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








論文名稱(中文)
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journalism: Reporters of Social Movement in Independent Post in 1980’s Taiwan
















研究生(中文)
管婺媛










研究生(英文)
Wu-Yuan Kuan







指導教授
林麗雲 ;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字
社會運動 ; 生命史 ; 生命歷程 ; 專業意理 ; 自立晚報關懷倫理 ; 










英文關鍵字
Social movement ; Life History ; Life Course ; Professionalism ; Independent Post ; Care Ethic ; 
中文摘要



國內對於記者專業意理(professionalism)的研究,大多直接移植西方對於記者專業意理研究的三種分類,缺乏對於台灣社會歷史背景的整合,以
致於台灣記者專業意理內涵只能被填鴨式的填入西方記者專業意理的分類圖像中。有鑑於此,本研究選擇特定歷史階段與特定記者群---台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
一九八○年代《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之記者,做為主要研究時期與對象。本研究採取生命史(Life
history)研究途徑,企圖從當時的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為背景出發,結合記者個人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與實踐,以檢討過去西方專業意理分類合理與時宜性,重新探討與反思台灣記者專業意理之內涵,整理出屬於「台灣經驗」的記者專業意理圖像。

本研究提出兩層主要研究問題核心:第一、在理念與選擇上,《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的記者抱持何種新聞專業意理進入職場?這種專業意理如何形成?為何會
選擇進入《自立晚報》?為何(選擇)主跑社會運動線?第二、在記者的專業實踐上,《自立晚報》主跑社會運動線的記者,在八○年代採訪社運╱弱勢議題的經驗
如何影響社運記者的當下的新聞專業實踐?如何拿捏與社運╱弱勢團體間的關係?

本研究使用生命史研究途徑之意義,在於具象化這群「小記者」的形象過程中,能同時關照記者的主體能動性(subjective
activity),以及歷史的、環境的可能限制;深入「理解」記者個人在社會情境、媒體場域、個人因素下,其個人特質與所抱持的新聞專業意理,如何影響
記者在採訪現場時、報導時、生命實踐上的各種選擇,甚至影響到如何拿捏與社運╱弱勢團體(消息來源)間的關係;藉以開闢傳播研究領域中,研究傳播者的新途
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