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懿安/採訪報導
原民台主播、製作人Kolas Yotaka與新聞所同學分享,何謂原住民觀點的新聞,以及大眾應該如何理解原住民族。(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要成為族人的口,族人的眼!」原住民族電視台主播、節目製作人Kolas Yotaka 4日到臺大新聞所演講,分享自己任職記者的歷程。
Kolas說,剛聽到自己要來臺大演講時非常驚喜,因為自己過去想念臺大卻沒有機會。「但另一方面心情是嚴肅的,」面對未來要成為新聞界中堅分子的學生,對於自己所分享的議題更是任重而道遠。
Kolas表示,原民台成立是因為台灣新聞長期以來忽略原住民族的存在,單就使用的字彙便可以看出了解的程度差異。Kolas舉例,「原住民」一詞指的是個人;「原住民族」指的是整體,有集體權的意涵,也是憲法中明文保障的用法。
在原民台服務至今已有8年,Kolas說,會踏入記者一途是對原住民身分有強烈認同。Kolas為花蓮玉里鎮Halawan部落阿美族人,1999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她回憶,當時的畢業論文研究人際關係網絡,與指導教授聯名用英文投稿到美國管理學會被接受刊出,有機會到美國知名大學,如史丹福、哈佛商學院就讀。
然而,Kolas放棄出國讀書的機會,選擇到公視旗下的原住民新聞雜誌工作。「我覺得我是原住民,我有很強烈的認同,」Kolas認為,商業世界離自己還有家人太遙遠,即便不被教授理解,但她仍選擇要做自己所愛的工作,而非為了賺錢而活,因而走上新聞記者一職。
在擔任記者過程中,Kolas有機會接觸台灣不同族的原住民,以及環太平洋的原住民族。她驚訝發現,這些族群在語言上有緊密的關聯,例如在阿美族語中的「Mata」指的是眼睛,布農族、卑南族、甚至是馬來語用法皆相同。
透過語言連結,台灣原住民族對於環太平洋原住民族的親切感更勝於對90%的台灣人。Kolas分析,語言、文字與認同影響到原民新聞的觀點,例如去年爭議不斷的廣大興事件,在台灣主流媒體一片抨擊菲律賓政府之際,蘭嶼的雅美族反應相對保守。其背景是因當地原住民與菲律賓巴丹島原住民有深厚連結,不像台灣民眾群起激憤的反彈菲國政府。
臺大新聞所碩一的吳學展向Kolas提問,在美麗灣事件中,媒體應該如何看待當地居民的工作權以及原住民土地保存的衝突。(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談到原住民運動,Kolas觀察此類議題經常被主流媒體忽視,原民台的角色便十分重要。但在報導一系列的原住民族相關新聞時,Kolas坦言也遭受非常多壓力,最明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是政治直接干預原住民紀錄片播出。
2007年,原民台規劃一系列的原住民族運動紀錄片。1980至90年代,原民運動風起雲湧,最著名的「還我土地」運動就動員超過3000位原住民上街抗議。為了還原當時歷史,原民台由Kolas擔任製作人,開始著手製作14支紀錄片。
2008年政黨輪替,國民黨執政,要求原民台不得再繼續製播,在原民台堅持下雖然做完卻被束之高閣。直到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各界討論民國百年時,原民台思索本片應是此討論浪潮中的亮點,因此將這套紀錄片搬上螢幕。
臺大新聞所碩一的張簡如閔詢問Kolas在製作原民新聞時,可以用什麼方式讓大眾更能感受到訴求。(文/謝懿安;圖/陳貞樺攝)
但就在原民台播出5集後,再度被國民黨立委以影響隔年選舉為由,要求不得播出,否則就刪原民台的預算。Kolas表示,即使原民台的經費來自於政府,但不等於要服務政黨。回到原民台建立初衷,是要還給長期受到忽略、壓迫的原住民,一個補償發聲的管道。原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雖過去,「卻是應該被記得的傷口!」
被問到原民台未來的發展策略,Kolas說,電視對於原住民而言是運動的工具,但應是溫和而非激烈的與社會衝撞。例如不會強調主播的衣著要以原住民服飾為主,讓觀眾感受原民新聞的不同,「重點還是在觀念的傳達」。透過觀眾收看一則則有原民觀點的新聞,潛移默化之中就能讓非原民與原民之間互相了解認識。
今年3月,Kolas也挑戰製作第一個有原民觀點的國際新聞節目「Mata!看天下」。用代表眼睛的Mata為題,希望在主流媒體中,呈現不同的觀點,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用不同的觀點在看社會。Kolas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族人的口跟眼,最終達到原民與非原民擁有公平對話的一天。

【延伸觀看】


原民國際新聞節目「Mata!看天下」
Youtube頻道 Facebook官方粉絲團
報導內容為Kolas Yotaka個人言論,不代表原民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