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深採作品】老房子、活房子—去記憶或再記憶?陸軍聯誼廳不為人知的古蹟指定過程(陳佳君)

採訪.撰文/陳佳君

IMG_0058

陸軍聯誼廳外觀,屬和館與洋館並置的建築風格,屬臺灣第一種日式高等官舍。(攝影/圖說:陳佳君)

如果建築是承載人們記憶的容器,這棟存在了一百零四年的日式建築——陸軍聯誼廳,應是為著臺灣這塊土地,同時背負百年中,被特定挑選與刪除的記憶。誕生於日治時期,歷經國民政府遷臺與民主化運動的撕裂與洗禮,陸軍聯誼廳可說是臺灣歷史發展進程的一個縮影,就連抗戰名將孫立人也曾居於此,做為當時的軍司令官邸。

然而,它所不為人知的是,2002年5月,南福里里民申請陸聯廳為市定古蹟之前,一場暗藏驅逐變電所的里民運動……。



平凡的川湘菜館  不平凡的古蹟

從南昌路一段往古亭的方向走去,位在中正紀念堂的斜對角,這是一條銀行與傢俱店林立的街道,而陸軍聯誼廳就位於南昌路與福州街街口。若不是刻意高掛白底紅字漆的大招牌,標示「陸聯廳」三字,沒仔細注意,可能就因為高聳的圍牆遮蔽,而錯過了這一棟有百年歷史的市定古蹟;更或是注意了,錯認它僅是一間平凡隱密的湘菜館。



打著「在古蹟中用餐」的宣傳,陸聯廳隸屬於陸軍司令部,是一間自負盈虧、開放民眾用餐的餐廳。雖然平時生意平平,但來這用餐的饕客身分特別,大多為陸軍子弟或是周邊居民,有時,新興科技公司的尾牙,或政府人士的聚餐也會舉辦在此。較知名的食客中,第12任總統馬英九也曾此聚餐,誇過這兒的蔥油餅好吃,來凸顯其平民作風。

然而,比起這裡的蔥油餅因「總統也愛吃」而聞名,更受媒體與民間所矚目的,倒是陸聯廳後院埋藏十億黃金的傳聞。在經管人員的記錄中,1998年間曾有民間團體以地質探勘名義去函申請開挖,但皆遭陸聯廳以軍事用地之由拒絕。近期納入古蹟保存後,仍然有尋寶人覬覦這塊寶藏傳說。故此,根據記者實地走訪,若在這間古蹟餐廳徘徊逗留、行跡可議,可是會有在這服役的軍職人員來跟您問安的。

IMG_0059
高牆上聳立「陸聯廳」三字的白底紅字標示牌,具舊有軍方的簡約風格。圖說/攝影:陳佳君)


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臺——歷史的變動與刪去

陸軍聯誼廳興建於1907年(明治四十年),最初是興建目的是作為臺灣總督府土木局水道課長官官邸,在當時的建築規模僅次於臺灣總督官邸(即現在的臺北賓館),代表著日人重視臺灣衛生工程與水道清理的歷史意義。最初設計者是活躍於臺灣的著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主要作品如現今的總統府、臺北賓館、臺南地方法院等,皆屬國定古蹟。

在建築風格上,呈現「和洋並列」風格於一爐,是第一種日式高等官舍。建築包含日人生活的和室形式與洋風建築,據第五次整修設計者黃耿皇研究資料指出,隱含日人在臺開始注重社交以提升官職之目的,也是日人在臺拓展逐漸趨於成熟穩定階段的象徵。

從日治時期到後來國民政府遷臺後的空間使用,這裡一直是高官出入戒備森嚴的地點,而在孫立人將軍進駐後,則因安全考量而將原本圍牆加高許多。



9182611
陸聯廳前身——水道課長官舍原貌。資料來源:《臺灣建築會誌》13輯5號

1945年國民政府遷臺後,因物資困頓,故直接接管日治時期官舍做運用。1947年起,再度易手,轉為當時抗戰名將孫立人的官邸。一直到1955年發生「孫立人案」,孫立人被調查審判,才轉作陸軍軍官俱樂部,也就是現今陸軍聯誼廳的前身;到1993年,才正式轉為現今的陸軍聯誼廳,開放民眾用餐使用。




陸軍聯誼廳年表

陸聯廳時期列表。(製表人:陳佳君。參考黃耿皇,2003,《論權力場域的空間建構以臺灣軍司令官邸到陸軍聯誼廳轉變為例》,中原室設碩論)




一代名將  孫立人的住所

陸聯廳歷史價值的訂定,特別受陸軍司令官孫立人將軍的影響。孫立人奠定國軍現代化、精兵作戰的基礎,卻因為功高震主,而使其飽受策反的不白之冤。1955年事件爆發後,孫立人從此被軟禁在臺中向上路故居長達33年,其相關眷屬期間皆連率受到白色恐怖的迫害。直到2001年,監察院確認通過孫立人案研究報告,才確認孫無叛亂的企圖,使其平反。當時,孫立人已經逝世十年。

近年來,孫立人的歷史定位重新受到關注,陸聯廳也因此在古蹟價值上備受重視。但不為人所知的是陸聯廳早在1993年開放為古蹟餐廳前,長達三十八年時間經多次翻修易主,使古蹟保存價值折損。致使現今所看到的陸聯廳內部,僅呈現一般中式菜館的擺設,格局上已難見最初「和洋並列」的建築風格。除了少數牆上介紹孫立人的照片外,已難見孫立人居住的痕跡。

DSC03532

在陸聯廳內部,牆上掛著的孫立人將軍像,下方標示著「歷史鏡頭」,攝於民國三十九年。(圖說/攝影:陳佳君)


陸聯廳多年前受白色恐怖的影響,使其關於孫立人的歷史資料付之一炬。是否讓其淪為具古蹟之名,實則缺乏古蹟價值的建築物呢?2004年1月陸聯廳正式列為市定古蹟前,2002年1月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曾來此會勘;整整兩年中,文化局評估過程是否遭遇古蹟價值評斷的困難,或是另有隱情?


古蹟指定的血淚過程——民意所趨?亦或民眾驅逐變電站的擋箭牌?

當時曾一同參與會勘的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薛琴指出,一般歷史建築或古蹟的保存,包括古蹟的修復,最重要是它歷史的部分。陸聯廳雖能看見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這兩位對臺灣建築史具有貢獻的建築師手法,但卻受到日後整修為餐廳、大幅調動內部格局的影響,使其要還原為原初設計修繕上,極為困難。

在古蹟評估與規劃的條件上,陸聯廳似乎有許多後天的缺陷。曾設計第五次整修規劃的黃耿皇表示,這棟建築的確有代表性的問題,但有「急於列入古蹟的原因」,否則當時陸聯廳還不滿百年的條件下,並不是這麼符合古蹟列管條件。

黃耿皇2004年研究報告中,當時南福里里長楊信治的訪談記錄指出,2002年臺灣電力公司規劃將陸聯廳改蓋成高壓變電站,基於害怕電磁波影響健康之由,當時居民在5月底聯署反對臺電土地變更案。南福里在2002年5月向北市文化局以古蹟保存為由,申請陸聯廳為古蹟。過程中因非順遂,楊里長即向立委、民意代表陳情,「請他們催促」,「以免變電站危害百姓健康及婦幼、郵政兩所醫院」,最後文化局回應辦理現地會勘、公聽會、審查會等程序,並在半年內通過市政會議,指定為古蹟。

此資料中,足以看見里民民意與臺電增設變電站的角力,最後該里居民竟將陸聯廳申請為古蹟,做為驅逐臺電變電站的出口。然而,陸聯廳存廢的威脅並未在2004年消失。2007年1月,臺電規劃北市四處高壓變電所地下化,其中一處就計劃建在陸聯廳下方,也引發該里居民的強烈反對。

從同年,2007年來看臺灣古蹟保存的歷程。諷刺地,我們可發現,不論何等人物辭世,如孫立人代表的陸聯廳,抑或是蔣中正代表的中正紀念堂(註:2007年民進黨執政下,教育部曾逕自將中正紀念堂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都可能飽受後人政治或經濟利益考量,而操作其存廢。

相對地,民眾普遍在乎的是更實際的問題。該年11月,臺北市議會工務委員會舉辦的「臺電設置變電所相關問題」座談會紀錄中,普遍反對變電所地下化的原因並非如2004年前里長楊信治所提及的「擔心危害健康」,多半里民代表聲稱居民擔心的是「變電站恐影響該地區房價下跌」。


古蹟保留——一場美麗的誤會?

在採訪最後,記者發掘臺灣近代古蹟的去留,竟存在各方政治力的拉距。

2007年11月臺電放棄將南福里變電站地下化的座談會紀錄中,一名李姓市議員曾提到:「…因為每一個變電所的問題不盡相同,如果沒有好好處理的話,今年預算要過可能會很困難」。其次,新任南福里許益明里長在接受記者訪問時,也提到這一波抗拒變電站設立,而請託立委協商的行動。從以上兩點可說明當代社區意識與公民行動的重要意義,但另方面來看,是否古蹟保存對社區不具立即性利益時,就無法匯聚社區公民的行動意識?

有些古蹟的命運,的確並非如此幸運。在前任里長楊信治訪談記錄提到過去南福里也有一處「何應欽將軍」官邸,當時南福里也申請希望作為為里民活動中心使用,但據楊的說法,因受到經濟部、國有財產局、都市計畫委員會等單位的互相推託,最後在2002年被國有財產局以六億新臺幣,賣給安泰證券,現已拆除蓋成豪宅。

就此案例來看,古蹟保存在現今都市更新的浪潮下,是否更是悲觀論調呢?

薛琴樂觀地說,從日式宿舍或近年樂生療養院號召保存的趨勢來看,未來保存古蹟的意識會「越來越好」。當論及古蹟受建商利益而變賣的例子,他回應,過去日式宿舍的保存也發生剛列為古蹟不久,就被人「放了一把火燒掉」事件,如1999年的蔡瑞月舞蹈社。但就現有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即使列管古蹟被燒毀,也不能解除其古蹟保存之實,須照舊還原。


文化保留  有待公民意識維繫

陸軍聯誼廳在2010年底,剛結束最近一期整修規畫的調查階段,陸軍司令部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委託卓銀永建築事務所規劃第七次的整修設計。建築師卓銀永表示,初步調查研究階段剛結束,預計將和室部分還原為第三次整修時期淺井新一的設計樣貌,會議廳將會還原為孫立人將軍時期的空間佈置。

此次主要修繕目標,依業者餐廳開業的需求。原本祥和廳陽臺以透明玻璃帷幕的方式呈現,並保留過去增加廁所的功能部分,在考慮承載率、掌控濕度的前提下,進行下一階段的整修。

陸軍聯誼廰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命運造化,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儘管未來建築空間規畫應古蹟餐廳的需求,未能恢復樓板加高維持通風,及減少廁所加蓋的潮濕問題。但從歷史面來看,從過去的特權階級空間,走向開放為民眾的享食天地;陸聯廳的文化價值期能在民眾親身鑑賞之餘,更加融合古蹟、建築與人們共同生活的情感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