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冰淳/採訪報導
羅文嘉介紹「我愛你學田」的品牌設計過程。
近年來,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形成了一場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的運動。社會企業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企業不但實現更多社會責任,也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前立法委員羅文嘉創立的「水牛書店」和「我愛你學田」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羅文嘉運用社會企業的方式,從鄉村出發,嘗試在都市與鄉村間搭起一座橋樑,3月18日,羅文嘉更將他這一實踐過程帶到臺大新聞所與學生們一起分享。
羅文嘉回憶,早在2004年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工作時,就已經很關心文化建設。他觀察到很多縣建立的文化館在後來都淪為蚊子館,拖垮縣鄉財政,而這一現象也即將在自己家鄉桃園縣新屋鄉上演時,他向鄉長提出了建議方案——用圖書館代替原來打算建造的文化館,彌補精神食糧的空缺。這一建議得到採納後,2009年,圖書館還開設了家鄉英文班,讓弱勢家庭的小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語言教育。這些最初的實踐都與往後羅文嘉創辦的「我愛你學田」和「水牛書店」結下不解之緣。
2011年,羅文嘉「卸甲」歸田,開始種植有機稻米。一開始羅文嘉滿腦子都是美好而脫離實際的設想,以致第一季收成很差,「但第二季改良后,收成開始逐漸變好,到第三季已經是全鄉優勝」,羅文嘉指出,,「頭過身就過」,「很多事情其實一開始最難,但深入之後就沒那麼難,這對所有行業都是一樣」,稻米收割後,羅文嘉對其進行包裝,變成「我愛你學田」品牌進行出售,而這一收入,也成了維持圖書館英文班正常運轉的資金來源。
正當「我愛你學田」進行了一年半時,羅文嘉又接手了「水牛出版社」,創立「水牛書店」。羅文嘉當時覺得,鄉下一直沒有書店,原因就在於缺乏市場,「但如果市場短時間沒辦法改變,就得改變自己的想法,做非營利書店」,於是他請朋友們捐書,捐書同時又可以換其他二手書;而對於鄉里的小孩子們,如果在客家文化圖書館借滿20本書,則可以在水牛書店拿走1本新書。羅文嘉期待以這樣的方式,發揮書店延續性的教育功能。
然而,書店如果要嘗試從NGO的模式走出,擺脫政府資金,單靠鄉村的市場也非常有限,因此2013年,羅文嘉做出新的嘗試,把鄉下的書店和稻米都帶到了都市,利用城市的消費力帶動鄉村。於是,第二間水牛書店在臺北瑞安街成立,羅文嘉還在這間分店中增設視障按摩這一服務。
羅文嘉認為,社會企業很重要的理念,除了要獲利去支持原來想做的事情,還要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因此不論是「我愛你學田」鼓勵小農價值、將收入回饋英文班,「水牛書店」發揮延續性的教育功能、創造就業機會給視障按摩人,羅文嘉都一直貫徹著他的這一理念。現在,羅文嘉又有了新的想法:從種植者出發,建立通路後,他設想把鄉下的稻米、農產品直接帶到都市賣,不必被通路多削一層利潤。而且他還想要一條鞭的從農場到餐桌,成立一家附屬的餐廳,呼應小農耕種時從頭到尾手作的精神。
碩一的張簡如閔則提問農業如何才能吸引這一代的年輕人。
說到做這所有事情的目的,羅文嘉很坦誠地說,「那就是土地和小孩,當你愛護這片土地時,土地也會照顧需要被照顧的人」。羅文嘉也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現在只能維持這樣的規模,但我希望這樣的模式被複製」。
碩二的林近從自己切身經驗出發,提到自己經常去鄉里的圖書館,卻幾乎沒什麽人在那裡閱讀,「市場問題很難不被考慮」。羅文嘉迴應說,社會企業不應該設定營業目標,不能太在乎一天來幾個客人,有需要就應該存在。他提到古巴的學校也是只要有一個小朋友,學校就不能廢,「希望它就像一片土壤,開什麽花結什麽果不重要,一顆種子飄過來有所依就好」。碩一的張簡如閔則提問農業如何才能吸引這一代的年輕人,羅文嘉認為關鍵在於政府,「臺灣農業機會蠻大,農業技術好,有很多機會,但要看政府是否有完整政策支持」。
演講最後,羅文嘉也提醒在場年輕人,創立社會企業必須要有很好的產品或內容,才能取得足夠的競爭力和市場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