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新聞編輯】期末專題:泰國紅衫軍抗爭事件(賴昭男)

  一、
事件背景說明


紅衫軍是泰國一個與「人民民主聯盟」立場相對的政治團體,全名為「反獨裁民主聯盟(National 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由於其支持者行動時,皆穿著紅色T恤,故媒體俗稱
UDD_Crest  「紅衫軍」。台灣媒體報導時,幾乎只用俗稱,反而不見正式全名。早在四年前(2006),前總理Thaksin Shinawatra遭政變推翻後,支持Thaksin的紅衫軍即已成立。2006年至今,泰國政治歷經多次危機,核心因素在於親Thaksin與反Thaksin兩股勢力的不斷對抗。
Thaksin的勢力最早是Thaksin創立的泰愛泰黨,2006年政爭後由人民力量黨繼承,但發動政爭的多為紅衫軍,今(2010)年的政爭也由紅衫軍發起。Thaksin與其盟友的支持者主要是北部與東北部的農民,而反Thaksin的「人民民主聯盟」除了代表曼谷與南部中產階級的聲音,也支持王室。因此,泰國這幾年來的兩大政治勢力的政爭,有人認為是王室介入權力鬥爭,但與泰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其實亦息息相關。

今年從312始至519的抗爭事件,肇因於2006年的政爭。當年在軍隊接掌政府後一年的選舉,雖然是由親Thaksin勢力的候選人當選,隨後的政治風暴又使得反Thaksin勢力再度當政。今年抗爭事件的導火線,則是因為泰國當局前一個月判決將Thaksin447億元的財產充公,引發親Thaksin勢力不滿。而後要求現任總理Abhisit Vejjajiva解散國會提前大選未果,導致後續一連串的抗爭示威。




抗爭開始後一個月內,雙方談判破局,抗爭擴大。政府軍4月中企圖清場,導致29800多傷,首度爆發流血衝突。後來紅衫軍佔據曼谷商業區,衝突持續,於是Abhisit53提出「五點和解路線圖」,包括提前大選。但警民對峙的緊張依舊,7日警方傳出傷亡,Abhisit遂於12日撤回和解提議,並限令紅衫軍當天解散。13日,紅衫軍未撤退,政府軍展開武力驅眾,導致紅衫軍領導人之一Khattiya Sawasdipol中彈,衝突再次擴大。

  二、
各報報導比較

314,事件發生第三天,台灣四大報就有相關報導。但接下來半個月內,因為事件發展緩慢、影響不大,各報沒有對該事件持續追蹤,只是零星編譯自外電。直到410爆發流血衝突,隔日蘋果日報立即以頭版新聞處理,並選用大量衝突畫面作新聞照片,給予民眾事態嚴重的印象。其餘各報雖然當天也有報導,但明顯資料不如蘋果即時、正確。其後各家媒體一度追蹤,但因事件呈現膠著,沒有明顯發展,除了幾則關於流血衝突的報導外,報導熱度又漸趨沉靜。

513,紅衫軍的領導人之一、且具有軍方背景的Khattiya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突遭不明對象射擊,頭部中彈、傷勢嚴重。抗爭情勢轉為一觸即發,也因為有焦點人物的槍擊案,紅衫軍抗爭的報導再度登上報紙版面。後續一個星期內,各報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相關報導,中時、聯合也立刻刊出整版專題報導,蘋果更是接連幾天都用整版篇幅報導此事件。直到20日,紅衫軍欲振乏力宣告投降,殘存勢力也四竄逃亡,整個事件才告一段落。

事件雖然從312開始,且持續到520日,但各報卻是在最後這一個星期內才有連續且大篇幅的報導,顯見這段期間新聞事件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豐富與重要程度,值得商業報紙與予報導。而各家商業報紙在這段期間連續的報導,也更能展現各報不同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因此,513日前的相關報導,僅略述如前,後面一個星期的報導,才是本專題比較的核心部分。

接下來的報導比較,依照時間序列,略分為三部分以便描述,分別為:(1)序曲:Khattiya中彈之前(2) 開端各報第一時間的處理(3) 過程追蹤報導與新聞分析(4) 結果統整解釋。詳述如下:

(1)    序曲Khattiya中彈以前

各報之所以展開一連七天的報導,可說是都從Khattiya遭槍擊開始。在Khattiya遭槍擊前,紅衫軍的示威活動已經延燒好一陣子,但媒體自從四月中爆發流血衝突以來便不再大幅報導。這段期間紅衫軍的抗議活動,實際上是愈演愈烈。53總理Abhisit提出「五點和解路線圖」,後來又撤回其實是導致衝突進一步擴大的很重要原因之一,然各家報導在這個部分的報導相當不完整。直到Khattiya遭槍擊,各報才同步在頭版登出相關訊息、加強處理。

以整起事件前後邏輯的角度來看,Abhisit提出和解提議又撤回是後期相當重要的關鍵轉捩點,原本有機會轉圜緩和的政爭反而因而擴大。但各報卻沒有相當的報導,以蘋果為例,3日和解協議提出的隔天(4日)與後天(5日)皆沒有報導,其後有報導則是再次出現流血事件之後。其它報紙的處理,沒有太大差別。警民對峙的流血事件是Abhoisit反悔和解協議的後續效應之一,但前者顯然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從這兩個事件的處理態度與方式來看,其實各報最先關注的往往是新聞性,而非新聞本身對整個事件發展影響的重要程度。

從這點認識,反觀四報在Khattiya遭槍擊後才又開始大肆報導的舉動,就不難理解。先前的比報報告中提到,514當天各報皆將此則新聞的相關資訊放到頭版(聯合、自由為頭版二題,中時、蘋果則是預告提要)。Khattiya遭槍擊一事,除了是流血衝突,當事者又身為紅衫軍領導人之一,加上其軍方背景,格外具話題性。眾多新聞特質齊聚一堂,使得沉靜一時的紅衫軍報導,因此熱鬧重登報紙版面。

然而雖然各報一致選擇在頭版放上相關資訊,但由於事發突然,在報導深度上其實就無法太過要求。當天各報最立即的處理方式,多為增加一篇關於Khattiya的人物背景介紹,特別是在他的軍方背景上。許多報導指出,由於曾被指派帶領體操課程,Khattiya感到受辱憤而轉向投靠紅衫軍。該則新聞的核心焦點人物的確是Khattiya,而他跳槽的這段故事,在泰國政爭兩股勢力抗衡下也著實表現了新聞張力。但就紅衫軍事件而言,這個小事件只是激發衝突加劇,直至不可收拾的引爆點而已。

(2)    開端各報第一時間的處理

由於先前各報並沒有持續報導,讀者缺乏事件脈絡的了解。各報的Khattiya背景簡介,其實對讀者幫助不大。各報事件開始至今一路斷斷續續的報導,流血衝突為多,脈絡整理極少。即便是先前有關注此新聞的讀者,大概只會覺得,為何又有流血衝突。但各報也因為Khattiya槍擊案的突出,開始回頭關注紅衫軍抗爭的事件。再隔一天,各報的報導就很明顯看出處理態度上的不同。

除了蘋果日報,其餘三報皆將這則報導放在頭版,中時、自由更作為頭題。顯然在前天獲知此事件後,隔天報社立即加以特別編輯,加強處理這起涉及泰國複雜的政治情勢的新聞事件。而中時和聯合在A2的焦點版面,更用了整版篇幅從各個角度報導紅衫軍的抗爭事件。自由雖然將該則新聞選為頭版頭,但A落內頁則沒有特別的報導,A10有三則報導但內容不怎麼充實。

而中時和聯合雖然都有整版的特別報導,但仔細觀察,兩報的報導取向、重點,也有很大不同。中時以泰國經濟嚴重受挫、衝擊甚鉅的相關內容作為該版頭題,另一方面持續報導Khattiya槍擊事件的詳細狀況,同時有一篇談及泰國台灣旅客的狀況,最後才是兩篇說明泰國情勢的報導與特稿。這種處理方式給讀者的第一眼印象,主要在經濟層面,而後才會注意到論及政爭背景脈絡的部份。

相反地,聯合該版的版頭則直指貧富的對立,是造成此次政爭的核心原因,配稿接著說明泰國四十年來的多次政治動亂狀況。然後才是關於經濟衝擊、旅遊狀況、英美使館閉館的報導各一篇,也已整理出三月中至當日的紅衫軍大事紀。這種處理相較於中時,更能使讀者專注於事件的歷史脈絡上。也將泰國四十年來的政治情勢與2006年起延續至今的風波說明得相當清楚,也解釋了兩股勢力分別獲得貧富階級支持,在國家政策制定上因而會有相對的立場。

雖然中時、聯合的處理方式不同,而我認為聯合的處理方式對於民眾理解事件背景更有幫助,但至少整版報導的方式能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此事件。自由的處理雖較簡略,卻也有表現出對此事件的關注。倒是蘋果,在這起事件隔兩天仍未進行特別處理,連死傷資訊也非最新。相較四月中蘋果首先處理泰國發生流血衝突的姿態看來,這一次的疏忽讓人驚訝,也不禁令人懷疑蘋果當初是否僅是消費衝突事件中的緊張與血腥罷了。

(3)    過程追蹤報導與新聞分析

Khattiya中彈後,雙方緊張情勢升高。接續幾天新聞最重要的發展,就是政府開始以武力驅眾,使得死傷人數急遽上升。在中時、聯合在15日做出整版報導後,中時16日仍持續以頭版報導最新發展,聯合和自由的報導版面則已經退居原國際版面。而蘋果在這天終於做出整版的報導,但也僅是在既有的國際版面。對於蘋果而言,因為圖文比高,整版佔絕大篇幅的還是照片,能處理的文字資訊其實不多。所以即便做了整版,但仍無法與中時、聯合先前的專版報導的多元比擬。

在接下來的幾天之內,因為政府已經授權軍方武力鎮壓,雙方緊張情勢可說已達到最高點。但是除了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外,事件發展陷入膠著。事件本身中能發揮的新聞點很有限,事件卻仍在持續進行當中。各報如何追蹤後續,以及如何解釋並分析此則新聞帶來的效應,在這個時期也呈現出不同的編輯思考。

授權軍方武力鎮壓的消息,在15日釋出,同時政府也對紅衫軍發出最後通牒。16日最後通牒到期,隨即展開鎮壓,隔日中時與自由的頭版再度有關於紅衫軍的資訊,以預告提要提示讀者翻至國際版面閱讀之。聯合似乎已不再積極關注此新聞,當天相關報導僅在國際版面以二題呈現。蘋果日報的報導同樣也只在國際版面出現。

到了隔天17日,先前中彈的Khattiya傷重不治,紅衫軍領袖有意求和,惟紅衫軍仍死守不退。而到了該日,蘋果才首次在A2要聞版面做出類似中時、聯合那般的專版報導。除了前述幾項新聞重點,蘋果另外寫了篇相當簡短的介紹,但也對泰國的政爭做了點基本的背景說明。也以一篇報導說明由於這幾天抗爭轉到曼谷的商業區,導致泰國的觀光收入大受影響。整版的報導堪稱清楚,只是蘋果這次在紅衫軍事件的處理,明顯較其餘各報慢了許多。

由於事件本身進展不大,因此部分報紙在這段期間內刊登了新聞分析式的文章。自由17日有一篇特稿說明泰王影響式微,但我認為這篇意義不大。倒是中時18日的國際瞭望,主要摘錄自《紐約時報》,解釋紅衫軍並非烏合之眾,而是要挑戰「一群以泰王為中心的菁英保王派」,點出兩派勢力抗衡這件事,反而更能讓讀者了解情勢。聯合和蘋果這時完全沒有相關的評論。評論與新聞分析其實在國際新聞中相當重要,運用得好可以幫助讀者耙梳事件背景、運用得差則很可能混淆視聽。

(4)    結果統整解釋

到了20日,由於軍隊清場,紅衫軍一哄而散,卻開始在市區四處縱火,曼谷鬧區一片狼藉。由於發展有了新的突破,除了聯合外,相關新聞再度登上各報頭版(中時為頭版二題,自由、蘋果僅為預告提要)。紅衫軍領袖也正式宣告投降,歷經兩個月的紅衫軍抗爭事件,總算告一段落。整個事件結束之後,泰國總算可以恢復平靜,但因政爭受到影響的經濟、文化層面,短期內卻難以平復。各報對於事件結束的報導方式,可以展現出報社對此事件統整解釋的能力。

中時是此階段唯一在頭版有相關報導的報紙,顯見中時對紅衫軍事件的重視程度,首先敘述最新進展,即紅衫軍領袖投降一事。內頁的A18則有將近整版的報導,頭題是關於紅衫軍餘眾縱火的消息。中時特別用了一篇稿說明,這起事件造成的「傷痕與怨恨,以難彌合」。政爭雙方互不相讓,以至兵戎相見,其結果可能是人民的分裂。這篇稿一方面指出泰國一直以來面臨的問題:貧富差距導致政治勢力二分,同時點明此事若不解決,將會是未來的隱憂。我認為這篇稿,為整個事件,下了一個完善的註解,足見中時的用心。

自由當天的報導也相當完整,和中時一樣,除了說明事件發展,也以特稿指出「對立太深,泰政爭難善了」的後果。蘋果則著重在經濟層面的影響,說明因為2006年以來的政治情勢不穩,導致泰國許多台商紛紛出走,旅遊也受到影響。在Khattiya中彈後曾有亮眼表現的聯合,反倒在這個階段僅以幾天陳述事實的報導草草了事,沒有進一步發揮,為事件結束畫下句點,淪為虎頭蛇尾,甚為可惜。

  三、
總評與結論

由於四家報業寡佔競爭,國內新聞通常是各報決戰的主要戰場,平日的國際新聞常淪為奇人軼事式的報導,僅是所謂的花邊新聞。較為嚴肅的國際新聞,特別是政經方面的變革,通常只有相當重要的新聞,才能登上有限的國際新聞版面,甚至一步跨足到頭版或要聞版。檢視這些國際新聞,往往就能檢視,報業認為哪些國際情勢是相當重要的。

這次紅衫軍的抗爭從三月中起直到五月下旬,終於宣告結束。為期共兩個多月,期間因為發生不了流血衝突,使各報或多或少都有所報導。然最後這個星期連續一週、天天見報的報導強度,非同小可。四月中波蘭總統與多名官員墜機身亡的事件,曾經轟動國際,也影響了波蘭與俄國的政治情勢。但各報卻沒有如同這次泰國紅衫軍事件一樣持續地報導,僅維持了短暫的熱度。泰國之所以能獲得各報關注的眼光,主要是因為地緣與經濟因素。

東亞的發展近年來交流日益頻繁,台灣與東南亞各國也存在著一定的分工模式,而泰國則是中南半島的核心國家,不僅位處其地理中心,經濟也是鄰國間最繁榮的。一旦泰國的經濟因政治風波受到影響,台灣的經濟很可能也會受到影響。從比較實際的角度看來,泰國的新聞台灣當然不可不關心。

當然,在傳統新聞學中,國際新聞至少還須有一種公共性的價值,也就是協助讀者去了解世界、關心各國情勢。從這個角度來看,聯合在15日的專版報導,最有這樣的效果。而中時在隨後的評論與新聞分析中,表現也相當不錯,都有點出泰國當下面臨的問題:貧富差距導致的社會對立。閱讀國際新聞、觀察不同國家,往往也有助於我們反省自身社會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有無改進之處。所謂他山之石,莫過於此。

在最關鍵的這一週,各報不停追蹤,天天見報。特別是中時,有三次登上頭版、兩次在頭版有預告提要,其次的自由雖只少了一次預告提要,但內容的深度與品質卻遠不如中時。有時新聞事件本身沒有多大進度,但追蹤報導的本身就是維持新聞熱度、提醒讀者事件仍持續進行的方式之一,之所以持續關注發展的主要著眼也在於此。

  四、
大事簡表























































312


紅衫軍在曼谷示威,3天內達15萬人


31617


示威者捐血,把血潑在總理府前,象徵「為民主犧牲」


32829


紅衫軍與政府代表談判破局


410


政府企圖清場,造成29800多傷


422


武裝份子攻擊,170


53


總理Abhsit公布「五點和解路線圖」,包括提前大選


57


警民對峙發生衝突,2警死13


512


Abhsit撤回和解提議,對紅衫軍下最後通牒


513


政府武力驅眾,111


51415


軍方開槍鎮壓,紅衫軍反擊,混亂中至少23200


517


最後通牒到期,5000名紅衫軍拒絕撤退


518


紅衫軍願協商,但政府堅持紅衫軍先撤退再談


519


軍方出擊紅衫軍營地,紅衫軍投降後餘眾四處縱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