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所慶報導】堅持媒體、社會改革熱情 臺大新聞所20年始終如一

本所教師與傑出所友合照。下排左起為本所教授王泰俐、洪貞伶、林麗雲、張錦華、谷玲玲,上排左起為駐所助理林錦屏、第4屆所友曾喜松、第11屆所友孫紀蘭、本所專業教師何榮幸、第8屆所友林崇偉、第7屆所友高有智。(攝影/許文貞、圖說/陳佳君)
記者賴昭男/台大報導

社會快速變遷使傳統新聞面臨劇烈挑戰,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今年創所屆20年,鑑於新聞在民主社會功能、價值的重要,於今日(11月12日)舉辦「新聞與民主:創意實踐與公民行動案例研討會」。所長林麗雲指出,自1991年創所以來,新聞所的使命就是提昇新聞專業、深化民主政治,亦得到社會的支持,因此儘管處境艱困,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力,要努力找到希望的所在。」

林麗雲表示,新聞所發展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2000年前後,數位科技興起,當時創所十年舉辦的所慶研討會,即以「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為主題,反應社會變遷。而1999年921大地震、2009年八八風災以來,新聞所亦深入討論,媒體在災難報導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2005年以後,台灣傳媒問題浮現,舉凡置入性行銷、記者勞動權問題,到最近的旺中集團集中化趨勢,新聞所也帶領學生上街頭抗議,透過不同行動達成媒體改革的目標。

NCC主任委員、政大新聞系教授蘇蘅致詞時說,為媒體、社會改革盡盡一份心力,是台大新聞所最大的特色,20年來始終如一。身兼NCC主委與教職,蘇蘅以韋伯理論形容行政體系如同一塊硬木板,政治改革是社會改革中最困難的部份,媒體改革亦然。然而媒體科技日新月異,媒體改革無異於與時間賽跑。蘇蘅期待在新聞所上看到熱情,完成實踐的可能,「一起穿透行政體系的硬木板」。

研討會以專題演講「新聞與民主:過去、現在、與未來」開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報告時提到,雖然新聞所成立20年前後的時空環境不同,但使命是一樣的。新聞與民主不斷演變,目前都遭逢「專業代議制度」失靈的困境。胡元輝認為一方面要要求專業媒體聆聽公民聲音,另一方面則是推動有直接民主精神的公民媒體。胡元輝最後則說,雖然新聞榮景不再,但「至少不能坐視今日新聞業的墮落」。

延續專題演講的主題,早上第一場首先討論「新聞自律與民主文化」,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表示,自由並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新聞改革不能只靠他律也需要自律。第二場則從公民、社區媒體的角度,討論「新媒體與參與民主」相關議題,近年進行公民媒體研究與實踐的台大新聞所副教授洪貞玲說,另類、草根媒體運用各種創意開發新的空間,讓閱聽人可以獨當一面,而背後的共同價值,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

研討會下午的場次,則進一步討論「打造公共新聞價值與模式」、「行動媒體與新聞價值的變遷」、「新聞、民主、新時代實踐」等議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與會,活動地點位於台大新聞所103視聽教室。313、315教室同時展出台大新聞所歷屆所友的深度採訪文字、影像作品,也歡迎民眾前往閱讀、觀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