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佩嫆/採訪報導 郭建志/攝影
莊豐嘉認為,新媒體會促成參與式民主,並且可改變政治。
「新媒體會產生新政治。」獨立媒體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認為,新媒體透過網路,可以打破過往專家壟斷新聞的現象,使公民運動直接和權力者對話,並且改變政治。
莊豐嘉曾經任職於工作穩定的《中央社》,因為「在中央社待三年以上,就不想走了。」這句半開玩笑的話,讓他下定決心離開,並與友人投入當時沒人看好、也沒「錢景」的網路新聞媒體領域。
莊豐嘉在演講時提到,一開始經營新頭殼時,他跟著網站創立時期的幾個夥伴,從外出採訪新聞、輪職夜班編輯報導、主持節目,通通都是他們挽起袖子、一切自己來。這樣不眠不休地拚命,莊豐嘉卻是甘之如飴。他說:「經營新頭殼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民主政治的實踐。」
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的莊豐嘉,對台灣的民主政治實踐有濃厚的關懷。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數位落差,不是城鄉落差,而是世代落差。」看著台下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邊聽演講邊以筆記型電腦做記錄的新聞所同學,莊豐嘉有感而發。
莊豐嘉在演講中,向同學講解網路新聞媒體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係。
他進一步解釋,相對於從小便生活在網路世界的台灣年輕族群,一定年紀以上的世代,其實是最難跨越網路障礙、最不了解網路力量的族群。「但這些人卻多半是台灣目前掌握權力、影響力的一群人。」他在演講時強調當中的反差。
莊豐嘉認為,掌握公共政策和媒體發展的這群人,如果不願意改變、不了解網路媒體的力量,將影響台灣的民主政治。苗栗大埔農民土地徵收抗爭事件,便是打破傳統主流媒體壟斷新聞資訊來源的著名案例。
2010年延燒台灣社群網路的苗栗大埔事件,原本由公民記者大暴龍自行產製,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多網民關注。莊豐嘉說,新頭殼新聞網不但注意到這則報導,還將這則報導放到入口網站,使該報導點閱率大增。許多原本不常瀏覽獨立媒體的網友,藉由入口網站的新聞連結,獲知了大埔農民抗爭事件的始末;在社群網站散佈下,大埔事件不但引起網友的關注,也讓傳統媒體跟進報導,並且改變了政府政策。
莊豐嘉提到另一個例子。新頭殼曾在報導國光石化環評會議時,利用簡易的網路技術,在會議場外以「同步直播」會議進行內容,環評審查會議不再是秘密會議。「麥克風的回音大到審查委員自己都聽得到,這樣他們就不敢昧著良心講話。」莊豐嘉笑著說。
莊豐嘉表示,國光石化開發案如果順利進行,台灣可以增加百分之二的GDP,像這樣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政策,本來是不可能輕易喊卡;開發案後來會臨時喊停,正是一群僅佔當地人百分之二的農民,努力不懈抗爭的結果。他認為,這些彰化農民透過新媒體傳遞的資訊,團結起在地居民的力量,並與專家和政府對話。莊豐嘉說:「以前意見會被媒體壟斷,新媒體則能提供更多不同的意見。」
新聞所一年級王彥喬提問時,和莊豐嘉討論網路資訊正確性與公民運動的關係。
公民新聞雖然能促進參與式民主,然而也有些人認為,網路公民新聞的資訊正確性與否難以分辨。台大新聞所一年級王彥喬表示,網路資訊眾多,卻真假難辨。她向莊豐嘉提出疑問:如果公民吸收到的網路資訊是不正確的,藉由這些假資訊所鼓動的公民力量,會不會反而是不理性的?公民上街頭,是否真的可以代表台灣的民主素質呢?
對此,莊豐嘉回應表示,許多人都有此疑問。他的看法是:「公民新聞和公民記者,也要面臨眾人的檢驗。」他認為,網路媒體時代,網路專家眾多,一旦資訊有誤,便會立刻被淘汰。
「公民新聞是個推進器,社運工作者則是太空梭。」莊豐嘉說。透過網路媒體,社運工作者可和專家直接對話,使公民運動更具備知識,促進新政治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