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原民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原民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Kolas:原住民族新聞觀點=了解原住民族,增進族群對話

記者吳震威/採訪報導
Kolas Yotaka表示一則好的原住民族新聞,就是讓人更了解原住民族的真實一面,才具有「原民觀點」。(文/吳震威;圖/陳貞樺攝)
本周二(3/4)台大新聞研究所邀請原住民族電視台製作人兼主持人的Kolas Yotaka到場向新聞所同學分享身為一名原住民族媒體人的經驗與觀點。Kolas表示,「長久以來,這個社會總漠視原住民族報導。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是陌生與不了解的。」因此,她特別以「Mata!原住民族新聞之眼」為題,帶著新聞所學生們以原住民族的觀點,剖析新聞報導的價值,增加學生們對於社會全體的認識。
何謂「原民觀點」?
演講一開始,Kolas並提及做一則原住民族新聞必須具有原住民族觀點才是合乎標準的。Kolas表示在公視開始製播《原住民新聞雜誌》時,有人認為只有擁有原住民血統的媒體人所做的新聞就是具有「原民觀點」的新聞。但相反地,也會有人認為就算是非原住民族,只要能做出反映原住民問題的新聞,同樣是具有「原民觀點」的報導等的討論。然而,在台灣對於什麼樣的新聞才合乎「原民觀點」準則,仍是各方表述且敏感的問題討論。
對此,Kolas以由全球世界原住民族廣電聯盟所舉辦的國際原住民族新聞獎(World Indigenous Journalism Award,簡稱WIJA)為例子。WIJA對於何謂原住民新聞的判別,主要聚焦在報導本身是否提供相較於其他媒體的不同的角度,以及是否增進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現況的瞭解等方向。Kolas認為原住民族新聞的目標群體不是只設定在原住民族,更重要是推及到非原住民族,讓大眾也能藉由新聞認識與瞭解原住民族的立場與現況,進而達到雙方間的互動與對話,才是達到「原民觀點」的標準。
Kolas以挪威薩米電視台所製播的一則關於北非「AMAZIGH」(阿馬齊格)民族於茉莉花革命中的抗爭恢復正名的行動為例。她表示當全世界的媒體都將茉莉花革命的報導重點聚焦在中東政權的動盪時,挪威的薩米電視台聚焦在一支北非的原住民族-AMAZIGH(阿馬齊格)。由於阿馬齊格長久以來受到阿拉伯世界的統治,為求自保並融入阿拉伯世界,將自己的族語與文化隱藏起來。而當茉莉花革命開始延燒動盪整個阿拉伯世界之時,趁著這股潮流,他們挺身為自己正名並爭取權益。Kolas認為這是一則她非常喜歡的原住民族新聞,因為它採以不同的視角切入,卻同樣呼應社會的脈絡,並真實反映原住民族在此現況下的困境與挑戰,這正是一則達到社會對話與彼此瞭解的好新聞。
原民觀點 VS. 新聞倫理
Kolas表示原住民族新聞除了要客觀中立外,更要呈現出非原住民族看不見的現實,挪威薩米電視台所做的「AMAZIGH」報導就是一例。除此之外,Kolas也分享其他國家原住民族新聞台的參賽作品,說明他們如何呈現各國的原住民現況。以毛利電視台為例,Kolas說明此則新聞的重點在於一名毛利族的男子搭訕一名白人女子不成,被對方視為暴力分子,警方見狀直接槍擊此名毛利族男子。事後,不僅未緊急就醫,且任意將他置於街頭外,直到隔日才被人發現,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此名男子的家屬認為警方不問原因、無故開槍,根本執法過當。但警方卻只回應此乃安全考量才有此一舉動。Kolas指出這則新聞所要凸顯的正是毛利族長久以來所遇到的社會不平等、歧視的現況。因為對於毛利族的不瞭解,錯誤歸因毛利族都是殘暴的,是暴力分子,因此才釀成此事件的發生。
Kolas認為這是一則真實體現出毛利族困境的新聞報導,非常能做為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借鏡並播出的深度報導。然而,由於此則新聞中,有許多直接拍攝遺體傷口、面貌等畫面;此外,由於新聞取向過於偏向罹難者家屬的立場與情緒表達,過於偏袒不夠客觀等因素。因此,回歸到台灣對於新聞倫理的要求與規範,是無法播出此則新聞的。Kolas表示儘管此則新聞極具「原民觀點」,然而觸碰到台灣的新聞倫理規範時,卻只能以不播的方式處理,非常可惜。而這也是台灣原民台在製播新聞的困境之一。
Kolas Yokata認為一個好的原住民族媒體,必須成為族人的口、族人的眼,為族人發聲。(文/吳震威;圖/陳貞樺攝)
終極目標:「民族自決」
Kolas認為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目標,就是必須將電視視為一種「運動」工具。所謂的運動,在於藉由此一媒體平台改變大眾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瞭解原住民族在此社會下的發展脈絡與困境,進而達到原住民族自決,以及與非原住民族間的平等對話,此乃原住民族媒體的最高訴求。Kolas表示,這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去主導各族群的發展,各族群都該擁有向他族群對話的權利,並達到兩方間的平等互動,這才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存在的意義,正也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努力的方向,以達到真正的「民族自決」!
報導內容為Kolas Yotaka個人言論,不代表原民台立場。

族人的口、族人的眼:原住民新聞人Kolas

記者謝懿安/採訪報導
原民台主播、製作人Kolas Yotaka與新聞所同學分享,何謂原住民觀點的新聞,以及大眾應該如何理解原住民族。(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要成為族人的口,族人的眼!」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節目製作人Kolas Yotaka 4日到臺大新聞所演講,分享自己任職記者的歷程。
Kolas說,剛聽到自己要來臺大演講時非常驚喜,因為自己過去想念臺大卻沒有機會。「但另一方面心情是嚴肅的,」面對未來要成為新聞界中堅分子的學生,對於自己所分享的議題更是任重而道遠。
Kolas表示,原民台成立是因為台灣新聞長期以來忽略原住民族的存在,單就使用的字彙便可以看出了解的程度差異。Kolas舉例,「原住民」一詞指的是個人;「原住民族」指的是整體,有集體權的意涵,也是憲法中明文保障的用法。
在原民台服務至今已有8年,Kolas說,會踏入記者一途是對原住民身分有強烈認同。Kolas為花蓮玉里鎮Halawan部落阿美族人,1999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她回憶,當時的畢業論文研究人際關係網絡,與指導教授聯名用英文投稿到美國管理學會被接受刊出,有機會到美國知名大學,如史丹福、哈佛商學院就讀。
然而,Kolas放棄出國讀書的機會,選擇到公視旗下的原住民新聞雜誌工作。「我覺得我是原住民,我有很強烈的認同,」Kolas認為,商業世界離自己還有家人太遙遠,即便不被教授理解,但她仍選擇要做自己所愛的工作,而非為了賺錢而活,因而走上新聞記者一職。
在擔任記者過程中,Kolas有機會接觸台灣不同族的原住民,以及環太平洋的原住民族。她驚訝發現,這些族群在語言上有緊密的關聯,例如在阿美族語中的「Mata」指的是眼睛,布農族、卑南族、甚至是馬來語用法皆相同。
透過語言連結,台灣原住民族對於環太平洋原住民族的親切感更勝於對90%的台灣人。Kolas分析,語言、文字與認同影響到原民新聞的觀點,例如去年爭議不斷的廣大興事件,在台灣主流媒體一片抨擊菲律賓政府之際,蘭嶼的雅美族反應相對保守。其背景是因當地原住民與菲律賓巴丹島原住民有深厚連結,不像台灣民眾群起激憤的反彈菲國政府。
臺大新聞所碩一的吳學展向Kolas提問,在美麗灣事件中,媒體應該如何看待當地居民的工作權以及原住民土地保存的衝突。(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談到原住民運動,Kolas觀察此類議題經常被主流媒體忽視,原民台的角色便十分重要。但在報導一系列的原住民族相關新聞時,Kolas坦言也遭受非常多壓力,最明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是政治直接干預原住民紀錄片播出。
2007年,原民台規劃一系列的原住民族運動紀錄片。1980至90年代,原民運動風起雲湧,最著名的「還我土地」運動就動員超過3000位原住民上街抗議。為了還原當時歷史,原民台由Kolas擔任製作人,開始著手製作14支紀錄片。
2008年政黨輪替,國民黨執政,要求原民台不得再繼續製播,在原民台堅持下雖然做完卻被束之高閣。直到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各界討論民國百年時,原民台思索本片應是此討論浪潮中的亮點,因此將這套紀錄片搬上螢幕。
臺大新聞所碩一的張簡如閔詢問Kolas在製作原民新聞時,可以用什麼方式讓大眾更能感受到訴求。(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但就在原民台播出5集後,再度被國民黨立委以影響隔年選舉為由,要求不得播出,否則就刪原民台的預算。Kolas表示,即使原民台的經費來自於政府,但不等於要服務政黨。回到原民台建立初衷,是要還給長期受到忽略、壓迫的原住民,一個補償發聲的管道。原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雖過去,「卻是應該被記得的傷口!」
被問到原民台未來的發展策略,Kolas說,電視對於原住民而言是運動的工具,但應是溫和而非激烈的與社會衝撞。例如不會強調主播的衣著要以原住民服飾為主,讓觀眾感受原民新聞的不同,「重點還是在觀念的傳達」。透過觀眾收看一則則有原民觀點的新聞,潛移默化之中就能讓非原民與原民之間互相了解認識。
今年3月,Kolas也挑戰製作第一個有原民觀點的國際新聞節目「Mata!看天下」。用代表眼睛的Mata為題,希望在主流媒體中,呈現不同的觀點,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用不同的觀點在看社會。Kolas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族人的口跟眼,最終達到原民與非原民擁有公平對話的一天。

【延伸觀看】


原民國際新聞節目「Mata!看天下」
Youtube頻道 Facebook官方粉絲團
報導內容為Kolas Yotaka個人言論,不代表原民台立場。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徐青雲:客家台仍缺法源依據

記者李筠平/採訪報導 陳睿哲/攝影
徐青雲在演講中表示,客家電視台節目的客語使用,已超過九成。
客家電視台台長徐青雲受邀到台大新聞所演講,說明客家電視台的族群媒體使命。她指出,客家台雖被認為隸屬公廣集團,但至今仍缺乏法源依據。

客家電視台的成立

徐青雲認為,客家電視台背後實有一段族群傳播長久的奮鬥故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官方禁止各級機關、學校使用方言傳播,除原住民公開推動還我母語運動外,1988年間,客家族群自覺語言、文化的消逝,也上街頭展開「還我母語」大遊行後,這才逐漸引起官方、民間對族群傳播的關注。
徐青雲說,有鑑於諸多客家社會運動的努力,包括公視等電視台均開始重視客家群體,紛紛製播客家節目。立法院也於2003年修訂有線電視法,設立客家電視台(Hakka Television Station),成為全球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專屬客家、全程使用客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詔安腔、饒平腔)發音的電視台。
回顧這段歷史,徐青雲有感而發地說,她從不否定客家電視台是政治下的產物。如果沒有政治選舉推波助瀾,客家台的建立或許還需很長的一段時間。但客家台作為族群台,在電視台的組織定位,卻歷經許多波折。

公廣集團的一員

徐青雲提到,客家電視台成立之初的營運與預算,是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每年依照採購法執行,先後由台視與東森電視等商業電視台承攬;2007年,客家台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方正式成為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簡稱TBS)的一員,營運至今卻遭遇許多困境。
徐青雲說,公廣集團的共同問題是,每個電視台的主管機關都不同,事權很難統一,問題也隨之產生。徐青雲指出,公廣集團目前由公視、客家台、原台、宏觀電視台及華視組成,然而各個電視台的預算來源都不同;公視的經費主要源自文化部、客台源自客家委員會、原民台源自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宏觀電視台源自僑務委員會。華視雖然公共化,卻無政府補助,必須自負盈虧。徐青雲認為,經費來源不同導致公廣集團在資源整合時,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徐青雲又指出,客家台、原民台、宏觀電視台起初依據《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條例》納入公廣集團旗下,然而《公視法》至今仍未將各電視台納入,導致客家台、原民台落入「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法卻萬萬不行」的窘境。因而,現在客家台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客台納入公視法,以解決缺乏法源的問題。

找尋人與文化間的連結

徐青雲指出,雖然有族群媒體出現,但是還是很難扭轉主流媒體對於弱勢族群的忽視。
徐青雲在介紹客台時說到,客家台的節目非常多元化,包括戲劇戲曲、兒童青少年、生活資訊、音樂綜藝、人文紀錄與新聞雜誌類等。「客家台希望每個年齡層觀眾,都能與客家文化產生連結。」徐青雲表示,許多客籍人士童年與祖父母同住,客語說得很好。但一旦求學與就業,就會與客家文化失去交集。因而她希望客台不同的的節目,可以促使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重新尋回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連結。
近年來,客家台在紀錄片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能建立寶貴的客家文化資料庫。徐青雲指出,如2011年的「百年斯文」、「八八水災紀錄片」,2012年的「穀雨‧種大田」、2013年的「邊界移動200年」、「山歌一條路」;其中「邊界移動200年」紀錄從中國移民到印度的老僑民故事,「山歌一條路」則是記錄大陸的山歌的發展與傳遞概況。
徐青雲認為,閱聽人常因為「聽不懂客語」而影響收看意願,或者因「不同客語腔調」而不願觀看客家台。如何跨越語言所產生的隔閡,還有待客家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