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琇茜/採訪報導 林玲瑩/攝影
TVBS採用透明新聞錄影棚,主播工作情形一覽無遺。
TVBS總經理楊鳴引用資料指出,已有三成美國民眾不再仰賴新聞媒體作為資訊來源。這些流失的觀眾都到網路上了。楊鳴認為,現在已發展出「第二螢幕」,觀眾會同時使用電視、網路、社群網站、行動裝置等來獲得訊息,相當具有發展契機,未來的新聞產業還是很有希望。

紙媒銷售下滑 網路讀者激增

楊鳴指出,收視行為的改變,在數位化時代下,媒體產業的經營顯得更困難。根據《經濟學人》統計,報紙的銷售量在過去二十五年內下滑了七百萬份;但在過去五年,卻增加了三千萬名利用網路閱讀新聞的讀者。隨著傳播科技的數位化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已經成為民眾獲取訊息的重要媒介。
楊鳴根據具體調查資料指出,網路已成為人們獲取消息的重要來源。民眾具備的數位裝置比例也隨之增加,幾乎可見人手一機;民眾只要利用隨身上網裝置,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搜尋自己想要的資訊。這個現象吸引了大量廣告商挹注資金到數位平台,而不再是媒體平台,廣告商的舉動直接衝擊了報業、電視產業的收入營收。
楊鳴說,美國數位廣告成長的情勢尤其明顯。楊鳴引用美國調查資料,發現美國數位廣告在2012年的產額更高達375億美金,佔全美廣告市場23%。尤其透過GPS、手機等上網裝置定位,廣告商能精準地以地域性來劃分廣告內容,更強化了對分群顧客的行銷效果。數位廣告,正分食媒體廣告業績的大餅。

新媒體分食 廣告量下滑

碩二同學梁德珊(左)希望更瞭解,新聞媒體因應新媒體挑戰,究竟可以採取哪些具體作為。
TVBS總經理楊鳴觀察台灣媒體的廣告業績,也發現各媒體,包括:有線、無線電視、報紙和廣播等,廣告量全部下滑,僅有網路廣告量持續成長。根據動腦雜誌調查,臺灣數位廣告市場2012年成長12%,行動裝置廣告成長10%,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數位廣告市場正在起步,至於未來是否也會成為新聞媒體的廣告收入競爭對手?楊鳴認為不無可能。
在美國,已有五百萬民眾家裡不裝電視,距離2007年已有1.5倍成長,這群民眾被稱為”Zero TV”,他們主要透過手機或其他網路裝置,到網站上收看節目、電影。楊鳴認為這在台灣也會是一種發展趨勢,但他並不完全悲觀,他認為這是一種督促的力量,督促電視媒體去思考怎麼做才能留住閱聽眾。
「那麼究竟數位化下,新聞媒體要怎麼因應新媒體的衝擊呢?」碩二學生梁德珊這麼問,楊鳴坦言,跨足新媒體是個不容易賺錢,卻又是不得不做的趨勢。但是臺灣的頻寬環境還不如日本、美國、韓國那麼好,目前雖然還在起步階段,卻比其他國家多了更多時間準備。

內容品質掛帥 不怕沒有收視群

楊鳴建議:「將自己定位成內容提供者,而不再是頻道。」不要將自己侷限在有線、無線電視或廣播平台,而是將所有節目內容視為獨立單位,這些節目本來在頻道裡播放,只能獲得微薄的系統授權金,但是讓它們成為一個獨立單位,就能夠各自賺取授權金。
今年,《紐約時報》線上的訂閱營收超越了紙本付費的收入,楊鳴認為這個例子激勵著我們:只要內容夠好,閱聽眾還是會願意買單。
楊鳴也以TVBS今年所製作的新聞專題報導《Focus全球新聞》為例,說明:「只要內容好,就不必擔心沒有平台播出。」會有這麼樣的信心是因為楊鳴觀察到,那些被稱為”Zero TV”的民眾,之所以傾向透過網路收看節目,是因為已經無法再忍受傳統新聞媒體所揭露的訊息,他們希望媒體提供的是有深度且專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