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字記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字記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張宗智談新聞寫作要訣:「紮穩馬步、行遠自邇」

記者張庭瑜/台北報導、攝影
張宗智在演講前看了台大新聞所同學的新聞作品,笑著說:「看完更堅定了要講新聞寫作主題的想法。」
「寫好一則新聞稿,裡頭有太多學問了。」《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宗智表示,一篇好的新聞報導,看似簡單,其實反映了記者的人生歷練、對此事件的了解以及價值判斷。他提醒台大新聞所的學弟妹,要「紮穩馬步、行遠自邇」,因為很多新聞判斷就是在寫作的基本功裡練成。
台大新聞所第二屆畢業生張宗智,5月7日應邀回所上與學弟妹分享新聞寫作技巧。他說,由於新聞媒體沒有提供職前訓練,新人進入職場後就直接跑新聞,因此同學要把握在學期間,多多訓練自已的新聞寫作;尤其台大新聞所以實務為導向,同學更應加強基本寫作的訓練。

採訪寫作:怎麼採?怎麼寫?

同學們認真討論新聞稿何處需要改進。
張宗智說,記者常說的「採訪」應該是兩件事。「採」就是觀察再觀察,「訪」則是走出去、問出來。「尤其當你在國外,你很難不出去跑新聞。」張宗智以他之前擔任駐美記者為例,說到二千年後美中關係波動的八年間,駐美記者更顯重要。「如果現場沒有台灣記者,台灣的問題就沒人提問。」張宗智解釋。
張宗智也隨機抽考同學對新聞寫作結構的了解。就讀台大新聞所碩一的林近回答,新聞寫作應將最重要的元素放在開頭,也就是倒金字塔的形式。「念新聞所兩年,只要把導言寫好,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張宗智以這一席話強調導言的重要,並提醒同學要隨時問自己:「如果新聞只剩下導言,你要傳達什麼訊息?是否有告訴讀者這則新聞最重要的元素?」
張宗智補充,把精髓放在開頭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避免因版面因素導致重要段落被刪文,另一方面也幫助編輯能快速瀏覽此則新聞的重點。

用字遣詞:怎麼用?怎麼揀?

「寫新聞不是寫作文,重點是把事實交代清楚。」張宗智說,他非常反對報導加油添醋,且記者應避免使用太多形容詞,「這些形容詞是你的判斷,在寫新聞時都不該有個人判斷」。
另外,在引用對話時,「說」和「表示」是張宗智唯二能接受的詞。「做記者要一直提醒自己是個旁觀者,這是基本原則。」張宗智說,同學可能會去參加抗議活動,然後熱血沸騰地寫稿,並使用「痛批」、「強調」等字;他說這些詞都帶有價值判斷,應盡量避免;他也舉國外的稿子為例,頂多只會使用「said」。
然而,這類的小細節在新聞實務與課堂中往往被忽略。張宗智說,作為一名新聞所的學生,應該要訓練自己夠了解這些細節,才有條件走下一步。
此外,張宗智也以線上記者的新聞稿為例,舉了許多新聞寫作令人詬病之處。例如,新聞稿常出現「目前正在」、「公開宣布」、「進行會議」、「展開部屬」等贅字冗詞;以及一句話最多出現四個逗點,就應下句號,因為那是喘一口氣的時間。張宗智打趣道:「這場演講,你們只要記得『說』、『表示』及『逗點』,我就功德圓滿了。」

軼事型導言:怎麼布?怎麼說?

張宗智分享他學生時期閱讀的新聞寫作教材,至今仍受用無窮。
除了傳統倒金字塔型的導言,張宗智也介紹了軼事型導言(anecdotal lead),是深度報導常用的技巧。
「記者是說故事的人,」張宗智說,記者要利用導言妥善布局,吸引讀者繼續往下讀。他舉例,有個寫稿很有特色的同事, 在報導貧困家庭時會以「牆角蜘蛛網」等意象帶出貧困主軸;儘管文字很平淡,沒有多餘的形容詞,卻能讓讀者感受現場,這就是軼事型導言的特色。
張宗智說,描述現場發生什麼事都有它的意義,而這些都來自於記者在現場的觀察。因此,記者應盡量在新聞現場;這不僅是寫軼事型導言應遵循的,也是所有新聞採訪寫作應注意的法則。

張宗智:記者要有批判的眼光

記者李映昕/台北報導 張庭瑜/攝影
張宗智以"stay critical, not cynical",勉勵學弟妹當一個具有批判力的記者。
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宗智是台大新聞所校友,本週二(5月7日)以「大學長」身份,回到所上分享新聞寫作的技巧;他並提及當年就讀新聞所時,美籍老師聶維斌要求非常嚴格,他曾因為稿子寫得不好,遭聶維斌將稿子直接扔出去的往事。
1994年畢業的張宗智,是新聞所第二屆的校友,遠見雜誌副總編輯彭漣漪是他的同班同學。張宗智研究所畢業後,就進入聯合報任職,曾主跑過國會、國際新聞與外交新聞,兩千年成為聯合報華盛頓特派員。
在華府待了十年後,張宗智於2010年回台灣接任聯合報採訪主任,開始調整駐外記者制度。張宗智說,除了中央社之外,其他媒體的駐外記者通常沒有任期,他做的改革就是把聯合報的駐外記者改成任期制;一期三年,最多再延長一年就要回來。他認為這些駐外記者回來後,可以帶給編輯室很大的改變動力。
「我本來以為會外派到退休,沒想到被叫回來。」張宗智回台灣的那一年,《聯合報》正好大舉招考新人,當中也有台大新聞所的學生。「看到自己的學弟妹,蠻興奮的。」張宗智說,他很想知道學弟妹的表現,也發現因為已有研究所的訓練打底,一開始的表現的確比較好,但後來新進記者會出現的問題都差不多。
張宗智分享新聞寫作實例,台下學弟妹頻頻討論,台上、台下互動熱烈。
張宗智表示,基本訓練對記者非常重要,這也是他幾經思考後,決定以新聞寫作為演講主題的原因。他還提到,當年他就讀新聞所時,教授寫作課的老師是聶維斌,對於稿子的要求極為嚴格,第一次犯錯還可容許,要是犯了第二次,老師就會大罵,甚至把稿子丟掉。張宗智說他當時有一點嚇一跳,「沒想到外國老師也來這一套,」張宗智說。
最後張宗智送給學弟妹一句話”stay critical, not cynical",「記者要做個冷靜的旁觀者,同時保有批判性。」面對瞬息萬變的媒體生態,張宗智說,記者更應該要打好基本功,才能面對外在變化。

新聞線上/線下的省思

記者楊伊湄/現場觀察 張庭瑜/攝影
張宗智回到台大新聞所演講,對現場同學隨機點名提問。
身為新聞所第二屆畢業的大學長,張宗智面對底下聽講的在學碩士班學生,感覺得出他說話比較直接,聽得出有些語重心長。
為了這場演講,張宗智準備得比學生還勤奮;他不但一個月前就要求提供採訪寫作作品給他,還將學生的姓名、年級抄在紙上,冷不防在演講過程中穿插點名。除了提神效果百分百,也讓人見識到他的十足用心。
在數位浪潮襲捲下,目前正是紙媒轉型的陣痛期,而張宗智任職的《聯合報》也開始擴展影音部門。即使張宗智多數時間是平面媒體的工作經歷,他仍然肯定《聯合報》的轉型方向。他表示,相較於其他四家商人色彩濃厚的報社老闆,《聯合報》一直希望走出不同的路,這也是為何兩年多前成立UDN聯合影音的原因。
除了企業的本質在轉換之外,張宗智說他自己在轉型的過程中學了很多,甚至還開始學影音的技巧與畫面表達的邏輯。雖然他坦言平面出生的新聞人還是傾向以文字思考,有的文字記者甚至抗拒製作影音新聞;但張宗智強調好新聞的概念是殊途同歸的,都在思考如何透過新聞打動讀者。
台大新聞所同學幾個在職同學,在演講最後提問職場的具體問題。
「記者被改稿,不會被改到發脾氣嗎?」同樣在媒體工作的新研所同學楊伊湄問道。張宗智笑了笑,他表示主管在改稿之前,會先跟記者溝通稿子的修改型態,記者要是不能接受,一定會反應。
他提到,新聞寫得好才能見報,囿限於紙本有限的實體空間,報社沒有採用的新聞稿,往往是見報版面的三、四倍處。他說,這是報社特有的文化,和新聞永遠不夠填的電視新聞媒體,差異真的極大。
演講快結束前,張宗智轉身走向電腦,開啟台大新聞所網站首頁;「這段影片有多少人看過?」他隨即點開網頁上的影片,猶如副總編上身,張宗智開始逐秒、逐格地跟學生校正影片中的謬誤。
看著底下小自己二十幾歲的晚輩,張宗智現場調查得知,在場的學弟妹還是有不少人舉手,表示想在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他最後提醒學弟妹:「能寫好一份稿子,就代表是一個好記者。」張宗智說,新聞要寫得好,關鍵在於背後累積的經驗。
這個大學長以自身二十年的經驗要求學弟妹,紮實的基本功和隨時自省的能力,正是優秀記者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