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新聞編輯】期末專題:大專生月領2萬2的實習專案(謝怡縈)

主題:大專生月領22的實習專案

一、新聞事件總整理:



        時間表


摘要


報紙


2009


計畫出現


2009

4


教育部推出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投入115億元,補助企業聘請34千多名實習生,月薪22千元。計畫從9851日起至99930日止。為了因應未來環境(全球經濟衰退造成的失業問題、高等教育長期以來面臨資源分配過於分散,造成大專院校無法有效招攬人才),因此編列預算實施此計畫。


過程:問題浮起

企業濫用計畫(裁員內部員工)


2009

44


有企業大規模裁員,再透過企業實習計畫,進用教育部計畫中的大專畢業生,被批評形同發給企業免費勞力券。


蘋果日報


企業濫用計畫

(於多校登記)


2009

428


立委轟大專生實習計畫亂象多。教育部任由集團公司以「本尊加分身」、同時於多校登記,企業補助上限形同虛設。


自由時報


媒合率僅一成


2009

612


教育部審核企業資格作業反覆,沒幫到學生,還害學生失業又白花錢。


蘋果日報


媒合率不到5


2009

74


大專生實習媒合 教部自誇獲肯定


自由時報


勞團批計畫無效果


2009

825


失業率6.07%,勞團不滿政府投入四百億搶救失業卻未見效用。


蘋果日報


媒合先冷後熱,搶不到名額。


2009

928


搶搭末班車 企業實習媒合落空。


聯合報


2010


勞委會稱22K已足夠


2010

47


大專生月領22 王如玄:不少了 要是沒有22k方案「這些人一毛都沒有」


自由時報





2010

47


大畢實習政府出資 王如玄:22還嫌少?


中國時報


教育部改為只補助一萬


2010

48


就業實習補助 延半年 大縮水。


聯合報





2010

49


穩定就業三部曲 盼失業率至4.9 


中國時報


結果:

22K太少


2010

49


第二階段實習補助 「請企業加碼」


聯合報


博士生抗議


2010

49


王如玄失言 博士生帶牛糞抗議


自由時報


其他工作也被拉低薪資


2010

411


北市議員徵1.7萬助理,遭網友痛批比大專生實習方案的22K還低。


蘋果日報


工資水平被大陸拉低


2010

423


失業風險、工資下降將是台灣勞工的夢魘


自由時報(社論)


大專生反對、不支持


2010

424


「拒絕22K」企業實習方案 8成學子不支持


自由時報





2010

424


網路問卷

22k
薪低 79%實習生反對續辦


聯合報


可能停辦


2010

428


22K滿頭包,企業實習案可能停辦。


自由時報





2010

428


22K若停辦 年輕人憂沒頭路


中國時報


勞工團體遊行


2010

52


八大勞工團體發起「反失業聯合行動」大遊行,其中一項訴求即為反對教育部的22K計畫,排擠其他失業者機會,也壓低青年起薪。


蘋果日報


拉低大專生起薪


2010

52


22K計畫,拉低大學生起薪。派遣勞工盛行,也是主要原因。


自由時報


勞委會擬續推


2010

54


補貼22K續辦? 經建會:先找財源 


中國時報





2010

55


勞委會續推青年見習,補助3000人。經驗顯示,參加這項訓練的青年有九成以上可以獲得企業留任,青年見習期間平均薪資超過兩萬元。


自由時報


只是挽救失業綠的短期措施


2010

56


《社論》三振22次該退場了 別再加10


中國時報


勞委會與教育部被批不懂處理市場需求


2010

513


孫友聯:勞工需要更長久的工作。22K雖是勞委會的專案,卻叫教育部去執行,教育部無能處理,無法理解哪些勞工需要。


自由時報


失業率繼續攀升


2010

518


失業率狂飆 薪資倒退13


自由時報


實習欠薪


2010

518


22k實習欠薪 逢甲:資料齊才撥款


聯合報





2010524











逢甲大學被控拖欠企業實習薪水




自由時報


增加其他方案,抗失業率


2010527


行政院長吳敦義力拼年底失業率降到5%以下,政府單位因此提出更多的方案,包括:「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俗稱22K)」、「四加一專案」、「應屆畢業生提前入伍」等。


自由時報


無法幫助畢業生工作


2010

527


22K跟短期人力方案是錯誤政策,如今產生惡性循環,因搶救失業得到短期工作的人今年還是得重新投入職場,畢業生更是無法得到合適的工作跟待遇。


自由時報





2010

66


畢業生批22K太少。


自由時報


停止續辦


2010

68


「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將於99730日(星期五)下午17時整停止學校媒合遞補實習員離職職缺名額,同時關閉本方案系統媒合功能。


資料來源: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資訊網




二、比較各報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在去年計畫一出現時,並沒有報導,直到今年4月計畫將期滿,而在勞委會王如玄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提到:「嫌兩萬二少?要是沒有這個方案, 這些人是一毛都沒有的。」才在爛蘋果專欄裡,提到並不反對22K計畫,對於目前失業率高漲的情況下,應先求有,再求好,但官員應該謹言慎行,免的讓大眾誤解,壞了好意。過了兩天後(2010411日)在蘋果日報爆出北市議員王鴻葳以1.7萬徵求助理,被網友砲轟,認為王鴻葳的政見主張縮短貧富差距,其中提到「年輕人肯拼、認真工作,應得合理的回報」,但卻以最低工資徵全職助理,被網友、勞工團體批評比22K還少。而在與此議題最相關,報導篇幅也最大時,是在五一勞動節,由勞工團體號召8000勞工上街頭,訴求為「反貧窮大遊行」,要求政府禁止派遣、堅持工會自主、民主監督ECFA、勞保虧損由政府撥補,採訪學生、勞工的心聲,認為22K拉低大學生薪資水平,企業大量利用派遣工,原本一個月可賺進約3萬元,如今只剩2萬多元。但後續並沒有太多的報導。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報導的篇幅相對來說,是其他三報中最少的。今年與此相關的主題僅四篇報導,今年的第一個相關討論,仍是起於王如玄表示22K已很好,薪資水平是職場供過於求所造成,再從勞工團體的回應表示,創造就業機會本來就是政府的職責,政府低水準全額補助企業聘僱,有帶頭定價效果,還會讓企業在錄用新進員工時以二萬二作為起薪。接著在47日報導,經建會表示,九月份若失業率無明顯改善,將祭出「以工代賒」的短期公共服務計畫,將年底的失業率降至4.9百分比以下,而今年六月的大專生實習計畫,也將從補助金額二萬二千元,調降至一萬元,再延後實施六個月(但後來已確定將停辦)。



即使22K遭到許多外界的批評,多為勞工團體以及大專生,但其實在428日的報導中,中國時報報導,「22K若停辦 年輕人憂沒頭路」,報導部份大學生認為,若沒有政府的22K計畫,在景氣尚未回溫以前,自己確實可能待業好幾個月,找不到工作。五月份,在22K計畫喊卡之際,教育部提出替代方案,改採每個人補助一萬元,需要花掉36億,但經濟部表示,要續辦,要先找到財源。但中國時報社論的立場認為,22K該停辦,不應該再有10K,認為「第一,這就業補助方案,分明只是為了救失業「率」,而聘用大專年輕畢業者實習生,說什麼也與當初預算所揭示的「重大公共建設」風馬牛不相干。第二,當經建會說新方案財源無著時,背後其實隱含著其他政府建設支出的排擠。」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相關的新聞也是從王如玄發言不當開始發酵,但受訪者不只訪問勞工團體,也加入了學者的觀點,台大經濟系教授認為,不能只把問題推向供需,要去想那些民眾的心情,甚至還有中年失業族群,王如玄的說法是缺乏同理心。知名部落客朱學恆認為,「政府補貼就已干預了市場,怎會說求職市場不是政府可干預的?」,自由時報所採訪的負面立場較為明顯,但卻如同中國時報,皆是放大了王如玄的談話,把所有的責任和負面觀感都加諸於勞委會上。因此,接著就引述許多網友的話,認為要把王如玄轟下台,再訪問朝野立委發言痛批王如玄的發言傲慢,將王如玄的個人形象賦予傲慢、大言不慚、何不食肉糜的政府官員。進而報導後續的激烈抗議活動,如博士生帶牛糞抗議,朱政騏表示,「台灣勞工的勞動條件越來越差, 近年新鮮人起薪更是明顯降低、派遣盛行,勞委會不該只有官僚化的本位思考,認清薪資倒退、就業不穩定的現實。」。



之後藉著經濟部徵才的場合,因為場地太小,許多求職者只好坐在地上寫履歷,便訪問民眾對於22K的想法,也都是指出政府此計畫是拉低新進員工的薪資水平。而在一個禮拜後,自由時報將此大專生的薪資水平低落的原因,與即將簽署的ECFA政策做連結。認為台灣和大陸的貿易交流越形緊密,「台灣的工資水準被中國拉低,這不是會不會發生的未來式,而是已經發生而且仍在惡化中的趨勢。根據「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國際貿易理論,高工資國家與低工資國家緊密往來,會對高工資國家的工資產生拉低作用。



    另以青年勞動聯盟所公佈的調查結果來顯示,22K方案,有八成學子不支持,再以標題寫出「企業實習可能停辦」,然而內文中,勞委會卻表示,關於停辦還沒有收到相關的訊息,但救失業,絕非靠單一方案,而是要靠整體的景氣。



    518日更報導:「失業率狂飆 薪資倒退13」,引用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提出「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由於台灣快速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中國屬於開發中國家,導致國內就業機會被取代、工資所得
被拉低。」,此論述與上兩段自由時報的社論相互呼應,但此則新聞報導卻也點出了一個問題,即是台灣薪資成長停滯,已是長久以來的問題,去年只是更加惡化罷了。


聯合報


    聯合報則是在計畫開始後,便有一連串後續的報導,首先看見22K計畫一開始實施時,是先冷後熱的狀況,導致多數學校將多出去的名額還給教育部,卻使得不少學生因此媒合落空,原本學子與企業談好,卻有無法上工的情形。接著隔了很久的時間,接沒有相關報導,直到今年48日,計畫其將屆滿,開始討論教育不是否續辦的問題,聯合報報導「22K 擬延到明年3月,教育部初步規畫保留13名額給 98年的應屆畢業生」。同時也報導,教育部將降低補助金額,條降為一萬元,其他由企業自付,且「企業如申請第二階段半年的補助,須以正式員工職缺聘用97~99年畢業的大專生;半年補助期滿後,企業也不能隨便解聘。」此時,景氣開始回溫,教育部希望企業加碼,要求企業回歸市場機制,給予合理薪資,起薪一定要超過22千元。



    聯合報也與自由時報報導同樣的調查結果,指出有八成的實習生反對續辦,但與自由時報較為仔細的提到數據,「65%受訪者則表示不願繼續留任,最大的理由是待遇過低(57%),此外,實際職務內容和 原先媒合工作有落差,也是主要因素。」而聯合報也報導了其他三報未報導「逢甲大學「A很大」,1月份的薪資到了5月還不撥款」,呈現出作業流程上的不良,學校與雇主間未溝通清楚。後續聯合報還引用了許多調查統計,數據顯示有七成二的企業家願意提出高於22的薪資,還有另一則報導調查結果,不只是大專生畢業後工作的薪資變低,其他的上班族也變少,是各行各業的普遍現象。



三、討論

(一)新聞本質:

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個事實,不少公司財務緊縮,相對會縮減人力,減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就業市場相對面臨嚴峻的考驗,公司要省錢,只得壓低員工薪資,讓員工一人可以抵三人,使得員工工作量增加,然而,員工要生活,要養家,當然希望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謀得好職,待遇不要太差,尤其要負荷高工作量的工作環境,固然希望能得到好得回報。但台灣高學歷高失業率,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大學生人數太多,但素質在幾十年來並未提高,所學與職場上的需求不符,也是重要原因,這除了與台灣大舉開放技術學院等往大學升等,導致數量太多,也與政府投注在教育資源上的分配不均也有關。

22K來看,政府的確是為了要降低失業率而制定新政策,是美意,不讓每年九月畢業季26萬的大專生在投入職場上,縮短找工做的時間,提供還未準備好進入職場工作的社會新鮮人一個「實習」的機會,進入企業學習英有的技能。但其實,政府的美意我們看得見,但卻忽視了另一個關鍵點,政府一旦介入就業市場機制,以「補助」名義,提供企業增加名額,聘用社會新鮮人。此舉,卻擾亂了就業市場裡的薪資水平,企業想省錢,多多利用實習方案,找到更多的大專生來公司上班,但卻發生不少企業內部許多真正的工作職缺,以兩萬二的薪水僱用非社會新鮮人的上班族,或者以此方案實習的名義,讓大專生打雜,甚至沒有學到該學會的技能,短短一年的時光,卻是許多大專生步入社會前的黃金時光,姑且不論22K是否符合大專生的需要,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企業是否願意負起社會責任,在政府提撥大筆的經費預算,希望挽救失業率的美意之下,企業是否真能確實提供學習的機會給社會新鮮人去學習,去執行,而非濫用此計畫的經費,以22K來評定一個畢業大學生應有的價值,甚至逼迫一般的上班族(經驗尚不足)的年輕人,抑或是中年失業的人,也必須屈就於這微薄的薪水。重點不在於22K是否太少,而在於政府對於就業市場機制的不瞭解,以及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只顧及私利的行為,是否才是在此時高學歷,高失業率,以及經濟環境不斷變遷的環境下,應該審慎思考其中應扮演的角色,如何在政府、企業、社會新鮮人間創造三贏的效果。


(二)各報報導的數量和立場角度

    這個新聞事件,以蘋果日報和中國時報最少,蘋果日報以五一勞動節,報導勞工團體上街頭遊行,抗議政府使用派遣工的情形嚴重。自由時報則是站在反對22K計畫的立場論述,採訪了學生、勞工、學者的負面看法,來包裝此議題的不正當性,立場站在政府帶頭定價,壓低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即使聯合報的報導的篇幅也不少,但多是站在教育學子的角度,且引用許多的調查統計來表示此政策不應該續辦。其實,四大報的報導角度,皆是從22K實質上的數字表面來論述此薪資並不符合受雇者的需要,並未討論背後的職場狀況與台灣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尤其並未突顯企業該有的社會責任,以及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是否顧及到求職者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