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庭瑜/台北報導、攝影
張宗智在演講前看了台大新聞所同學的新聞作品,笑著說:「看完更堅定了要講新聞寫作主題的想法。」
「寫好一則新聞稿,裡頭有太多學問了。」《聯合報》副總編輯張宗智表示,一篇好的新聞報導,看似簡單,其實反映了記者的人生歷練、對此事件的了解以及價值判斷。他提醒台大新聞所的學弟妹,要「紮穩馬步、行遠自邇」,因為很多新聞判斷就是在寫作的基本功裡練成。
台大新聞所第二屆畢業生張宗智,5月7日應邀回所上與學弟妹分享新聞寫作技巧。他說,由於新聞媒體沒有提供職前訓練,新人進入職場後就直接跑新聞,因此同學要把握在學期間,多多訓練自已的新聞寫作;尤其台大新聞所以實務為導向,同學更應加強基本寫作的訓練。

採訪寫作:怎麼採?怎麼寫?

同學們認真討論新聞稿何處需要改進。
張宗智說,記者常說的「採訪」應該是兩件事。「採」就是觀察再觀察,「訪」則是走出去、問出來。「尤其當你在國外,你很難不出去跑新聞。」張宗智以他之前擔任駐美記者為例,說到二千年後美中關係波動的八年間,駐美記者更顯重要。「如果現場沒有台灣記者,台灣的問題就沒人提問。」張宗智解釋。
張宗智也隨機抽考同學對新聞寫作結構的了解。就讀台大新聞所碩一的林近回答,新聞寫作應將最重要的元素放在開頭,也就是倒金字塔的形式。「念新聞所兩年,只要把導言寫好,什麼事情都解決了。」張宗智以這一席話強調導言的重要,並提醒同學要隨時問自己:「如果新聞只剩下導言,你要傳達什麼訊息?是否有告訴讀者這則新聞最重要的元素?」
張宗智補充,把精髓放在開頭的原因有二,一方面避免因版面因素導致重要段落被刪文,另一方面也幫助編輯能快速瀏覽此則新聞的重點。

用字遣詞:怎麼用?怎麼揀?

「寫新聞不是寫作文,重點是把事實交代清楚。」張宗智說,他非常反對報導加油添醋,且記者應避免使用太多形容詞,「這些形容詞是你的判斷,在寫新聞時都不該有個人判斷」。
另外,在引用對話時,「說」和「表示」是張宗智唯二能接受的詞。「做記者要一直提醒自己是個旁觀者,這是基本原則。」張宗智說,同學可能會去參加抗議活動,然後熱血沸騰地寫稿,並使用「痛批」、「強調」等字;他說這些詞都帶有價值判斷,應盡量避免;他也舉國外的稿子為例,頂多只會使用「said」。
然而,這類的小細節在新聞實務與課堂中往往被忽略。張宗智說,作為一名新聞所的學生,應該要訓練自己夠了解這些細節,才有條件走下一步。
此外,張宗智也以線上記者的新聞稿為例,舉了許多新聞寫作令人詬病之處。例如,新聞稿常出現「目前正在」、「公開宣布」、「進行會議」、「展開部屬」等贅字冗詞;以及一句話最多出現四個逗點,就應下句號,因為那是喘一口氣的時間。張宗智打趣道:「這場演講,你們只要記得『說』、『表示』及『逗點』,我就功德圓滿了。」

軼事型導言:怎麼布?怎麼說?

張宗智分享他學生時期閱讀的新聞寫作教材,至今仍受用無窮。
除了傳統倒金字塔型的導言,張宗智也介紹了軼事型導言(anecdotal lead),是深度報導常用的技巧。
「記者是說故事的人,」張宗智說,記者要利用導言妥善布局,吸引讀者繼續往下讀。他舉例,有個寫稿很有特色的同事, 在報導貧困家庭時會以「牆角蜘蛛網」等意象帶出貧困主軸;儘管文字很平淡,沒有多餘的形容詞,卻能讓讀者感受現場,這就是軼事型導言的特色。
張宗智說,描述現場發生什麼事都有它的意義,而這些都來自於記者在現場的觀察。因此,記者應盡量在新聞現場;這不僅是寫軼事型導言應遵循的,也是所有新聞採訪寫作應注意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