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墾丁,腦海中立即浮出藍天白雲、美麗沙灘與大海的印象。近幾年,墾丁觀光事業越趨蓬勃,帶來一波波商機,但在商機的背後,則也浮出了許多環境問題。而要讓墾丁這片美麗的大海永續發展,得從在地做起,繼而喚起大眾的意識。

遊客一波波 背後現危機 
車行往南至台26線南灣路,公路左側是持續興建的民宿,右邊則是遊憩的南灣沙灘。十月的墾丁南灣沙灘,吹起微微落山風,肌膚少了海水黏膩感,沙灘上有數十位遊客正在踏浪、留影。
褪去鞋子,卻感受到,沙灘的沙不再細緻,觸感變得略為結實。放眼一望,滿是曳引車拖著水上摩托車,留下的輪痕;海面上,則停著數百艘橡皮遊樂艇。
潛水休閒訓練中心老闆蔡永春是墾丁南灣長大的當地人,平常經常潛水拍攝海底影像,也漸漸感受到墾丁越來越大的觀光壓力。
(照片來源/陳義宗攝)
「來啦!嘜玩嘛?來我這,我算你卡俗。」「我這的珊瑚足水,比後壁湖卡水。」操著台語口音,一有車子駛入路邊停車格,南灣岸邊的一群婦女便趨前攬客。潛水休閒訓練中心老闆蔡永春是墾丁南灣長大的當地人,他發現,「國家公園成立以後。觀光客越來越多,觀光壓力越來越大,民宿就蓋得越多,而且很多都蓋在海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課長馬協羣分析:「就我了解,當地的人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建案多半是外地客投資。」他的分析一語說出墾丁目前的發展現況。墾管處也有統計指出,墾丁國家公園境內,就有375家住宿業者,總共可容納約一萬五千多人單晚住宿。
墾丁國家公園前身是風景特定區,狹長的恆春半島,觀光資源多半緊鄰海岸,促使建設多蓋在海邊。棲地破壞,也影響到海中生物生長,「美麗看很多,不美麗的也越看越多。」蔡永春說明。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對於目前的墾丁國家公園的環境和提供的遊憩資源,話說得很直白:「遊客根本就在垃圾堆裡面游泳。」他之所以這麼誇張地形容,是因為臺灣人鮮少吸收正確的海洋知識,以為自己大海在裡面悠游,感覺就很好。「但是真正好的珊瑚生態樣貌,遊客其實都沒有看過。」陳昭倫這麼認為。
墾管處保育研究課課長馬協羣則提到,墾管處編制僅有三十幾名人員,工作人力不足是主因:「一萬五千多公頃的海域,只有一艘小艇,我們每天不只開船出去一次,但不足以有能量巡完整個海域。」此外,公共建設設置,也來不及應付每年暴衝的遊客量,「目前汙水處理廠集中在南灣和墾丁,也已著手擬定持續增建。」馬協羣說到。
保育觀念 人人有責
中研院研究員身兼臺灣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則直言:「保育的力量,最後還是要回到人民。」蔡永春身兼中華民國水中珊瑚攝影學會理事長,平日悠游海底,常透過鏡頭,舉辦攝影展,說出他的心聲。「保育的觀念要盡量推動,讓大家有共識,願意來參與。」
每年春天,蔡永春推動墾丁保育週,邀請生態學者演講,帶著民眾親近海洋,他的老婆在車城開餐廳,只給她一句叮嚀:「不可以賣珊瑚礁魚類。」每個月,邀集潛水同好,潛入墾丁海域淨海,而他自己則是身體力行,邀集潛水客到墾丁淨海,他強調:「現在潛水客,只要聽到要淨海,都很高興地報名參加。」
王富新永遠都是蔡永春首邀的同好。王富新並非在墾丁土生土長,卻熱愛海洋,他直率地說:「海讓我很舒服,那是一個很放鬆的世界。」
王富新熱愛潛水,他說到:「當你去親近海的時候,身心靈都很輕鬆的。」還自告奮勇加入墾丁海洋環保志工隊,下水撿垃圾。
(照片來源/陳義宗攝)
經常在墾丁海域潛水的王富新表示:「常常下水看到垃圾,心情就難過。」2009年,墾管處成立海洋環保志工隊,他也是第一個加入,隨著工作船,撿拾卡在海中珊瑚礁上的漁網。根據墾管處統計,志工隊每年可收拾上千公斤的海中漁網。
蔡永春自己身為潛水教練,潛水資歷將近四十年,回憶起自己參加的第一堂潛水課程內容,有點不可思議,他強調,「過去學潛水時,教練會要我們買魚槍,學潛水狩獵。」而今,已有法令明定不得攜帶魚槍潛水。蔡永春認為保育的觀念本就該與時俱進,「以前是為了抓東西才潛水,有飯吃就好。」他補充舊有觀念。
鄭明修則時常透過演講,向大眾宣導海洋保育的重要,每回總會附贈一句警語:「海納百川,海洋概括承受所有的汙染源。」他認為,海洋生態系要維繫動態平衡,珊瑚礁生態系是重要指標。
「珊瑚生態系是海洋的熱帶雨林,生態系複雜,物種歧異度高,是海洋的資源寶庫。」他更提醒,破壞或維護都事在人為,透過政策制定,使資源有效管理,才能達到永續海洋的未來。
註:本文與「科博文」網站同步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