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伊萱/採訪報導
除台大新聞所修課學生外,吳叡人的講座也吸引不少所外人士到場聆聽,現場座無虛席。(圖文/呂伊萱、巴鈞)
「生在臺灣是一個偶然,卻是你的命運。臺灣這個令人不快的賤民處境,同時也是你的命運,」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無奈地說道。作為一個政治學者,吳叡人深知,以國際政治情勢而言,臺灣乃是生存在帝國夾縫之中的「賤民處境」,然而一個政治現實上的弱者,該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尋求一席之地、出路何在?吳叡人嘗試為此提出答案。
追求不為掌權者與資本家扭曲的公共利益

吳叡人認為,臺灣民主化催生了公民社會,這些公民關心社會發展,具有公共意識,追求公共利益,認為社會發展不容「掌權者」與「純粹資本」的扭曲。他指出,臺灣公民社會逐漸發展出強大的社會網絡,而這將成為一股相應於政治交易與市場經濟以外、能夠突破強權政治的第三勢力,「自己參與、自己決定」的公民意識逐漸擴散,吳叡人認為這種社會是不可能走回頭路的,318運動就是這波公民社會力量爆發的象徵。 

在318運動爆發前不久,芝加哥大學教授John Mearsheimer曾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向臺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文中認為臺灣已沒有選擇,中國崛起且美國也無力圍堵,臺灣除非使用核武,否則終將走向兩岸統一。然而吳叡人並不認同此看法,吳叡人提到,臺灣沒有本錢發展硬實力(hard power),反而從國際政治學上對小國的研究來看,「臺灣應該要深化發展軟實力(soft power),這也是小國應該發展的。」 

臺灣的出路唯有發展軟實力

從軟實力出發,吳叡人更進一步提出兩條具體可實踐的道路,一是「道德的權力平衡」,二是「知識與智慧」。「道德的權力平衡」意指立基於進步普世價值上,發展政治正當性 ; 因為現實層面中,臺灣很難從外交手段上去跟中美日打交道,但在大國政治之外,臺灣社會可以發展全球公民社會的聯結,形成進步價值的聯盟,從而創造一個有政治正當性的社會。 

吳叡人以挪威為例,指出挪威作為唯一一座瑞典境外頒發諾貝爾獎的所在地,乃是因為挪威以小國之姿,推動民主輸出、支援和平運動,作為它的立國精神,而在國際上找到立足之地。吳叡人舉例說明,自由經濟過度發展、摧毀在地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產生價值衝突等,相關問題發生在全球各地,世界各國因而興起對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反思,臺灣社會同樣產生這些衝突,而在這些衝突抗爭中,吳叡人看見了如永續發展等普世價值結盟的契機,因此他說,「所以我們的運動不能停在和國民黨討價還價,而是找出我們的核心價值,走一條符合我們內部發展的路。」 

「知識與智慧」指的則是運用知識做全方面的產業升級,不只是從低階代工升級成創新研發,而是思想層次的提升 ; 吳叡人說,「小國不能比拳頭,要比腦袋。我們需要最好的人才去從事everything。」 吳叡人提到近日發生的越南排華事件,他認為,越南勞工群起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資方長久以來不當剝削勞工權益,「臺商將剝削勞工的習性帶進中國,又帶到越南,這個不upgrade,剝削體制就會引起反動與反抗。」吳叡人反問道,這種完全利益導向的經濟追求方式,難道符合我們對於人道原則的追尋嗎?他認為,藉由知識與智慧,要把層次拉高到思想層次,進行全面性的升級。吳叡人指出服貿問題亦是如此,若從思想文明層次去理解服貿議題,「並不是要把台灣關起來,而是我們不願意這個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小小的臺灣式文明被中國蠻橫地吞噬。」 
台大新聞所碩二僑生林婷憶以新加坡國情為例,提問台灣追尋國家認同時是否將與國家經濟利益產生衝突。(圖文/呂伊萱、巴鈞)


期許人人以自身專業為臺灣發聲

演講末了,臺大新聞所碩二僑生林婷憶,以新加坡經驗為出發點提問,提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形容自己是狐狸,在國際上新加坡也一直扮演討好的角色,林婷憶觀察,「臺灣政府面對大陸問題也在扮演討好者。」最後發問道,臺灣追尋國家認同時是否將與國家經濟利益產生衝突?對此吳叡人回應,臺灣已然形成國家認同,而以國家利益的前提去討論,就需要與中國建立一個正常、非附庸的關係,而不是像現在這般高度仰賴中國。

最後,吳叡人將問題拋回給台下的新聞科系同學,「你要做怎樣的新聞記者?你要做一個被豢養的新聞記者嗎?」吳叡人表示,他也明白新聞工作者正面臨史上最艱難的資本結構困境,尋求出路是困難的,但他仍然希望同學們好好思考,一個新聞工作者可以為臺灣做什麼,並引述捷克前總統哈維爾〈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鼓勵同學,即便是無力者也有力量,「我們必須尋找那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