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新聞編輯】比報作業一 我國法務部槍決五名死刑犯所做回應 等三則(楊昭彥)



2011.03.10 比報作業 新聞所碩一 楊昭彥


一、(2011.3.6)


































































報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議題主旨 



國際針對2011.03.05我國法務部槍決五名死刑犯所做回應



主新聞標題 



主標題


死刑槍聲 歐盟震撼 籲台廢死


副標題


1次槍決5人 國際媒體關注 歐盟發布聲明要求暫停行刑 德召見代表魏武煉說明 我對歐交涉恐受影響



槍決5人 國際特赦組織譴責



主標題


槍決5死囚 馬:未違國際人權公約


副標題


歐盟、德國、國際特赦組織分對台提出譴責



5人魔伏法 歐盟遺憾德譴責


 



標題分析 



就此新聞議題,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皆視作主新聞,搭配主標題、副標題處理。中國時報採取三組四字詞,琅琅上口;副標題部分交代資訊很多,包括受刑者人數、關注此事的國外團體、我方相關人士及可能後果,有點像「結論式導言」;對倉促閱讀的讀者或有幫助。自由時報主標題採取「事件─回應」模式,將焦點置於總統;副標題指出譴責臺灣的國際團體,其實和主標題沒有承繼關係。或許是我個人的刻板印象,這樣的主副標題搭配會讓讀者覺得「臺灣被譴責與馬英九直接相關」這是自由的目的。事實上,馬英九僅以搖頭、靜默回答。聯合報蘋果日報皆非當日主新聞,標題處理方式相近,惟譴責動作的主體不同;聯合報取國際特赦組織、蘋果日報取歐盟。值得注意的是,蘋果日報採用「人魔」一詞,明顯存有價值判定;這點和其餘三報不同。總而言之,四報之標題基本上與實情相符,只是關注焦點有所差異。



標題改寫



自由時報若將主體改為實際表態的行政院長─「槍決5死囚 吳敦義:未違人權公約」,更能符合實情。



分版與版位 


(黑色為主新聞、灰色為搭配稿、白色表示另則新聞)



A3焦點新聞


 


搭配稿



  1. 特赦組織譴責 法務部:未違公約 (副標題:減少使用死刑 不表示不執行)

  2. 特稿:政策缺乏一貫性 國際形象受挫

  3. 吳揆:槍決五人 哪一位是被冤枉的?


A3 焦點


(為其他新聞搭配稿)


 



A4 焦點新聞


 


搭配稿



  1. 法界:長期監禁 也是虐待死囚(副標題:被害人家屬籲特赦組織尊重台灣依法執行)

  2. 器官移植搶時間 醫師一夜未闔眼

  3. 殺人魔陳瑞欽 下一波槍決?


A6 頭條要聞


(為其他新聞搭配稿)


 



分版與版位 


分析 



四報皆將此新聞議題置於「焦點」版面,顯示前一日執行死刑引發之後續效應仍持續延燒。尤其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給予國際媒體回應相當版面,顯示兩者在「執法是否影響台灣國際地位」這個角度的重視。聯合報當日頭版新聞:有病患不願接受受刑者器官,最後回天乏術─同樣為死刑議題的延續,聯合報卻以器官捐贈為重點;國際組織的回應只能龜縮在右下角。蘋果日報頭版為「睡友妻 遭囚虐七天」,死刑議題已退縮到6版(但3、5版為廣告);國際組織回應部分,則與器官捐贈新聞一同附屬於下波可能槍決名單之下。綜合觀之,中國時報自由時報面對國際譴責聲浪回應較多,給予的版位和版面也較大;聯合報蘋果日報也繼續死刑議題,但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相應版面也因此較小。



圖表與照片 


配置狀況 



下版右側有一7.5cm*12cm圖文框,採用資料照片,標題為「人權…搶救死囚」。



無相應圖片,惟同版有前台中縣長黃仲生赴陸換肝返台照片,亦為資料照。



上版右側有一10.5cm*15cm圖文框,採用資料照片。無標題。置於主新聞標題下方。


下版中間有一7cm*13cm圖文框,為槍決嫌犯火速送往醫院進行器官摘除的畫面。



無相應圖片,惟同版有陳金火、戴文慶、陳瑞欽、廣德強等人照片,以及器官移植搶時間上救護車的畫面,計占1/4版。



圖片選擇、


配置分析



中國時報圖片選擇的考量轉進器官捐贈層面,和聯合報相呼應,可說稍微補足這方面的缺失。然而其標題,「人權…搶救死囚!」不知所言為何?畫面中只見醫護人員聚集在「戶外」推著病床,圖片解釋「遺體在醫護人員護送下送往亞東醫院摘除器官」,研判其選擇過程應該是「需要圖片卻沒有→想到這張資料照片可用→針對圖片內容撰寫最可能解釋→整版都與人權議題有關,應下一個與人權扯的上邊的圖片標題」,感覺這張照片可有可無。類似的照片亦出現在自由時報上,有趣的是兩報都是資料照片,而且四周物品相同,應是先前某次執行死刑,幾名記者從同樣角度拍攝的結果。然而自由時報這張圖片配合搭配稿「器官移植搶時間 醫師一夜未闔眼」,相對而言比較合理;但其主新聞圖片選取就不甚恰當。此照片拍攝角度很有趣,從囚犯左後方拍攝其通話情形,乍看之下與本新聞沒有關係,卻占上10.5cm*15cm,不知是不是需要圖片填滿空位,才將之拉大?其實兩報主新聞議題不難想像畫面取得的困難度,最相關的還是國外人士「譴責」當下的畫面,但這樣的畫面亦缺乏動感。整體而言,聯合報蘋果日報沒有相應圖片;中國時報自由時報雖有,圖文呼應程度卻不高,只稱得上:聊勝於無。



內容取向


大小多少


選材優劣



中國時報主新聞與搭配稿總量約有半版,自由時報逼近三分之二版,其搭配稿多半回應國際組織對我國的譴責。不過中國時報主新聞方面全以國外組織觀點入題,並將問題擴大至外交層面─如被召見的外交意義、我國與歐盟關係可能受到影響等等。第一則搭配稿則為我國法務部回應;第二則為記者特稿,雖是以外交觀點指責馬政府的死刑政策反反覆覆,其實補足了「廢除死刑」倡議者的觀點;第三則則以行政院長、總統之回應成文,又像是回應上則特稿廢除死刑的問題。版面安排層層遞進,頗有邏輯。自由時報主新聞即點出歐盟、國際特赦組織、德國政府的譴責「內容」,以及馬英九、吳敦義及法務部的回應。搭配新聞則以被害人與台灣法界的角度,為保存死刑撐腰;再以器官移植、下波槍決名單為題。涵蓋層面較廣,但子題各自分立。其實蘋果日報聯合報新聞版面雖小,但重點人、事、物皆清楚交代,但將議題做大的報紙,論述則相對完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時報記者特稿之外,其餘新聞脈絡多半將「保存死刑」視為理所當然。「廢除死刑」者沒有對應的表述空間,也未從歐盟廢死刑的論述切入,這些面相應是處理死刑議題時應當補足的。


      

這則新聞可以分兩層面看:


一、從議題看:死刑廢不廢?這是社會、文化的積累結果與法律觀照的歧異所在,時間的因素、心理情感的因素,都還需要培養與轉變。歐盟表達態度,問題不大。但若是以譴責、要脅的敵視態度,必然引發國人心理、情感之傷害,也正凸顯其一貫的霸權思維與優越感。


二、從主權看:這是極度無禮的指導式霸權思想,對我國主權、文化、社會的蔑視。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行為只會引起社會反感,甚至對廢死的議題,產生情緒對立、意氣之爭。


 


至於新聞處理上,四報的態度,也大致可以看出它們對此議題的避而不論,只單純的從事實敘述,其原因正在第二點。


 


 


 


 


 


 


 


 


 


 


 


 


 


 


 


 


二、(2011.03.07)


































































報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議題主旨



香港居民因區內財稅政策不當發動遊行,要求財政司長下台;與內地茉莉花革命相互呼應。



主新聞標題



無新聞



香港紫荊花革命 近千人上街頭



紫荊花革命 港人上街反庸官



主新聞


「發錢短視」港萬人示威


副標題


反對預算案 嗆「雙曾」下台



標題分析



蘋果日報以半版處理此新聞議題,惟引號內的字詞難以理解,不知是否為遊行口號?由於茉莉花革命沸沸湯湯,讀者咸以茉莉花革命概括之,光看圖片與標題可能認知失調:「茉莉花革命跟錢有甚麼關係?」要看副標題、內文和表格才會明白「洋紫荊革命」有其財政預算問題的背景,不與茉莉花革命全然相同。副標題雖寫「雙曾」,內文卻只提到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蔭權的名字只見於圖說。人數部分,從內文數字加減頂多上千人,究竟「萬」字從何而來,蘋果並未清楚交代(自由時報內文亦表示近萬人參與此項活動)。相較之下,自由時報標題即淺顯易懂,惟部分媒體以「洋紫荊革命」稱之。或言紫荊花與洋紫荊為兩種植物,名詞使用須再謹慎查證;同樣的問題亦出現在聯合報。但,聯合報另一重大問題為「人數」;編輯採用香港中通社公布人數七千人,但導言卻估計有十萬人上街,是編輯寧願保守估計、還是比較相信中通社報導的結果?



標題改寫



若將蘋果日報標題改為「港萬人示威:財政短視近利」;避開臺灣讀者難以理解「發錢」背後的邏輯,並將成語「短視近利」補回,或許更一目瞭然。但改寫後的標題不如原標題響亮是一大問題。



分版與版位


(黑色為主新聞、灰色為搭配稿、白色表示另則新聞)



無新聞



A13兩岸


 



A1頭版


 



A18國際(中國焦點)


 


*上圖灰色部分為相關新聞:


中國內地第三次「茉莉花革命」。主標題3度茉莉開 6網友比中指突圍 副標題41城集會 中國再拘10多名外媒記者防堵



分版與版位


分析



蘋果日報A18版為中國焦點,將香港新聞置於此版相當合理。加上前一日爆發台中PUB大火亟需專題版面,與香港淵源深厚的蘋果也無可將版面提前。但整則新聞事件占上半版,仍可說明該報對此事的重視。自由時報是唯一一家將此事置於頭版的報紙,但頭版主題仍是臺中PUB大火。察其心態,可能是香港獨特的政治位置與臺灣相互對應,加上美聯社有抗議民眾與警察拉扯的衝突畫面,置於頭版頗有戲劇效果。亦可能因其猜測中國時報、聯合報不會登稿,蘋果日報會以整版處理PUB大火事件。將此新聞置於頭版,可藉此吸引、服務不想看大火新聞的讀者。相對於洋紫荊革命,聯合報傾向聚焦內地的「茉莉花革命」行動,以四分之一版面顯示北京政府嚴正措辭警告外媒;香港情事則輕描淡寫。



圖表與照片


配置狀況



無新聞



一張路透社圖片,占四分之一版面的2/3大小。



一張13.5cm*11cm美聯社照片。



計有3圖2表。上半版1/2為圖片,計有香港警方與居民發生肢體衝突、香港青年盤踞皇后大道抗議、驚蟄「打小人」等圖。另有「香港財政預算案事件簿」、驚蟄「打小人」典故等。



圖片選擇、


配置分析



蘋果日報選取之圖片來源為美聯社、香港蘋果日報。美聯社圖片「警方與民眾相互拉扯」與自由時報封面照相同,但自由時報所占版面較大。表格綜合香港媒體寫成「香港財政預算案事件簿」,從2/23港府盈餘不退稅之爭議起、2/24號召三月洋紫荊革命,乃至當天遊行,使沒有長期關注香港的讀者一目瞭然。鞋打小人圖像亦是根據民眾發起驚蟄打小人行動,帶有花絮新聞風格、又是新聞事件等雙重意涵。聯合報選取的照片為民眾與北京駐港特派員相互對峙的畫面,但布條遮住背後群眾,警方和群眾之間又有明顯柵欄相隔,感覺張力不夠,不如美聯社警民拉扯令人印象深刻。



內容取向


大小多少


選材優劣



蘋果日報處理上,材料是四報中最為豐富的,但資訊相當零散。位於左上方的圖說與主新聞導言「爭奇鬥艷」,其實喧賓奪主。主新聞資訊聚焦於當日抗議團體、實況及訴求,背景資訊則以表格呈現,一眼瞄去,有種遊行大亂鬥的紛雜感,成功營造衝突的視覺效果。但現場狀況是否如此火爆?仍須實際參與者才能判定。自由時報除了導言「延燒到一國兩制的香港」,並未引伸其政治涵義。內容包括遊行訴求、遊行過程、背景因素等,相較於蘋果日報多了幾分理性,邏輯也比較清楚。只是自由時報並未針對「打小人」習俗進行解釋,讀者僅能就字面意義領會,但其實相去不遠。聯合報由於將重點擺在北京政府對內地茉莉花革命的回應,並未描述洋紫荊革命細節,不了解香港財政原委的讀者可能不明所以;加上短短一篇,港府發言人空洞回應就占上三分之一,只得到民眾群聚、政府打哈哈的薄弱印象。至於未加處理的中國時報,當天兩岸新聞版以六分之一不到的版面報導聯合報兩岸版的主新聞;且當日該版主新聞還是兩岸經濟交流、甚至花了近六分之一的版面給一張小孩剃髮的照片。針對北京相關新聞的標題亦下地溫婉:「北京市發言人:茉莉風波 外媒刻意製造新聞」,即使新聞稿後三分之一開始外媒對發言人的質疑、發言人的無言以對、強辭奪理,處理上仍有刻意淡化此事之嫌。整體而言,個人較偏好自由時報處理本議題的方式。


      

 


 


三、(2011.3.8)


































































報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議題主旨



教育部擬於2014年廢除國中升高中基本學力測驗 推動12年國民教育



主新聞標題



主標題


教部:廢基測 12年國教103年上路


副標題


今年8月升國一學生首批適用 7成免試升學



103年擬廢基測 特色高中自辦考試



12年國教上路  103年擬廢基測



2014啟動 12年國教 擬廢基測



標題分析



此新聞議題雖然占據各報版面不同,標題性質相去不遠。除了中國時報多了發表言論的主體:教育部;聯合報加上但書「特色高中自辦考試」,四報皆提到「擬廢除基測」、「十二年國教」。但中國時報將「擬」字去除,缺乏告訴讀者未來政策變動的可能性。中國時報副標題點出受此事件影響的學生,給予讀者「政策推行在即」的感覺,這是其餘三報標題沒有達到的效果。聯合報標題將「特色高中」改以灰字套色,讀者一看即驚覺:「哪些是特色高中?明星高中有什麼特色?」既而思考政策背後可能的問題。總體而言,我認為聯合報標題精短,也最能說明臺灣教育政策變來變去的特質。



標題改寫



可將中國時報標題之「教部」刪除,「擬廢基測 12年國教103年上路」。畢竟一般讀者都能想到升學考試政策的主事者是教育部,但政策是否施行仍在未定之天,不能太早下定論。



分版與版位


(黑色為主新聞、灰色為搭配稿、白色表示另則新聞)



A1頭版、A5生活新聞


 


搭配稿



  1. 名校特色招生 北北基仍聯測

  2. 特稿:在校成績魔咒未解 學生壓力猶存


A1頭版


 



A1頭版


 



A5要聞


 



分版與版位


分析



除了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皆將新聞置於頭版,顯示三報對於教育政策之重視。但前二日台中大火新聞事件持續延燒,政府安檢問題、胡志強政治責任等相對而言更具話題性、衝突性,教育等靜態新聞只能屈居下半版。蘋果日報將此新聞置於5版,所占版位相對其他三報較為弱勢。要聞上半版亦為教育新聞:「滿22歲工作四年 可申請大學」,亦相當重要。只是為什麼記者選擇將此新聞做大,將廢基測做小?這是記者個人的判定呢?還是編輯部、採訪組協商的結果?中國時報A2至A4版持續處理昨日大火新聞;A5雖為生活新聞版,教育新聞卻占上1/3至1/2,顯示此新聞的重要性。



圖表與照片


配置狀況



A1版配置一7.5cm*7.5cm「民國103年12年國教入學示意表」;


A5版配置一12cm*15.5cm學生考完基測出場時的資料照片。



無相應圖片



配有7cm*7.5cm一表:「12年國教、免試升學推動規劃期程」



無相應圖片



圖片選擇、


配置分析



自由時報表格大小約為正文二分之一,置於中間偏右作為背景資訊,其實表格內容正文已出現過。中國時報頭版圖表,以枝狀圖表示103年實施12年國教之後,國中升高中的入學方式。五版學生走出考場、比出勝利手勢的照片,已為經典「壓力解脫」圖像;但也隱含著學生寒窗苦讀時的壓力。由於該版另發「北北基仍聯測」新聞稿及「學生壓力猶存」特稿,這張照片選取可說相當貼切。



內容取向


大小多少


選材優劣



聯合報新聞稿包括吳清基答詢內容、明星高中職如何選才以及反對聲音:全國家長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的觀點,包括基測本來就是「基本學力測驗」、國家標準化題庫可能被地區聯招取代等問題。蘋果日報切入角度也很類似,僅增訪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12年國教第一批學生),該名學生表示「仍盼以實力考上(明星高中)」,被引為小標。然而我很懷疑將單一學生意見放大製標,似乎為維持現狀,也就是升學主義考試背書。自由時報導言部分即點出吳清基對此事的保留態度,並點出此案仍受學區劃分、免試比率、學習評量等問題影響─整件事仍在規劃當中,除去幫政府畫大餅的疑慮;並以小標告知讀者「明年六月將公布確切方案」。聯合報處理的角度,自由時報也提到了─「教育界認不宜輕言廢除(基本學力測驗)」。本文末並給予教育部未來可能走向,包括將之視為會考、供地方使用等,頗具參考價值。中國時報頭版新聞以政府官員說明為主,並連續提及「吳清基表示」,減少了政策不確定性。五版北北基聯測問題,其餘三報皆未從這個角度切入;記者直接以建中、北一女為例,點出七成免試、三成給特色高中的政策盲點─為了減除考試壓力發動的教育改革,是否一切歸於原點?綜合觀之,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皆提出質疑,但中國時報是從「解決學習壓力」這個制高點下手、自由時報較著重此項教育政策可能的疑慮。蘋果聯合報版面較少,論辯力道也相對較弱。個人偏好中國時報對本議題的處理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