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新聞講座】 傑出記者梁玉芳 以報導實踐性平改革

【2011.05.03  記者蔡紀眉、謝明儒、施景瑞、王韻智、吳宇舒/台大新聞所報導】

正夯的小三話題、女明星結婚潮、帶球跑新聞充斥影劇版面,這些看似閒磕牙的娛樂新聞內容,在聯合報資深記者梁玉芳眼中,卻是反映社會變遷的最前線,她說,「影劇版很重要,是記者挖掘深度報導題材的絕佳管道!」

投身新聞圈近二十年,長期耕耘弱勢、性別議題,從卓越、吳舜文到曾虛白新聞獎,梁玉芳早是國內各大新聞獎常客。從去年開始,她獲台大新聞研究所邀請主持「駐所傑出記者講座」,透過演講、工作坊、公民新聞課程等計劃,向年輕學子分享多年的新聞實戰心得。

 「深度報導就像是用文字拍電影!」梁玉芳巧妙形容,採訪計劃好比演員名單;寫作大綱如同分鏡表,搭配照片輔助,如實呈現受訪者的自我言說,是記者最大的任務。而一篇成熟的報導,在完成後即有了生命,無法預估到後續會引起怎麼樣的社會反應。

梁玉芳強調,深度報導有點類似具體而微的小論文,但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深度報導的時間感。她以剖析新移民處境、檢視移民政策的「南洋新婦過台灣」報導為例,從二○○四年四月中發想開始;五月台灣初訪;到六月發生段氏日玲案,逼得她加快腳步在七月前往越南採訪;七月底刊登見報,如此緊扣時事的脈動,是擴大深度報導張力的不二法門。而平時保持閱讀習慣,國內外報導、論文期刊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觀察,都是議題的靈感來源。

回首來時路,梁玉芳感性表示,剛進新聞圈時,她總堅信每篇報導都得對症下藥、面面俱到,明確提出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但當面對爭議多年的公娼存廢問題時,她卻發現自己始終沒個定見,這不禁讓她反思,「有時候必須承認,我們不是對每件事都有見解,不是所有問題都會有個明確的答案。」往往經過時間的推演,事情才會益發明朗。

多年的新聞經驗讓她體認,改變社會觀念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戰鬥,不可能僅因一篇報導就造成社會整體的進步。成熟的主觀,勝過膚淺的客觀,「永遠對自己的主觀維持批判性,」是梁玉芳對未來新聞人的深刻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