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新聞編輯】比報作品:ECFA、健保費(蕭若羲)



第一則:ECFA31




























比較項目 / 報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版面



A15-大陸新聞



A13-兩岸



A5-財經新聞(1



無登



標題



1ECFA對台灣讓利-兩會本周定調



1)胡、溫接連明示 ... 陸:擴大台灣農產進口


2ECFA協商-可望下周登場



1)石化出走,產業死亡-三部曲



 



看法



版本
/
內文


【中國時報】


版面的設計不太清楚。雖然該篇是頭條標題,沒有配圖片,而且這一頁上的圖片跟這則新聞沒有關聯,已不能看出來它屬於哪一篇文章。因為最大的,具有中央性的圖片跟頭條標題無關,整個版面變得有一點讓讀者迷路。






雖然也可以把這則新聞放在A14的兩岸新聞的版面上,中時選擇將之放在A15的大陸新聞版面上。主要的理由為這則新聞屬於從當天起開始每天都要交代的「兩會」連續性專區。為的是-像在右上方的小配件裡所解釋-大陸已進入「兩會」旺季。除此之外,由於在這篇文章尚未交代台灣方面的反應,除所謂「涉台人士」的透露只有用到廈大台研院院長劉國深之解讀,因此,這則新聞還不算是「兩岸新聞」。


文章寫的嚴謹清楚,不同的消息來源(涉台人士的透露、廈大台研院院長劉國深)用得不錯,若光用沒揭露姓名的人士顯得不太可信,另外再找個學者就對了。可惜,沒有批評的聲音,不過因為溫家寶還沒正式的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所以可能還太早。


【聯合報】


版本相當清楚,因為最上方的頭條標題都蓋住本文以及說ECFA的協商(ECFA協商-可望下周登場)的文章,可以看出兩篇都屬於一個議題。用box處理右邊的文章也有利於強調它跟兩篇的區隔。


聯合報把這則新聞分成兩篇文章,在頭條文章解釋ECFA的背景跟主要爭議,即農業勞動進口及台灣農民對大陸農業產品之進口的顧慮。從這個角度,本文切入新的進度而接著報道大陸農業部官員說明台灣跟大陸農業產品的互補性及利用這個發言人評估大陸國內已經達成了共識。胡溫兩人最近表示大陸會考慮到台灣農業的希望跟需要(溫家寶跟網友的對談)。記者用綜合報道的方式有利於讓讀者回顧一下整個話題的大致上的背景跟爭議。


ECFA協商-可望下周登場」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ECFA第二次正式協商不會有受到大陸人大會議之不好的影響跟第二次正式協商內容。最後本文強調兩岸之間關於大陸農業產品出口到台灣及大陸期望兩岸交貨關係的正常化的問題尚未解決。




 




如果看資訊來源,把話提變成兩篇文章的決定是對的。因為,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接受新華的訪問跟大陸舉行人大會議本來(雖然陳萌山為了提前漏出一些消息,「考慮到台灣當前的經濟現狀以及對農產品的敏感度,我們對台灣同胞對大陸農產品進入台灣市場的關切,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被安排這個時間)是兩回事。但是在第一篇文章中只讓陳萌山說話而不提供台灣國內對大陸農產品的一些意見(台灣大概有許多人不願意接受台灣人因為不了解大陸農產品而反對其進口的開放的說法)是錯誤的。


【自由時報】


本報紙的版本比中時聯合都要清楚多了。右邊的圖片及左邊的文章都是平行的,安排的很順眼。標題的彩色背景跟配了別的顏色的前言有利於讓讀者很快發現這篇文章的閱讀順序。


跟另外兩份登了這則新聞的報紙相比,自由時報很明顯的反對ECFA的簽署。在前眼裡便已經強調政府把ECFA說成跟事實無關的東西,而且毫無試圖保持客觀的態度。記者陳曉宜把文章分成為三篇,一個一個闡述ECFA之壞處:依靠石化之產業未來缺少原料,台灣將來失去在亞洲市場的競爭力及在國內的市場也受到來自大陸之競爭者的影響以及其導致30萬人失業的現象。


該文章完全沒提到新的進度,例如胡溫兩人表示對台灣讓利或協商方面上的發展。記者太明顯的有立場,而利用別人說的話指責馬政府在「騙人」。另外,參考個人的意見拿來否認研究機構所做過的研究不合理。






 




標題


【中國時報】


本標題最容易理解,而且可以得到最豐富的資訊,即進入兩會旺季以及ECFA最近會發生對台灣有利的轉變。沒有加上判斷好壞的話或語氣。


【聯合報】


聯合報的標題不直接讓人知道該文章以ECFA為題目。但是再仔細看一下很快可以看到下邊的標題,而知道文章談的是什麼。


【自由時報】


這個標題最不理想。在標題裡邊加自己的判斷跟價值觀十分不合理。




 


第二則: 健保費的上漲(33

































比較項目 / 報紙



中國時報



聯合報



自由時報



蘋果日報



版面



A1-要聞



A1-焦點



A9-生活新聞



A5-要聞



標題



七成五不影響-漲健保費-限月薪5萬以上



月薪56萬-健保費漲



健保漲定了-近千萬人要多繳



月薪逾5萬健保費漲定



看法



版本
/
內文


【中國時報】


本版本的安排有一點奇怪:由於只有兩個大因素(頭條標題提及一張大的圖片),而且兩者互相沒有關聯性,因此版面顯得不清楚。


本文積極的去談健保費的上漲,從不受到影響的人的角度切入話題。把吳敦義描述成一個很關心公益的人物,并重複的強調月薪5萬以上的「安全線」的關鍵性,而引用吳敦義說的話「影響的人愈少愈好」。


在這篇文章裡頭沒出現任何的批評。


【聯合報】


在三份登這則新聞的報紙中,聯合報的版本為最清楚的。標題、前言及文章的安排是平行的,而且在其之下有著彩色線條把文章與下邊的box區隔起來。在標題的上方提供了預算健保費的方法及受影響民眾比例的pie chart。這些都有利於得到細節資訊而有助於民眾把議題跟自己的生活聯合起來。聯合報是唯一提供類似的配件的報紙。


雖然在副標題先列出受到影響民眾的人數,前言從比較積極的角度(每四人中,有三人不漲保費)切入話題。文章中也提到吳敦義認為調整健保費得考慮公益,還提吳敦義日前堅持把限月薪從原本的三萬七千元拉高到五萬元以上。在倒數第二段中,本文提到健保費是怎麼調整的(從月薪的百分之四點五五到百分之五或百分之五點五)。中時沒有提供類似的資訊。


【自由時報】


該報紙的版面是三份中最不清楚的。雖然頭條標題的寬度蓋住全版本,但相關的文章只佔版本的小部分,並且在左邊下邊都有較抓眼的圖片,讓讀者找不到焦點。


文章從比較消極的角度切入話題,它在標題及內文第一段提到的是受影響民眾的人數。而且提供的數目跟中時、聯合兩個報紙不同:文章中表示四成的民眾會受到影響(聯合、中時兩者的數目為二成五)。另外,它特別提到吳揆被問到楊志良是不是得因為這次健保費調整而下台暗示健保費的增加會傷害公益的可能性相當高。



 



標題


【中國時報】


從「七成五不影響-漲健保費-限月薪5萬以上」這個標題,讀者感到安慰。標題的態度比較積極,而且可以得到最重要的資訊(受影響民眾比例多高,限月薪為何)。


【聯合報】


「月薪56萬-健保費漲」:最基本的資訊被談到,而且從副標題可以得到更仔細的資訊,可以曉得大概的發展及受影響民眾大致人數為何。聯合報的處理在三個報紙中最佳。


【自由時報】


健保漲定了-近千萬人要多繳」:雖然標題似乎明確又較客觀,可是可看出報導方式比較消極。另外,標題中沒有提供限月薪為何的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