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楷/採訪報導 藍婉芸/攝影
李彥甫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圖表資訊呈現上的方式為例,他表示,現階段《聯合報》已開始增加許多圖片資訊的呈現。
數位匯流時代的來臨,對於傳統媒體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聯合線上公司總經理李彥甫指出,過去多數人多以報紙或電視作為主要資訊來源,但現在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已轉變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社群網路等。在因應未來以影音文本為主的轉型趨勢上,對於紙媒確是一大衝擊,必須有所因應。
聯合線上公司總經理李彥甫是在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演講中,做了以上表示。他以具體資料確認,印刷媒體愈來愈不是主流,已不是人們取得資訊的主要管道。最顯著的例子即是1991-2011年的各媒體接觸率中,網路和報紙在2007年時首次出現了「黃金交叉」。在此之後,網路的接觸率不斷上升、報紙接觸率則逐年下降。李彥甫以更簡單的話來說,現在每兩個人中,不到一個人昨天看過或摸過報紙。
李彥甫引用「世界報業協會」的「印刷媒體不會滅亡,但已不是人們的未來」(Print will not die, but print is not our future.)一句話,認為紙媒雖不會消失,但如果想持續成長,勢必要面臨轉型的挑戰。
在數位匯流時代中,傳統紙媒的存亡,一直引人臆測。李彥甫引用「世界報業協會」的「印刷媒體不會滅亡,但已不是人們的未來」(Print will not die, but print is not our future.)一句話,認為紙媒雖不會消失,但如果想持續成長,勢必要面臨轉型的挑戰。李彥甫接著又以「SoLoMo」(Social、Local、Mobile)為例,說明開放的社群連結、在地化資訊服務、個人化資料篩選,已是數位趨勢。紙媒如果不掌握趨勢,將面臨淘汰的危機。
《聯合線上公司》總經理李彥甫以一張1991-2011年的各媒體接觸率圖,說明2007年時網路及報紙的「黃金交叉」。
面對此一數位衝擊,李彥甫提到,聯合報系從2000年成立聯合線上公司以來,便著手進行紙本報紙全面數位化的工作,先後投注大量資源開發架設新聞網站,並將《聯合報》所有報導變成可用的資料庫,又進行數位出版等一系列數位化動作。李彥甫接著說,完成數位化硬體建置的第一步後,聯合報系更朝向文本內容的轉型邁進,並有了自己的轉型經驗。他表示,聯合報系內部針對數位匯流的定義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載具、在同一載具尚可同時提供影音、圖片、文字、搜尋互動的精準服務。」
李彥甫說,為了產製符合《聯合報》內部對於數位匯流定義的新聞內容,聯合報系在2008年開始進行全面教育訓練。過去報社記者只要負責撰寫報導即可,但《聯合報》的文字記者是最早開始在採訪的同時,還得背着一臺小型攝影機,同時進行平面和影音採訪。從《聯合報》的文字記者採訪工作內容中,便可知道聯合報的記者方針。「做報紙的人要開始做數位的事情,數位的人也要開始做報紙的事情。」李彥甫說。
然而,轉型的過程並非一路順利。李彥甫即以《聯合報》一名60歲員工為例,在《聯合報》剛開始推動數位化時,這名員工連用電腦開檔案都不會,剪輯一則一分鐘左右的影音新聞,三個小時都做不完。但是他兩年前退休時,已經可以在15分鐘以內剪完一個家庭錄影帶。儘管內部轉型困難重重且需耗費相當大的成本支出,但《聯合報》還是堅持去做。「大船轉彎、船員同行。」李彥甫詮釋說,聯合報系要轉型,一定要讓同仁們有機會跟著轉型,這才是真的轉型。
李彥甫提到,轉型後的內容,報紙將不再只是傳統的文字搭配圖片,除了多了影音新聞外,更增加圖表資訊的比例。李彥甫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圖表資訊呈現上的方式為例,他表示,現階段《聯合報》已開始增加許多圖片資訊的呈現,一來方便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資訊;二來也可將枯燥的資訊活化為生動的樣貌,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