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芷揚/人物側寫 林芷揚/攝影
吳東牧與台大新聞所學生分享記者生涯中最難忘的事件
吳東牧不是新聞科系出身,對自己的記者工作仍然抱有很高的理想與信念;身為攝影記者的父親給他很大的影響與啟發,吳東牧認為記者可以「不只是這樣」。家庭因素促使吳東牧踏入新聞界,但這個圈子不好走,現實面帶來不少挫折。
初期,吳東牧不滿只能聽命於總編輯,完成其指派任務;之後,對於報社為了「搏版面」而要求跑警政線的他駐點撰寫乏善可陳的案情偵辦日誌,吳東牧感到無所適從。當親眼見到同業為了金錢利益而無情拍攝命案的驗屍照片,吳東牧體會到記者濫權的悲哀,令他沮喪。
曾經,吳東牧還看不起電視記者,看不慣他們到了新聞現場只是向報社記者打聽事件,接著就抄報紙播新聞。因此,一直在平面媒體工作的吳東牧剛轉任公視記者時非常不習慣,「當時覺得自己是降臨公視來解救他們的」。
遭遇各種挫折,吳東牧依然堅守記者崗位的理由,來自同業的一句話。「你不覺得記者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嗎?因為你有權利!」吳東牧表示,記者的身分讓他可以訪問各式各樣的人,無論是達官顯要還是市井小民,只要一通電話表明自己是某媒體的記者,都有機會和對方接觸,這是記者工作最特別的地方。
反骨和同情是支持他一路走來的重要因素。吳東牧指出,當記者的人要有一點反骨性格,敢於挑戰權威,心中也要長存同情弱勢的心理。不過,吳東牧說他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敢於衝撞體制。他說,學生時期的他其實很少關注社會議題,習慣做個膽小的乖學生,而這也是台灣學生的普遍狀態。
吳東牧替他初期的記者工作打上問號,認為本該發掘真相的記者不該聽命行事,這段時間他的理念不斷受到壓抑。直到轉去公共電視工作,吳東牧的膽識才有了培養皿。他說,公視氣氛十分自由,記者和主管可用平等關係討論事情,培養出他的質疑精神,開始可以做個真正的記者。
吳東牧指出,1996年剛接觸記者工作的他還不算是個真正的記者
對於有理想但膽怯的新人,吳東牧的建議是:「就去做啊!」他表示,實際參與是最好的訓練方法,必須勉強自己到新聞現場與人接觸,敢於遞出麥克風問問題。
吳東牧指出,記者的精神在於不服膺權威,如果都由記者群當中的老大帶領,那麼也算是服膺另一個權威了。
「即使問了一大堆笨問題,到最後問出一個好問題,對方就會對你有點尊敬」,吳東牧表示,關鍵在於不要害怕,問問題的時候帶點批判與質疑,受訪者自然會有不同反應。
警政線是吳東牧認為記者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段,他看見司法體系的缺失在他多年來的撰文努力之下,有了改變。「社會大體上進步了,讓我有成就感,也覺得是記者工作已發揮作用的地方」。多年來,吳東牧帶著批判精神在記者崗位上努力,他認為,台灣社會的進步,就是記者工作最有意義的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