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筠平/採訪報導 彭俊穎/攝影
比令.亞布認為應該用不同的視角去省思歷史,讓不同人都可以說話,歷史不應只有一種角度!
導演比令.亞布今受邀來臺大新聞所分享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心路歷程。《霧社・川中島》以賽德克族人現身說法,重現霧社事件的真實樣貌,比令.亞布希望藉由這部片,化解賽德克族人間的衝突,並讓更多人瞭解歷史真相。
《霧社・川中島》片中訪問許多莫那・魯道(Mona Rudo)的家人,深刻描繪了遺族的心路歷程,並深入討論霧社事件,以訪問許多賽德克族人、學者的方式呈現史實,另外也特別論述Toda頭目鐵木・瓦歷斯(Temu Walis),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長久以來,賽德克族因方言的不同,分為Truku、Toda和Tgdaya,三個方言的族人間有血緣關係,然而隨著時間而逐漸分化,甚至起衝突。導演魏德聖所拍攝《賽德克・巴萊》正是描寫了Toda與Tgdaya之間的仇恨,然而有部分賽德克族人認為,《賽德克・巴萊》過度描繪Tgdaya頭目莫那・魯道和Toda頭目鐵木・瓦歷斯之間的仇恨,有違史實,甚至擔憂《賽德克・巴萊》會將Toda醜化,恐將引起誤會。
臺大原住民族學生社團「原聲帶社」,到場一起觀看紀錄片《霧社・川中島》。
《賽德克・巴萊》是比令.亞布決定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原因之一。在《賽德克・巴萊》上映前,比令.亞布就已經先看過,他對於片中過度描寫族群衝突感到擔憂,擔心Toda與Tgdaya的年輕人對彼此的想法會就此定型,因而決心拍這部片,試圖化解可能發生的衝突。
此外,比令.亞布指出,拍攝《霧社・川中島》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讓Toda的聲音被聽見,也讓鐵木・瓦歷斯回歸歷史上應有的定位。臺灣、日本的文獻或小說通常不太討論鐵木・瓦歷斯,且主要在論述霧社事件的都是Tgdaya而非Toda,他希望讓很少說話的人也有發聲權。
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於,1930年Toda與Truku之所以殺害Tgdaya,乃是日本人狠毒的「以番制番」策略, Toda與Truku其實是迫於無奈;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1920年,日本人也曾要脅Tgdaya殺害泰雅族人,該事件稱為薩拉茂事件。因此,若《賽德克・巴萊》拍攝場景設定為1920年,莫那魯道恐怕是親日,而非抗日英雄。
片後座談,有觀眾問到部落的年輕人在看完紀錄片後,心態是否有所轉變,比令・亞布認為可分為兩種反應。對Toda的成年人而言,長久以來,他們認定莫那・魯道是土匪,然而在看完片子後,他們會更清楚整件事件都是日本人在操弄,也比較能理解莫那・魯道的動機。對部落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Toda和Tgdaya分界較為模糊,但成年後會開始思考兩者間的不同,比令・亞布希望到時他的片子可以讓他們有所依據。
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認為《霧社・川中島》,以不同的觀點,還原霧社事件現場。
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認為該片有兩個重點,一是點出政治操作,二是強調媒體再現的效應。莫那・魯道成為英雄,乃是因國民黨統治上的需要,塑造出來的抗日英雄。而媒體不斷再現部分人的聲音,只會再次強化有所偏頗的觀點。她也表示,非常欣賞比令・亞布以不同的觀點,還原歷史現場,讓大眾可以看見不同的詮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