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郭建志/攝影
本月2日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親赴本所演講。
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應邀在台大新聞所演講時,與所有同學分享他的媒體人生。莊豐嘉在演講一開頭,就一語道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差異。他說,電視新聞可能一則新聞只有一分鐘,報紙也只有文字與照片,「網路的好處就在於,能夠同時呈現影像與文字。」莊豐嘉認為,這是傳統媒體做不到的。
莊豐嘉從事媒體工作二十餘年,過去曾長期在傳統媒體奮鬥,現在則轉任網路媒體。莊豐嘉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曾於《新新聞》、《自由時報》、《台灣日報》與《中央社》任職,目前擔任新頭殼網路(newtalk)媒體總製作。而在媒體轉型之際,莊豐嘉離開《中央社》,因緣際會下,開啟了新頭殼的媒體生涯。
他笑著回憶說,當初在《中央社》時,有個政大新聞系學生告訴他,下一個倒閉的媒體有可能會是《中央社》,這句話讓他陷入思考。面臨網路即時通訊與新媒體的挑戰,《中央社》身為媒體的上游該如何自處,思考媒體存在的價值與定位。於是,讓他更篤定新媒體這條路是正確的道路。
莊豐嘉從自身經驗出發,從傳統經驗談到獨立媒體如何在新媒體中突圍,也舉目前任職的新頭殼為例子作為參考。他認真細數著過去的日子,如何累積成他現在對於媒體持續燃燒的熱情。
莊豐嘉說,在新聞圈的二十幾年內,媒體就像歷經「工業革命」一般。他回憶說,在電腦科技發達以前,記者都得回報社用筆寫稿,寫不好的稿子還有可能被主管揉成一團。如今,記者已全部在外發稿,只有開會時才需要進辦公室。
在任職《台灣日報》總編輯時,莊豐嘉就已「解禁」記者回辦公室的規定,讓記者不僅可以更彈性地運用自己時間,更可以減輕公司電費的成本負擔。拜網路之賜,資訊傳輸的快速,縮短了採訪與發稿之間的距離。
在創辦新頭殼的初期,莊豐嘉認為,做媒體的方式忠於初衷,也就是發揮媒體人的影響力,所以他說:「如果辦一個媒體,別人卻不知道,豈不是很可惜?」
他說,目前新頭殼一天的流量只有兩萬多,是個「小而美」的媒體,新頭殼的點閱率大部分來自於入口網站的新聞曝光,與社群網站的轉貼力量。莊豐嘉認為,只要媒體掌握新科技的功能,就能發揮影響力,甚至可能會發揮溢散效應,促使主流媒體跟進。
莊豐嘉自信地說,新頭殼於上禮拜(3月27日)搶先獨家公布壹傳媒交易案破局的新聞,反觀原本是台灣新聞上游的《中央社》則在一小時候,才跟進此新聞。他說,這也是獨立媒體利用社群網路「分享」的功能而發揮其影響力的地方。
除此之外,莊豐嘉直言,獨立媒體的資源確實較少,新頭殼一天只發約三十至四十條新聞,相較於國內通訊社《中央社》一天發三百至四百則新聞,實在小巫見大巫。然而,獨立媒體就得從細縫中找到出路,於是新頭殼只網羅最重要與精華的新聞作為內容,同時也扮演著「資訊服務」的角色,替讀者篩選新聞。莊豐嘉也直說,這是為什麼即使Yahoo新聞沒有原創內容,也能變成傳播媒體角色的原因之一。
碩二的梁德珊針對「獨立媒體」的定義與經營與總製作莊豐嘉不同,發言提出她的見解。
在演講中,台大新研所碩二的梁德珊,提出獨立媒體不同的定義以及其生存問題。對此,莊豐嘉不諱言地表示,許多獨立媒體是靠捐款來經營,新頭殼最大的資金來源是商務廣告,因此,也需要一些軟性新聞來吸引其他人注意。但他也強調,新頭殼沒有股東干涉新聞內容的問題,所以,商業利益並不會影響獨立媒體的自主,這也是他們一直嚮往的目標。
熟稔新媒體動態的莊豐嘉也大膽預測媒體趨勢。他認為,社群電視將會是不可小看的潛力股,未來消費者在觀賞電視的同時,也能夠參與、溝通和互動。他列出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的資訊時談到,平板電腦或是智慧型手機等第二螢幕(second-screen devices),很可能是推動社群電視體驗的主要力量。舉例來說,觀眾在觀賞政論節目時,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打Call-in電話,反而可以透過手機APP給名嘴評分,或是發表意見等功能。
在講座最後,總製作莊豐嘉以「人無法管理變局,只能走在變局之前」再句話,勉勵同學要走在新媒體趨勢的前端,才能發揮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