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新媒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新媒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加拿大UBC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新聞教育可借用社群媒體

記者/王子欣、黃楸晴、黃硯琳

加拿大卑詩省大學(University British Columbia)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在臺大新聞所演講時指出,為了因應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聞教育必須改變,但不代表新聞教育必須完全改變。Hermida認為,現在的新聞工作還是需要傳統的採訪等技術,但當今的新聞教育還應引領學生學習新媒體科技,並且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發問問題的能力。

臺大新聞所於三月14日,邀請加拿大卑詩省大學新聞所所長Alfred Hermida蒞所演講。Hermida曾在BBC任職長達16年,BBC線上新聞的創設人員之一。當日他以「新聞教育如何轉型」為題,分享加拿大卑詩省大學新聞所的創新課程內容,並提出新聞從業者面對不斷變遷的新媒體世代的調適建議。

Hermida認為,為了因應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新聞教育必須改變。學生應對所有的新媒體保持敏感度,學習並掌握讀者的需求。他舉一個研究為例,該研究預測在2007年時,一名讀者一天要閱讀174個報紙,才能把一整天所有的資訊讀完。他說,不難想像在不久的2017年會有更多的數字。但現在大家都是靠著手機,隨時掌握訊息。

現於UBC新聞所授課的Hermida,研究專長為社群媒體,授課內容主要為整合性新聞;他說明自己主要透過強化新聞與新興科技的整合,使學生們具備因應媒體環境變動的能力。
2013年加拿大選舉期間,當時新聞所學生只受過3個月的課程訓練,然而Hermida和其他教授們,卻決定讓學生們自行產製與選舉有關的新聞網站。其中,有學生的作品為「你想和哪位候選人約會?」網站,結合交友apptinder」的特色及候選人新聞,成功吸引讀者的注意,用另一種方式處理選舉新聞。

另外,Hermida也試圖改變以往的上課方式內容。他規定學生透過twitter,並且只能用一句話傳達想報導的主題;此外,他也讓學生嘗試使用instagram,拍攝僅15秒的新聞影片,並輔以文字描述。透過以上的實作課程,學生們得以運用新聞寫作、拍攝技巧,結合新興社群媒體等新科技,達到「整合性新聞」課程的核心理念。

Hermida列舉出現代三種影響新聞從業者的特性,包括資訊分散(unbundling)、資訊破碎(Fragmentation) ,與資訊整治(Re-mediation)。他表示以前他在BBC擔任編輯時,是把各種不同的資訊,例如政治、經濟與運動等整合出一份報紙給讀者;但現在人們獲取資訊的來源不再是新聞網站,而是FacebookTwitter等社群媒體。人們透過網路及不同社群軟體,只閱讀自己有興趣或朋友分享的資訊。

   Hermida也舉例分享自己研究使用者心理的心得。他分析在社群媒體上,人們「分享」背後的動機是:檢查自己在人際社群中的影響力,並在朋友圈中取得認同。在場師生不少人聽聞後,頻頻點頭。

   Hermida也提醒,未來的新聞已不存在客觀真實。最重要的是:「在社群媒體中,你是誰?」新聞工作者必須選擇一個位置,做自己信仰的事。

Hermida提到,現在的資訊隨處都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製造資訊,每一個人都是新聞編輯。」最重要的是新聞從業者要了解讀者分享的管道、閱讀資訊的地點、感興趣的資訊以及民眾分享資訊的心理。

Hermida表示,數位時代的來臨後,並不代表新聞教育要完全改變;現在的新聞工作還是需要傳統的採訪等技術,但更要培養學生有關問題的解決能力與發問能力,並且學習新媒體科技,以符合讀者所需。Hermida認為,學生必須透過不斷地質疑,對於新聞抱持更多的想像與觀察,同時加強和讀者的網絡互動,並且勇於嘗試創新,才能因應媒體環境的變動。


   問答時間中,老師及同學紛紛提問。當被問起新聞工作者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時,喜歡音樂的Hermida說,他認為媒體應該將自己定位成「DJ」的角色。在資訊爆炸的現在,讀者傾向閱讀個人客製化的新聞,媒體應該針對閱聽眾不同的閱讀興趣,從大量新聞中選擇並推薦給讀者,甚至可以不吝於推薦別家的新聞。如此類似選物店的概念,讀者未來將傾向信任品牌的推薦品味。


加拿大UBC新聞所所長Hermida表示,手機已成為很重要的媒體載具。 (攝影/黃硯琳)

問答時間現場提問相當熱絡,HermidaDJ譬喻未來媒體的定位。 (攝影/黃硯琳)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楊鳴:商業化無可避免 新聞專業仍須堅持

記者林玲瑩、謝懿安/採訪報導 王姿琳/攝影
TVBS總經理楊鳴與台大新聞所師生暢談媒體數位化趨勢及有線電視台的商業化挑戰。
「你有關鍵時刻,我有龍捲風」TVBS總經理楊鳴引述美國電視台常說的:「Talk is cheap!」時指出,美國新聞界的連線訪問、評論比例愈來愈高,已說明「談話」是最便宜的電視製作方式。同時,楊鳴說,現在台灣媒體業者為了減少報導成本,常在新聞時段播出談論性節目。但是他認為,只要是新聞頻道,就應該讓觀眾隨時都可以看到滾動的新聞,在新聞台播出談話性節目並不恰當。
台大新聞所同學在4/30日把講座課搬到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並由該台總經理楊鳴擔任演講人。在演講開始之前,TVBS公關部首先帶領同學參觀內湖完工不久的媒體設施。同學在一樓先看到透明攝影棚,對照一旁邊電視牆,公關副組長曹靖翎說明約只有兩秒的秒差而已。同學接著參觀大型攝影棚、TVBS新聞部、主控室、以及較常見的中型攝影棚,同學直呼「是很棒的經驗!」

政論節目當道 不忘新聞台初衷

談及台灣有線電視的現況,楊鳴指出,台灣自由經濟下的媒體市場造成有線電視台受到商業化的影響極深。他歸納,新聞頻道在節目製播上的兩大衝擊就是:電視台紛紛以成本低但是市場反應佳的政論節目取代每日新聞,其次便是新聞受商業牽引而失去自主性。
他首先提及有線電視面臨成本考量及收視率壓力,不論是美國或台灣,開設政論性節目的時間與比例均增加,因為脫口秀節目製播成本較每日新聞低,而且只要能抓住觀眾胃口,收視率自然提高。
也是電視主播的碩二學生楊伊湄,問到新聞台美女主播的策略問題。
但並非所有政論節目都受到觀眾歡迎。楊鳴比較台灣近年各有線電視台政論節目的收視率指出,二OO九年後傳統政論性節目的收視率逐漸下滑,反而是友台「關鍵時刻」等有別於傳統討論政治及經濟的談話性節目的收視率卻逐年攀升,顯現觀眾越來越不喜歡看到嚴肅的評論內容。
台大新聞所碩二生楊伊湄對此提出疑問,當談話性節目愈開愈多,難道不會壓縮每日新聞的時間?楊鳴強調,新聞台應該要提供「滾動式新聞」,讓觀眾隨時轉到新聞台就能收看新聞,所以他堅持TVBS兩個新聞台中其中一個必須全天候撥出即時新聞,不容許做其他類型的節目。

系統授權金比例低 媒體受廣告主制約

碩一同學王彥喬問到中國央視及鳳凰衛視落地台灣的影響,對此TVBS總經理楊鳴認為台灣是民主社會,觀眾自有判斷,不必擔心。
而對於台灣新聞媒體近年來飽受外界批評,社會各界更曾多次發起「拒看電視」運動,對此楊鳴坦言,台灣有線電視的整體表現趨向劣化,新聞專業從業人員產製內容時失去了應守的分際;他舉例,新聞首要要素就是真實,但是現在許多政論節目並非真正邀請來賓討論議題,而是請來賓配合事先安排的腳本做效果,「有腳本、預演過的新聞節目,在我看來,不能稱做新聞。」楊鳴這麼認為。
但對於新聞媒體過度向商業靠攏,楊鳴坦承這是台灣新聞界共同面臨的無奈處境。由於各媒體高度仰賴廣告營收,製播新聞時不得不以收視率為依歸,更使得新聞台壟罩在置入性行銷的威脅之下。
「系統台授權金占媒體總營收的比例偏低是主因,」楊鳴舉例,美國2012年有線電視台總營收調查中指出,系統授權金就占58%,廣告營收只占46%,而CNN系統授權金費用更高達總收入的75%,相較之下,台灣七家有線新聞台的系統授權金只占總營收的15%十五到25%,因此不難想像台灣媒體受廣告主牽制的程度之高。
新聞商業化問題難解,楊鳴也正色說道,如果廣電主管機關NCC可以透過法規訂定,將電視台的系統權利金營收比重提升到高過廣告收入,電視台將更有機會製播質量更佳的新聞報導。

十多年記者背景 深知新聞專業不容妥協

台大新聞所同學首次參觀《2100全民開講》節目錄影現場,興奮地坐上主持台拍照。
儘管受到商業化制肘,出身記者的楊鳴在轉任管理階層後,仍堅持「不插手新聞製播」的原則。他笑稱經常接到廣告主來電要求撤換對他們不利的報導,否則就撤掉TVBS的廣告,但楊鳴說他總是以不干涉新聞自主為由拒絕對方,經常使得業務部左右為難,楊鳴神情嚴肅地說道,「新聞是神聖的,這沒得商量。」
日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建議,我國應該考慮引進中國央視與鳳凰電視的國際新聞,帶動國內提升新聞品質,以解決我國媒體亂象,碩一學生王彥喬以此提問,TVBS是否憂心央視及鳳凰電視帶來的威脅?對此,楊鳴再三強調他完全不擔心,首先央視能否在台上架都是問題,只要NCC不同意,中國傳媒就算想進軍台灣也無法如願。
其次,楊鳴認為台灣觀眾已經習慣民主體制,對於新聞自有選擇基準,「誰要看一個不民主的新聞台,從節目開始到最後都在報導中共官方聲音?」,他相信觀賞相信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根本無法忍受在官方控制下產出的新聞報導。
演講結束後,台大新聞所學生紛紛表示本次參訪及演說獲益良多;碩二學生黃維俊表示,聽到業界不同於傳播學者的分析角度讓他印象深刻,也更了解台灣電視生態的實際面貌。對於這次難得的參訪經驗,新聞所碩一張哲豪表示,透明攝影棚達到包裝效果,拉近了參觀者與主播之間的距離。他說,未來打算進入電視產業,能有機會近距離看到電視台的運作,收穫豐盛。
另外,碩二的邱偉淳則對無人攝影機感到有興趣,但設備進步是否將讓人力精簡,「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攝影師會失業?」,邱偉淳表示遺憾地說,此次參訪「見皮不見骨」,看到TVBS設備上的數位化,但對於實質內容如何數位化,尚未有機會了解,是較可惜之處。

迎戰數位化 楊鳴: 新媒體不容忽視

記者洪琇茜/採訪報導 林玲瑩/攝影
TVBS採用透明新聞錄影棚,主播工作情形一覽無遺。
TVBS總經理楊鳴引用資料指出,已有三成美國民眾不再仰賴新聞媒體作為資訊來源。這些流失的觀眾都到網路上了。楊鳴認為,現在已發展出「第二螢幕」,觀眾會同時使用電視、網路、社群網站、行動裝置等來獲得訊息,相當具有發展契機,未來的新聞產業還是很有希望。

紙媒銷售下滑 網路讀者激增

楊鳴指出,收視行為的改變,在數位化時代下,媒體產業的經營顯得更困難。根據《經濟學人》統計,報紙的銷售量在過去二十五年內下滑了七百萬份;但在過去五年,卻增加了三千萬名利用網路閱讀新聞的讀者。隨著傳播科技的數位化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已經成為民眾獲取訊息的重要媒介。
楊鳴根據具體調查資料指出,網路已成為人們獲取消息的重要來源。民眾具備的數位裝置比例也隨之增加,幾乎可見人手一機;民眾只要利用隨身上網裝置,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這個現象吸引了大量廣告商挹注資金到數位平台,而不再是媒體平台,廣告商的舉動直接衝擊了報業、電視產業的收入營收。
楊鳴說,美國數位廣告成長的情勢尤其明顯。楊鳴引用美國調查資料,發現美國數位廣告在2012年的產額更高達375億美金,佔全美廣告市場23%。尤其透過GPS、手機等上網裝置定位,廣告商能精準地以地域性來劃分廣告內容,更強化了對分群顧客的行銷效果。數位廣告,正分食媒體廣告業績的大餅。

新媒體分食 廣告量下滑

碩二同學梁德珊(左)希望更瞭解,新聞媒體因應新媒體挑戰,究竟可以採取哪些具體作為。
TVBS總經理楊鳴觀察台灣媒體的廣告業績,也發現各媒體,包括:有線、無線電視、報紙和廣播等,廣告量全部下滑,僅有網路廣告量持續成長。根據動腦雜誌調查,臺灣數位廣告市場2012年成長12%,行動裝置廣告成長10%,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數位廣告市場正在起步,至於未來是否也會成為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競爭對手?楊鳴認為不無可能。
在美國,已有五百萬民眾家裡不裝電視,距離2007年已有1.5倍成長,這群民眾被稱為”Zero TV”,他們主要透過手機或其他網路裝置,到網站上收看節目、電影。楊鳴認為這在台灣也會是一種發展趨勢,但他並不完全悲觀,他認為這是一種督促的力量,督促電視媒體去思考怎麼做才能留住閱聽眾。
「那麼究竟數位化下,新聞媒體要怎麼因應新媒體的衝擊呢?」碩二學生梁德珊這麼問,楊鳴坦言,跨足新媒體是個不容易賺錢,卻又是不得不做的趨勢。但是臺灣的頻寬環境還不如日本、美國、韓國那麼好,目前雖然還在起步階段,卻比其他國家多了更多時間準備。

內容品質掛帥 不怕沒有收視群

楊鳴建議:「將自己定位成內容提供者,而不再是頻道。」不要將自己侷限在有線、無線電視或廣播平台,而是將所有節目內容視為獨立單位,這些節目本來在頻道裡播放,只能獲得微薄的系統授權金,但是讓它們成為一個獨立單位,就能夠各自賺取授權金。
今年,《紐約時報》線上的訂閱營收超越了紙本付費的收入,楊鳴認為這個例子激勵著我們:只要內容夠好,閱聽眾還是會願意買單。
楊鳴也以TVBS今年所製作的新聞專題報導《Focus全球新聞》為例,說明:「只要內容好,就不必擔心沒有平台播出。」會有這麼樣的信心是因為楊鳴觀察到,那些被稱為”Zero TV”的民眾,之所以傾向透過網路收看節目,是因為已經無法再忍受傳統新聞媒體所揭露的訊息,他們希望媒體提供的是有深度且專業的內容。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莊豐嘉演講 回憶舊媒體 寄希望於新媒體

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郭建志/攝影
本月2日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親赴本所演講。
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應邀在台大新聞所演講時,與所有同學分享他的媒體人生。莊豐嘉在演講一開頭,就一語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差異。他說,電視新聞可能一則新聞只有一分鐘,報紙也只有文字與照片,「網路的好處就在於,能夠同時呈現影像與文字。」莊豐嘉認為,這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
莊豐嘉從事媒體工作二十餘年,過去曾長期在傳統媒體奮鬥,現在則轉任網路媒體。莊豐嘉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曾於《新新聞》、《自由時報》、《台灣日報》與《中央社》任職,目前擔任新頭殼網路(newtalk)媒體總製作。而在媒體轉型之際,莊豐嘉離開《中央社》,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新頭殼的媒體生涯。
他笑著回憶說,當初在《中央社》時,有個政大新聞系學生告訴他,下一個倒閉的媒體有可能會是《中央社》,這句話讓他陷入思考。面臨網路即時通訊與新媒體的挑戰,《中央社》身為媒體的上游該如何自處,思考媒體存在的價值與定位。於是,讓他更篤定新媒體這條路是正確的道路。
莊豐嘉從自身經驗出發,從傳統經驗談到獨立媒體如何在新媒體中突圍,也舉目前任職的新頭殼為例子作為參考。他認真細數著過去的日子,如何累積成他現在對於媒體持續燃燒的熱情。
莊豐嘉說,在新聞圈的二十幾年內,媒體就像歷經「工業革命」一般。他回憶說,在電腦科技發達以前,記者都得回報社用筆寫稿,寫不好的稿子還有可能被主管揉成一團。如今,記者已全部在外發稿,只有開會時才需要進辦公室。
在任職《台灣日報》總編輯時,莊豐嘉就已「解禁」記者回辦公室的規定,讓記者不僅可以更彈性地運用自己時間,更可以減輕公司電費的成本負擔。拜網路之賜,資訊傳輸的快速,縮短了採訪與發稿之間的距離。
在創辦新頭殼的初期,莊豐嘉認為,做媒體的方式忠於初衷,也就是發揮媒體人的影響力,所以他說:「如果辦一個媒體,別人卻不知道,豈不是很可惜?」
他說,目前新頭殼一天的流量只有兩萬多,是個「小而美」的媒體,新頭殼的點閱率大部分來自於入口網站的新聞曝光,與社群網站的轉貼力量。莊豐嘉認為,只要媒體掌握新科技的功能,就能發揮影響力,甚至可能會發揮溢散效應,促使主流媒體跟進。
莊豐嘉自信地說,新頭殼於上禮拜(3月27日)搶先獨家公布壹傳媒交易案破局的新聞,反觀原本是台灣新聞上游的《中央社》則在一小時候,才跟進此新聞。他說,這也是獨立媒體利用社群網路「分享」的功能而發揮其影響力的地方。
除此之外,莊豐嘉直言,獨立媒體的資源確實較少,新頭殼一天只發約三十至四十條新聞,相較於國內通訊社《中央社》一天發三百至四百則新聞,實在小巫見大巫。然而,獨立媒體就得從細縫中找到出路,於是新頭殼只網羅最重要與精華的新聞作為內容,同時也扮演著「資訊服務」的角色,替讀者篩選新聞。莊豐嘉也直說,這是為什麼即使Yahoo新聞沒有原創內容,也能變成傳播媒體角色的原因之一。
碩二的梁德珊針對「獨立媒體」的定義與經營與總製作莊豐嘉不同,發言提出她的見解。
在演講中,台大新研所碩二的梁德珊,提出獨立媒體不同的定義以及其生存問題。對此,莊豐嘉不諱言地表示,許多獨立媒體是靠捐款來經營,新頭殼最大的資金來源是商務廣告,因此,也需要一些軟性新聞來吸引其他人注意。但他也強調,新頭殼沒有股東干涉新聞內容的問題,所以,商業利益並不會影響獨立媒體的自主,這也是他們一直嚮往的目標。
熟稔新媒體動態的莊豐嘉也大膽預測媒體趨勢。他認為,社群電視將會是不可小看的潛力股,未來消費者在觀賞電視的同時,也能夠參與、溝通和互動。他列出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資訊時談到,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等第二螢幕(second-screen devices),很可能是推動社群電視體驗的主要力量。舉例來說,觀眾在觀賞政論節目時,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打Call-in電話,反而可以透過手機APP給名嘴評分,或是發表意見等功能。
在講座最後,總製作莊豐嘉以「人無法管理變局,只能走在變局之前」再句話,勉勵同學要走在新媒體趨勢的前端,才能發揮無限可能。

莊豐嘉演講:新媒體帶來新政治

記者翁佩嫆/採訪報導 郭建志/攝影
莊豐嘉認為,新媒體會促成參與式民主,並且可改變政治。
「新媒體會產生新政治。」獨立媒體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認為,新媒體透過網路,可以打破過往專家壟斷新聞的現象,使公民運動直接和權力者對話,並且改變政治。
莊豐嘉曾經任職於工作穩定的《中央社》,因為「在中央社待三年以上,就不想走了。」這句半開玩笑的話,讓他下定決心離開,並與友人投入當時沒人看好、也沒「錢景」的網路新聞媒體領域。
莊豐嘉在演講時提到,一開始經營新頭殼時,他跟著網站創立時期的幾個夥伴,從外出採訪新聞、輪職夜班編輯報導、主持節目,通通都是他們挽起袖子、一切自己來。這樣不眠不休地拚命,莊豐嘉卻是甘之如飴。他說:「經營新頭殼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民主政治的實踐。」
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莊豐嘉,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實踐有濃厚的關懷。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數位落差,不是城鄉落差,而是世代落差。」看著台下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邊聽演講邊以筆記型電腦做記錄的新聞所同學,莊豐嘉有感而發。
莊豐嘉在演講中,向同學講解網路新聞媒體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
他進一步解釋,相對於從小便生活在網路世界的台灣年輕族群,一定年紀以上的世代,其實是最難跨越網路障礙、最不了解網路力量的族群。「但這些人卻多半是台灣目前掌握權力、影響力的一群人。」他在演講時強調當中的反差。
莊豐嘉認為,掌握公共政策和媒體發展的這群人,如果不願意改變、不了解網路媒體的力量,將影響台灣的民主政治。苗栗大埔農民土地徵收抗爭事件,便是打破傳統主流媒體壟斷新聞資訊來源的著名案例。
2010年延燒台灣社群網路的苗栗大埔事件,原本由公民記者大暴龍自行產製,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網民關注。莊豐嘉說,新頭殼新聞網不但注意到這則報導,還將這則報導放到入口網站,使該報導點閱率大增。許多原本不常瀏覽獨立媒體的網友,藉由入口網站的新聞連結,獲知了大埔農民抗爭事件的始末;在社群網站散佈下,大埔事件不但引起網友的關注,也讓傳統媒體跟進報導,並且改變了政府政策。
莊豐嘉提到另一個例子。新頭殼曾在報導國光石化環評會議時,利用簡易的網路技術,在會議場外以「同步直播」會議進行內容,環評審查會議不再是秘密會議。「麥克風的回音大到審查委員自己都聽得到,這樣他們就不敢昧著良心講話。」莊豐嘉笑著說。
莊豐嘉表示,國光石化開發案如果順利進行,台灣可以增加百分之二的GDP,像這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政策,本來是不可能輕易喊卡;開發案後來會臨時喊停,正是一群僅佔當地人百分之二的農民,努力不懈抗爭的結果。他認為,這些彰化農民透過新媒體傳遞的資訊,團結起在地居民的力量,並與專家和政府對話。莊豐嘉說:「以前意見會被媒體壟斷,新媒體則能提供更多不同的意見。」
新聞所一年級王彥喬提問時,和莊豐嘉討論網路資訊正確性與公民運動的關係。
公民新聞雖然能促進參與式民主,然而也有些人認為,網路公民新聞的資訊正確性與否難以分辨。台大新聞所一年級王彥喬表示,網路資訊眾多,卻真假難辨。她向莊豐嘉提出疑問:如果公民吸收到的網路資訊是不正確的,藉由這些假資訊所鼓動的公民力量,會不會反而是不理性的?公民上街頭,是否真的可以代表台灣的民主素質呢?
對此,莊豐嘉回應表示,許多人都有此疑問。他的看法是:「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也要面臨眾人的檢驗。」他認為,網路媒體時代,網路專家眾多,一旦資訊有誤,便會立刻被淘汰。
「公民新聞是個推進器,社運工作者則是太空梭。」莊豐嘉說。透過網路媒體,社運工作者可和專家直接對話,使公民運動更具備知識,促進新政治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