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國家、社會與媒體政策—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化政策過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中文)
國家、社會與媒體政策—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化政策過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ate, Society,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 a Case Study of Building The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in Taiwan
















研究生(中文)
黃如妤










研究生(英文)
Ju-Yu Huang







指導教授
洪貞玲 ;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字
公共化 ; 公共廣電集團 ; 民間社會 ; 國家自主性 ; 傳播政策 ; 














英文關鍵字
civil society ; communication policy ;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 state autonomy ; 

中文摘要



二○○六年一月三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該條例確立了華視公共化,以及原住民、客家與宏觀電視自九十六年度起由公視基金會負責
製播等媒體改革方向,我國的公共廣電集團亦隨之成形。公共廣電集團政策從提出到執行花了六年的時間,期間行政部門的政策方向卻反覆不定。究竟我國公共廣電
集團政策如何得以落實是值得研究者探討的問題。
從政策研究的國家理論與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以公共廣電集團政策為例,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深度訪談法探討三個主要研究問題:即公共化政策提出的背景、政策過程的各個行動者如何互動促成公共廣電集團的誕生、以及政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研究發現,公共化政策提出有政治環境上與媒體環境上的原因。首先,政治力未隨著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退出媒體,而整個傳媒環境在自由化後,在政府放任的媒體
政策下導致惡質的商業競爭。以傳播學術界為主的媒體改革人士有鑑於此,認為有必要平衡當前的媒體環境,隨後透過替政治人物撰寫傳播政策白皮書提出台視華視
公共化,試圖屆時從政策層面落實媒體改革。
國家在政策過程中的自主性受限於來自民間社會集結力量,使其無法完全依照本身的偏好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
政策,但同時也導致了行政部門的公共化政策一直模糊不清。因社運團體積極介入政策過程,阻擋了台灣媒體環境進一步私有化與政商結合的可能性,公共廣電集團
的形成除了具有媒體改革的意義,同時也代表台灣傳播媒體環境邁向新的里程碑。不過社運團體在此政策研究的個案中雖有著關鍵性的角色,但研究也發現,促成其
他相關的政策行動者與社運團體結合、共同促成公共廣電集團最關鍵的因素仍是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本研究認為未來仍需知識份子引導群眾發揮批判能力與自覺,透
過彼此多元對話、形成更大的批判力,進一步從事改革。而國家應維持政策透明性,擴大公民參與的管道,並且做為積極主動的管理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