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惠慧/採訪報導
張正認為台灣媒體「失職」,移民工在媒體上是消失的,而製作《唱四方》節目,是讓移民工「練習出現在電視上」。(圖文/陳睿哲)
全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的製作人,同時也是《四方報》前任總編輯張正今天(二十五日)上午到台大新聞所演講,與同學分享如何運用媒體實踐自己的理念,創辦一份以新移民母國文字書寫的刊物,為新移民朋友發聲。張正說,媒體作為工具,用途有好有壞。他藉由辦報、製作節目等,發揮媒體的正向影響力,而他只是單純地希望,往後新移民在台灣可以過得更好。
談到《四方報》的創報理念,張正提及他的老師,同時也是《台灣立報》的創辦人成露茜,在她的手稿中有這麼一段話:「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這句佛雷勒(Paulo Freire)的名言,成了創辦《四方報》的源頭。張正說,每個人都有正義感,至於要怎麼幫助別人,大家的做法都不一樣,他與成露茜當初是想,做一個媒體讓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自己出來說話」,因為他們認為,唯有新移民能描述自己不好的處境,才有機會翻轉逆境。
《四方報》一開始希望循《破報》的模式,先免費發送報紙開創讀者群,藉此吸引廣告收入來源。張正指著一張照片說,那是他的工作夥伴透過鐵捲門拉起的一小段縫隙,勉強和裡面的人對話的樣子。起初選擇新移民聚集的場所進行發送,但多數人不相信有免費的報紙,擔心突然被收錢而不願接受,他們只能一一想辦法說服。過程雖然辛苦且挫折,但讀者看越文報時專注的神情,正是讓張正堅持理念的動力。張正還注意到,這些讀者信的材質,有日曆紙、病歷紙、小朋友的聯絡簿,甚至還見過訃文。他說,可能對他們來說連一張白紙的取得,也不容易。
現在的張正是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唱四方」是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的歌唱節目。他觀察到在電視節目、戲劇中,幾乎沒有新移民的角色,這樣的節目沒有無法反映台灣社會真實的情境,他認為現有的電視製作無視新移民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是一種失職,「根本是瞎了,有如盲人在寫劇本。」張正做「唱四方」,他輕鬆地說就是好玩、便宜。每次錄製需要出兩台攝影,一位主持人兼企劃,後製部分只要剪接和翻譯,他笑稱「唱四方」的製作是「超低成本」,雖然尚未有任何影響力,但他說這是讓新移民「練習出現在電視上」的機會。
被問到《四方報》是否發揮其原初設想的影響力,實質上幫助到新移民?張正表示,一定有幫助,主要是在消息的傳布上,由於新移民來自不同國家,《四方報》的角色是增進新移民彼此間的串聯,他也曾聽說南洋台灣姊妹會第一次發起的遊行上,有人說他們是看了《四方報》才來參加遊行,可見《四方報》也有發揮其號召效果。
至於《四方報》有無改變台灣媒體原本的論述方式,張正則認為不需要拘泥於《四方報》的形式。當初他覺得嚴肅地談新移民的議題,想必不會有效,如何迂迴地說,影響有機會覺悟的人,他只想到最老實的做法,就是把《四方報》做大,讓《四方報》在便利超商上架,也是他的策略之一,目的就是要台灣民眾體認到新移民的存在。他說,他想用最便宜的方式,只為侵占一些主流媒體的空間,留給新移民人口。
「站在這些人的這邊」張正笑著說,這是推動著《四方報》、《唱四方》或其他活動的初衷。(圖文/陳睿哲)
面臨網路和科技載具日漸普及的洪流,《四方報》也受到極大的衝擊,一手創辦《四方報》的張正只淡淡地說,「下個時代不需要的東西,就讓它被淘汰吧。」張正想做的,絕不只是創報和報社的永續經營,他說,我們就是「站在這些人的這邊,」讓他們發聲、讓他們書寫自己。記得當初他的老師成露茜,總是鼓勵他往奇怪的地方走,那些奇怪但感覺是好事的念頭,是一切的開端,也支持他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