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新聞編輯】比報作業二 新北市民進黨籍議員拿火把入議會等三則 (邱柏勝)






報紙類別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事實



民國100年三月九日星期三  新北市民進黨籍議員拿火把入議會



版面配置



頭版二條,附照片圖說一則,加框約佔二分之一版面;A3焦點版右側直欄,一條新聞一條特稿,共三條。



A2焦點新聞版頭條為特稿,照片圖說置中,新聞繞圖,約占二分之一版面,共兩條。



A3焦點新聞版左下,佔六分之一版面,無照片共一條新聞。



A6版台中夜店失火專題右下,含照片圖說佔八分之一版面,共一條新聞。



主新聞


標題



標題


六把火進議場 新北議員玩過火


副標


綠議員要為朱立倫「上菜」 議長動用警察權制止「丟臉丟死了」 綠反譏「護航太過頭」



標題


新北市議場玩火 綠議員荒謬絕倫


副標


改制升格 問政品質沒跟著提升 質詢淪為低俗的作秀 民眾痛批「教壞囝仔大小」






標題


新北議員火把上菜 議長斥太過火





無副標



標題


新北議員 持火鬧議堂



標題分析



標題最有創意,「玩過火」一詞有雙關效果,副標強調「綠」議員,有批評民進黨的意圖;標題有民進黨議員的反應,看似平衡報導但其實更凸顯綠營的不理智。



標題已經以報社立場對此新聞事件進行評論,認為綠議員「荒謬絕倫」,批評民進黨的力道最大,說明民進黨議員只會作秀問政品質卻沒向上提升。



講述事實,淡化綠營議員的行為,標題看不出政黨傾向,也沒有評論性字眼。



標題簡短扼要,純淨新聞標題,但「鬧」這個字,也諷刺民代是一群只會胡鬧作秀,不專心問政的人。



標題改寫



新北市議場「玩過火」 議長怒斥綠議員



照片


圖文配置



 藍色框內,照片置於上側,下方為新聞本文;A3版新聞置於灰色部分。



灰色部分,上方及左側為新聞本文。



灰色部分為新聞本文。



照片圖文在右下側,新聞本文繞圖。



版面排序


分析



聯合報將此新聞放於頭版二條,又加框處理,比頭條更有聚焦效果,想要凸顯本新聞的重要性,以及批評民進黨議員的意圖非常明顯;A3版以特稿補述,是各報中用最多版面報導此則新聞事件的。



中國時報將本新聞放二版頭條,使用的照片也很大張,加強視覺效果,強化讀者對綠議員在議會當中脫序行為的不良印象。



自由時報將此新聞置於較後版面,似乎將此新聞淡化處理,也是報導本則新聞事件當中唯一未配圖文的媒體。



蘋果日報小篇幅處理本新聞,將之放於A6版,但強調視覺效果的編輯走向,使本則新聞仍配圖文,表現衝突性。



內容取向分析比較



聯合報的政黨傾向明顯,對於民進黨的脫序行為不僅大篇幅報導,將整個事件發生過程鉅細靡遺描述出來,也用特稿表達報社立場,本新聞對綠議員採取批評的角度,還報導連綠營支持者都不贊成這種行為,相當符合目標閱聽眾的政治傾向,強化民眾對綠議員只會作秀不懂問政的反感。



中國時報二版頭條即以特稿呈現,充分表現了該報社立場,大篇幅、言詞犀利批評新北市綠議員的行為,已非純淨新聞而是評議式文章。對於事件的描述過程用較小篇幅處理,是和聯合報明顯不同的地方。但是客觀性就不如聯合報。這亦是與報社的政黨傾向有關。



自由時報的報導多引用議長及議員當時的說詞,並無加入記者個人意見,似乎認為該行為並不妥當,但也未對該行為進行批評,報導中還有綠議員對他們行為的說法,強調他們是不得已。報導大致呈現純淨新聞的表現方式,但實際目的卻是淡化這則新聞事件。



蘋果日報的編輯政策,政治新聞一直以來都並非重點,因此只用小篇幅帶過可以理解;然而記者對這件事的報導,也是站在批評的角度,引用網友的言論,對綠議員進行撻伐,嘲諷政治人物的行為。



小結



    在比較政治新聞的時候,會明顯發現各報的報導角度及立場有很大不同,這也與台灣報業的政黨傾向壁壘分明有很大的關係。但我認為各報在報導政治新聞之時,應該儘可能根據事實,以及就事論事,少加入記者個人意見評論或是報紙政黨傾向的言論,才能使報導較公正客觀,讀者才不至於被矇蔽雙眼。


    當然報紙不可能無政黨傾向或意識型態,我個人認為,報紙社論代表著一個報紙的立場及傾向,當然會有其角度,但一般的新聞報導,仍應務求客觀公正,自由民主的社會意見本來就分歧多元,不該因為對方和自己是否為同一個陣線就不分青紅皂白的猛打或護航,這是專業媒體及從業人員應有的認知。說得好!



事涉公論,自然會有是非,如果只以評論立場,認定報紙政黨傾向,並不合適。






報紙類別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事實



民國100年三月十一日星期五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宣布退休 移交權力



版面配置



A14焦點版,外電當主新聞,搭配北京方面說法以及記者特稿、達賴喇嘛個人檔案及圖文一幅置中,占二分之一版面,三條新聞。



頭版右下側,約佔五分之一版面;A20版兩岸新聞右側直欄,無照片共兩條新聞。



頭版中間佔三分之一版面,含達賴喇嘛個人全身照以及個人小檔案;A18國際新聞版左側直欄一則特稿一則新聞,含一圖文,共三條新聞。



國際新聞B10版頭條,含達賴喇嘛個人資料小檔案及照片、藏人示威遭捕照片圖說,佔三分之一版面。



主新聞


標題



標題


達賴將退休 權力移交民選首長


副標


維持西藏精神領袖稱號 強調並非推卸責任 流亡政府正當性受嚴厲考驗 總理憂心:「與其他國家對話將受影響」



標題


達賴宣布  移交西藏流亡政府政權


副標


大陸:欺騙國際社會的技倆



標題


政教分離  達賴辭政治領袖





無副標


這個標題最準確



標題


達賴退休 藏人將直選首長


副標


抗暴52周年宣布棄任政治領袖 不影響政教合一



標題分析



聯合報標題強調「權力移交民選首長」,從西藏民主化觀點報導權力移交,但認為達賴仍有其國際地位,新任首長能否受其他國家認同遭受考驗;中時則聚焦在西藏目前仍是流亡政府,並且引用中國官方說法,認為這只是西藏的伎倆;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的標題分歧最大,自由時報說「政教分離」,蘋果日報則說「不影響政教合一」,兩標題意義完全相反,看了新聞內文亦不知道是哪一家報紙曲解原意,只可說兩報對達賴退休將如何影響西藏未來政治走向,看法不一。



標題改寫



標題:抗暴52年功成身退 達賴喇嘛辭政治領袖


副標:政治權力移交民選首長  未來仍是西藏精神領袖



照片


圖文配置



A14焦點版頭條,右邊搭配副新聞,左側搭配特稿,版面中間為達賴照片,右側下為達賴喇嘛個人資料。






頭版右下方一則無圖文,A20兩岸新聞版右側直欄另一則相關新聞,無搭配照片圖說。






頭版第二條新聞,搭配達賴喇嘛個人基本資料圖表;A18版國際新聞一則特稿,下方搭配台灣藝文界聲援西藏抗暴的活動新聞稿及照片



B10國際版頭條,右側為新聞內容,搭配西藏抗暴示威人士遭逮捕照片,新聞左側則是達賴喇嘛個人照片及小檔案。



版面排序


分析


很敏銳!



聯合報將本新聞放置於後面版位,給予半個版面報導,代表報社認為這則新聞的確是大事,有趣的是聯合報並沒將這則新聞歸類在兩岸版,也未歸類於國際版,是否與西藏問題未定有關?



中國時報將新聞置於頭版,但不同於其他報紙有提供達賴喇嘛的照片。中國時報的報導篇幅較小,相關新聞被歸類在兩岸版,因此可推測中國時報視西藏問題為中國國家內部事務。



自由時報也將新聞置於頭版,其版面佔頭版三分之一,可見報社對達賴喇嘛事件的重視;相關新聞被歸納在國際版,可推測自由時報視西藏問題為一國際性問題,而非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蘋果日報將新聞置於國際新聞版頭條,也可見報社對西藏問題的立場,認為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另外提供藏人示威遭捕的照片,讓讀者感受到他們追求自由的決心以及中國的野蠻。



內容取向分析比較



主新聞引用外電報導,另外也關切達賴喇嘛退休後,西藏局勢的變化;此外亦關心中國大陸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並獨立成一則新聞,感覺也傾向將之視為中國內政問題來看;此外聯合報另有一篇特稿,提出報社對達賴退休一事的看法,認為達賴卸下儀式性責任,但仍認為達賴對西藏來說是一種永久性的精神象徵。



報導內容將重點置於達賴喇嘛退休後的西藏局勢變化,花很多篇幅在講西藏流亡政府的民主選舉;主新聞也提到中國對該事件的看法。A20版的新聞也是針對流亡政府候選人的資歷、得票數作報導,而無報社本身對該事件的評論。



西藏抗暴,要求獨立的訴求,類似台灣目前與中國大陸的關係,自由時報的立場很自然傾向支持西藏,因此也用大篇幅報導該則新聞;A18國際新聞版也針對該事件發布特稿,發表達賴交棒後西藏局勢的可能變化;其他不同於其他報社之處,在於自由報導台灣藝文界聲援西藏的新聞,是唯一提到台灣社會對該事件反應的報紙。



針對達賴退休事件,蘋果日報以國際新聞處理,報導方式採摘要式報導,內容提到流亡政府的選舉、中國的反應、外電報導,並沒有報社對該事件的評論,整體而言屬純淨新聞報導。



小結


與疑問



    進行本則新聞的比報發現,各家媒體對中國大陸處理西藏問題,所抱持的觀點及立場也有不同:聯合報看起來較為隱晦,沒有將西藏問題視作中國內政問題,但也不將其視為國際問題,所以將它放在「焦點版」;中國時報有親中傾向,對西藏問題的看法,將之視為中國內政問題,放在「兩岸版」;自由時報是台獨傾向的報紙,西藏面對中國的強力打壓,自由往往給予同情,支持西藏獨立,所以將其放在「國際版」,另外還報導台灣對西藏的聲援;蘋果日報較無統獨意識,但仍將本事件置於國際版,不知道是否與其自由主義思維有關?


    而這次比報也發現了同一則新聞,不同媒體所下標題卻完全相反的情況。究竟是媒體對事件的解讀錯誤,還是該事件本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造成了各自表述?這種情況是否多見?這些問題的提出,足見用心!我們課中再說明。






報紙類別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新聞事實



民國100年三月十一日星期五 兩岸直航票價高 公平會重罰長榮、華航



版面配置



A6生活版頭條,搭配一條副新聞建議民眾比價,無圖片共兩條新聞。



A6生活新聞版二條,搭配副新聞告知民眾如何買便宜機票,無圖片共兩條新聞。



A10生活新聞版頭條,搭配副新聞告知讀者經濟艙票價很多種、學者建議徹查壟斷情事等,共兩條新聞,另含飛機客艙示意照片一幅。



A6要聞版頭條,搭配專家分析票價的新聞稿以及圖文,另含兩岸航班經濟艙艙等規畫表,佔約二分之一版面,共兩則新聞。



主新聞 


標題 



標題


直航票價太貴 華航長榮被重罰


副標


降價淪為口號 民眾只能買到貴的經濟艙 公平會重罰華航2000萬、長榮1200萬元 兩業者將提行政救濟



標題


直航票價明降暗升 華航長榮挨重罰





無副標



標題


直航票價貴 華航 長榮航 挨重罰





副標


宣稱降價20%…暗中調整艙等比例



標題


直航票貴 華航長榮罰3200萬





副標


公平會重懲「明降暗漲」 台商:大快人心



標題分析 



副標補述非常清楚,兩家航空業者分別被罰款金額、業者的反應都有說明,讀者僅看標題便能大概明瞭事件始末。



標題較簡略但資訊不足,何謂明降暗升?讀者必須看內文才能明白,建議使用副標補述。



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都將「直航票價貴」標題放大,意圖表達這個現象的嚴重性。與中國時報標題相比,多了補述比較能讓讀者理解航空業者挨罰原因。



標題將罰款金額加總,讀者只能知道兩家業者共被罰款多少,但個別業者的金額須從內文才能看到;另外引用常搭直航班機的旅客說法,表述一般社會大眾對本事件的看法及態度。



標題改寫 



標題:嚴懲聯合壟斷 華航、長榮遭重罰


副標:直航票價貴 起因業者表面降價 實際上聯合增加高價艙等比例 公平會罰華航2000萬、長榮1200萬



照片 


圖文配置 



A6生活版頭條,左側搭配新聞提供讀者票種比較及比價建議,約佔三分之一版面



A6生活新聞版二條,搭配新聞提供民眾買便宜機票的資訊,約佔四分之一版面。



A10生活版頭條,左側為經濟艙內示意圖,下方配稿提到經濟艙票價種類眾多、學者對票價的看法,佔三分之一版面



A6要聞版頭條,搭配專家對直航票價的看法新聞稿;搭配兩張圖說、一幅艙等規畫表,占二分之一版面。



版面排序 


分析 



    聯合報、自由時報將該則新聞放在生活版頭條,蘋果日報也將之放於要聞版頭條,可推測三家媒體都將直航票價貴視作影響民生最重要的議題;中國時報以查緝囤積新聞作為生活版頭條,直航票價新聞作為二條,亦即中國時報認為不肖商人囤積原物料造成物價上漲的議題,對民生的影響超過直航票價昂貴的問題。就學生的看法,認為中國時報的議題選擇,比較符合多數民眾的利益,因為物價高漲影響的層面是全民,而直航票價過高,影響到的大多是台商,或是中產階級。然!



內容取向分析比較 



    各家媒體的報導內容取向差異不大,主要是引用公平會方面的說法,認為華航與長榮航刻意調整艙等比例,並且給予旅行社的退佣非常少;此外公布兩家業者的年度收益以及直航所帶來的收益比例,表示兩家業者聯合哄抬直航票價格並從中獲取暴利;各家報紙亦有提到業者對懲處無法接受,要提出訴願以及旅行社對此事的看法。唯一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自由時報及蘋果日報有提供專家分析,提出解決高票價的解決方針,而蘋果日報也有訪問消費者(台商)對兩業者遭懲處的看法,從報導角度來看,蘋果日報的確比較消費者導向;另外蘋果日報的製表能力明顯高於傳統三大報,艙等規畫表一目了然,民眾可以不用閱讀繁複的數據文字,看表格便可以了解目前航空公司的票務規劃,是蘋果日報的報導值得稱許之處。然!



小結 



    也許是當天重要的消費新聞不多,三家報紙不約而同選擇兩岸直航票價高昂的議題作為頭條,主新聞內容相差不多,但可以發現副新聞各家媒體同中存異,蘋果日報明顯較消費者導向,其他媒體則多引述專家學者說法;中國時報將本新聞置於生活新聞版二條,而選擇查緝原物料囤積的新聞作為頭條,顯現出報社編輯的不同思維,中國時報顯然認為因囤積所造成的物價上漲,其對民眾的影響遠大於直航票價高昂。針對這部分學生與中國時報有相同的想法,在影響層面上,物價的高低跟民生消費息息相關,就本日生活新聞頭條的選擇,學生比較贊同中國時報的作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