完成拋接路牌的動作,往往未接到路牌,總得停下車來去拿取掉落的路牌,等到拿到路牌,已經過了好幾分鐘了,火車誤點了,不過掉落的機率不高,所以想看到掉落路牌也得靠運氣運氣。

通常司機員接到路牌時,還得做確認應答,看看所取到的路牌是否無錯誤。在司機員的班表上,會畫上圓形、方形、三角形這是路牌內的小形狀,一來確認不會放錯閉塞機,二來可以確認路牌區間的對錯,確認應答大家應該比較鮮少聽到,司機員說的應答如下:例如本次列車吉安站通過,那司機員會再拿到路牌時看著路牌內的形狀喊著吉安四角,意思是吉安志學間路牌內形狀為方形。

(以上資料來自於奇摩知識家)

本影像報導片名「吉安四角」即來自於司機長報站牌的呼號。全片紀錄站牌迷和司機長,述說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的鐵路文物的熱愛,別人眼中被淘汰的垃圾,都是他們眼中無比珍貴的寶藏,此片忠實地把在鐵道站中,拋接路牌的特殊歷史記憶,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

【影像作品】吉安四角-鐵道站牌的故事Part1



導演:蕭毓婷
副導:李佳倫
攝影:李佳倫、陳政全

作品簡介:
1878年英國人Tyer發明了「電氣路牌閉塞制」,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兩列不同向或同向的列車,在單線的鐵路線上發生對撞或追撞意外,在兩個相鄰的火車站之間,建立一個閉塞區間,已取得路牌的列車,才有行駛權,同時或稍後抵達這兩個車站的其他車輛必須等到取得路牌,靜候先前行駛中的車輛駛離後,才能再開始動作。

所謂的「花東線電氣路牌閉塞式」並非指花東線專用之行車方式,而是此制度是主要幹線上最晚廢除的行車方式。全台灣尚還有平溪、內灣(集集也準備使用)支線尚還有在使用電氣路牌閉塞式,此制度是靠兩站的站長間合作,以路牌作為信物,所完成的區段行車方式。




早期花東線尚在使用的,特殊的不是閉塞式,而是接拋路牌的方法,在短短的數十公尺內,司機員或司機助理與路牌車長都必須迅速的完成拋接路牌的動作,往往未接到路牌,總得停下車來去拿取掉落的路牌,等到拿到路牌,已經過了好幾分鐘了,火車誤點了,不過掉落的機率不高,所以想看到掉落路牌也得靠運氣運氣。

通常司機員接到路牌時,還得做確認應答,看看所取到的路牌是否無錯誤。在司機員的班表上,會畫上圓形、方形、三角形這是路牌內的小形狀,一來確認不會放錯閉塞機,二來可以確認路牌區間的對錯,確認應答大家應該比較鮮少聽到,司機員說的應答如下:例如本次列車吉安站通過,那司機員會再拿到路牌時看著路牌內的形狀喊著吉安四角,意思是吉安志學間路牌內形狀為方形。

(以上資料來自於奇摩知識家)

本影像報導片名「吉安四角」即來自於司機長報站牌的呼號。全片紀錄站牌迷和司機長,述說著他們對於即將消失的鐵路文物的熱愛,別人眼中被淘汰的垃圾,都是他們眼中無比珍貴的寶藏,此片忠實地把在鐵道站中,拋接路牌的特殊歷史記憶,以影像的方式,呈現出來…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影像作品】研究奈米小子的樂旗夢(2005)


採訪剪接:
謝明玲、陳嘉恩





作品簡介:
吳道軒,當別人想著怎麼把大學唸完時,他大四休學一年,跑到美國Devil Blue樂旗隊集訓,儘管回國後,吳道軒念得是臺大應力,研究的是奈米和電磁波,但他卻依然沒有忘掉樂旗夢...


【影像作品】一家不賣樂器的音樂教室(2005)


採訪剪接:
廖庭瑋、何瑞、黃如旭






作品簡介:
座落在台北車站附近的0.3音樂教室,是一家純教音樂,不賣樂器的地方。背後推手潘學觀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仍樂觀地說:「如果撐不下去,那就去賣雞排好啦!」,但一路走來,這樣的音樂教室還是堅持撐了2年...(附註:潘學觀目前已經頂掉音樂教室,而轉朝專職畫家發展)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影像報導】37歲在籃球場奔馳的周俊三(2006年)


內容簡介:
籃球國手周俊三,37歲這個不算小的年紀,還繼續在職籃的籃球場上打球,不只如此,他還考上研究所,當起研究生,甚至畢業後還當起了老師,這一切,卻是為了職業球員後的失業生涯,提早鋪路...



【影像報導】樂生療養院之歌(2006年)


內容簡介:
在台灣歷史上,屢屢遭受歧視的漢生(痲瘋)病患被迫進入樂生療養院隔離,但現在,又因捷運新建而要被迫離開這個他們居住的地方,他們努力奔走,抗議、組樂團,希望可以留下他們的「家」...



【影像報導】毛鐘螢的啦啦隊之路(2006年)


內容簡介:
啦啦隊隊長毛鐘螢從體操選手搖身變成啦啦隊一員,並且赴日參加啦啦隊比賽獲得冠軍,並持續為啦啦隊運動而努力!



【影像報導】臺大新聞所電視新聞雜誌專題:新聞下午查(2009年)Part4


指導老師:王泰俐

主持人:姜兆宇

內容簡介:年輕送行者之歌 背後辛酸誰人知
                 資源回收 對環境是幫助還是傷害
                 單車上路 路見不平總體檢
                 一日情人打工熱 真金換真情
                 失業者走入校園 充電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