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資訊科技對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曾於新聞界工作三十餘年的陳浩,以「驚濤駭浪」形容這一波的科技革命。陳浩現任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雲廣科技公司總經理,他在今(5)日台大新聞所的演講中指出,如何掌握用戶的需求,提供客製化的媒體內容,將是未來媒體的重要課題。
博理基金會執行長陳浩在台大新聞所演講中指出,這三年發生的傳播科技革命,他在過去三十餘年的媒體經驗中從未見過。
陳浩過去是資深媒體人,曾任職於中國時報、TVBS週刊、中天電視等平面與電子媒體,在新聞界工作經歷超過三十年。2009年,他離開新聞界,在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的規劃下,擔任博理基金會執行長以及雲廣科技公司的總經理,開始推動「未來媒體實驗室」計畫。陳浩和未來媒體實驗室團隊成員曾到數個以IT媒體業見長的城市如矽谷、倫敦、東京等地,也參加多場相關研討會,企圖將媒體與科技結合的成功經驗帶回台灣。
未來媒體五大心法
陳浩認為,新媒體的典範由「五大心法」組成,包含內容(content)、行動(mobile)、社交(social)、商業(commerce)四大元素,以及處於核心位置的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他指出,傳統媒體是將觀眾想像為被動的資訊接收者;在網路時代,閱聽人已成為有能力與媒體互動、主動選擇訊息的用戶。因而,當媒體無法滿足需求時,用戶就會轉移他們取得資訊的來源。這些主動選擇、甚至自主製造資訊的用戶,較過往僅單純消費資訊的觀眾更難取悅。
陳浩進一步說明,未來媒體的發展型態是「用戶為端,媒體為雲」。以往媒體只需關注如何將產製好的內容散佈給大眾;現在則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調查不同用戶的習慣、需求,給予他們客製化的訊息。換言之,作為終端的用戶才是選擇訊息內容與形式的主導者,媒體應致力於提供能滿足用戶需求的資訊。傳統以媒體菁英為中心的傳播模式,已被徹底顛覆。
陳浩認為新媒體典範由內容、行動、社交、商業,以及用戶體驗等「五大心法」組成,終端的用戶成為選擇訊息內容與形式的主導者。
陳浩認為,隨著媒體典範的轉移,不論是資訊的內容、形式,或是媒體與用戶的互動形式,都已產生根本上的轉變。喜歡武俠小說的他,想以「五大心法」來解釋。他以內容要素為例說到,科技的發展促使媒體的敘事方式不斷演進,從大眾所熟知的多媒體敘事,到近期的互動性敘事、串媒體(transmedia) 敘事等,都顯示用戶已無法滿足於傳統媒體的內容表現。未來的媒體內容將以串媒體敘事為大宗,同樣的訊息內容可被刊載在各種平台上,並隨著載具的特質而採用不同的敘事手法。
除了內容改變外,陳浩並指出,各種行動裝置的出現,大幅改變媒體訊息的呈現形式。在下一個世代,智慧型行動裝置將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行動裝置勢必成為媒體傳遞訊息的主要承載平台。他舉美國網站媒體「Now this news」為例,該網站設定青少年為目標觀眾,新聞內容以搞笑題材為主,每則新聞長度維持在三十秒左右,以符合人們在行動裝置上的閱讀習慣。這種輕薄短小的新聞形式,或許可能被傳統新聞界斥為膚淺,卻忠實反映了新生代的媒體使用習慣。
新科技對媒體的影響,不只改變訊息的承載平台,也促使媒體產製者與觀眾間產生更多互動的可能性。陳浩認為,未來的媒體不僅要觸及觀眾,更要設法使觀眾投入。以印度目前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真相訪談》為例,該節目製作團隊在社群媒體上蒐集大眾所關注的爭議題材作為節目主題。此外節目播出過程中,還透過社群媒體即時與觀眾互動,並進行收視數據分析。而美國備受歡進的歐普拉也將她的談話節目在社群網站現場播出。這些都是以前未曾見過的情形。
台灣準備好了嗎?
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林照真提問時,提到傳統新聞媒體因應科技革命時,對新聞本身的投資還是最重要的部分。
儘管在新聞圈累積三十餘年的資歷,陳浩卻認為,過去三年所面臨的狀況,遠比前三十幾年在傳統媒體所遇到的困難來得更多,也更為複雜。面對數位時代所帶來的媒體變革,陳浩說,「每個改變只能用驚濤駭浪來形容。」每項科技的創新都像是一個巨浪,迅速地湧起之後,又很快就被下一個浪頭取代。從2013年到2020年,主要的媒體使用者將從上一代的「類比原生」(analog native)逐漸轉為新一代的「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與此同時,媒體範型也將由傳統媒體轉移至全媒體(hybrid media)。
對於這場全球化的數位革命,陳浩憂心指出,這場競賽中,世界以驚人的速度在改變,台灣的進程卻很慢。他借用電影《一代宗師》的台詞指出,這場新媒體的競賽是「寧可一思進,莫可一思停」,一會兒都停不得。眼見美國、中國等國都將隨著科技變革的媒體趨勢邁進,台灣卻依然停留在傳統媒體的窠臼思維中。
台大新研所學生梁德珊在演說後提問,希望能更深入了解未來媒體的產品及服務內容。
台大同學周佳勳問及台灣目前是否已有媒體具備未來媒體典範的特質時,陳浩直言,目前他還尚未看見哪家傳統媒體可以達到新媒體的典範標準。他表示,儘管台灣傳統的大眾媒體已開始將媒體內容網路化,但仍未達到全媒體的標準;反而是在部分獨立媒體中,可以看到進步的科技表現與未來新媒體發展的可能。
台大同學陳熙文問到「以用戶為需要是滿足用戶、還是為用戶創造需要?」時,陳浩回答說,新媒體以「用戶中心」並不代表媚俗,從過去到現在,媒體的責任都是將有品質的好新聞帶給大眾。因此,所謂「滿足觀眾的需求」,並非僅是單純投觀眾所好,而是藉由新科技的輔助,推出符合觀眾閱讀習慣以及資訊需求的新聞。如此一來,才符合「用戶為端,媒體成雲」的真正意涵。
陳浩昨日的演講結束後,該基本會策略長張以明也接著發表他的看法。在兩人兩小時的演說中,同學發問頗為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