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新聞講座】跨北緯38度線 檢視共產烏托邦

【2011.04.12記者陳韻晴、陳佑婷、陳佳君、小神繪理加/台北報導】

地圖上,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南、北韓間的地理界線。但在生活中,相對南韓的資本主義色彩,北朝鮮則模糊難解。

前聯合報國際中心特派員卓亞雄,1995年2月隱匿身份隻身經北京踏入北韓平壤採訪,在當地國旅陪同員限制下,多是參觀軍人公墓、忠烈祠,參訪景點妙香山,確實乾淨、美麗,卻遲遲難遇普羅百姓。為了一見「活人」,他偷逛醫院,繞了一圈發現裡面病房不分等級。後來,得以到感覺是「樣版」的百貨公司參觀,在一座三尺寬的展示櫃內僅有三雙襪子,且分別單隻擺放。他也擠到金日成廣場端詳人民衣著,發現男性都是腳踩膠鞋。另外,八到十線道的馬路邊,沿途竟然找不到加油站。當年二月十六日,是金正日五十三歲生日,許多少年清晨挨著零下四度冷天,整齊列隊,著藍衣藍褲,繫紅領巾,沿清川江向北跨步。

卓亞雄針對這些表象指出「觀光客看美景,記者則探索複雜、奇怪之處」,他說,四處所見都是表面,必須事前收集相關資料,事後沉澱、思考,理出脈絡。他從細節推敲判斷,統一規格的病房代表共產主義「沒有階級」的想法;過少的襪子和低價的膠鞋,顯示民生物資匱乏,可知其外傳人民平均所得2400元美金恐怕為假。而政府固定配油給車子,人民不能私自加油,則控制了人民的行動範圍。那些穿有特定服裝的少年們,其實是效法1925年,13歲的金日成離開萬景台老家,如此打扮,步行前往中國東北,開啟光復朝鮮的任務。這條路線在朝鮮是光榮的「走向光復之路」。

除了收集資訊、仔細觀察、判斷情境,卓亞雄提醒,身為記者要能切割資訊,盡量面面觀照,但不要下結論。不同現象重疊、穿插之間,記者必須以適合角度切入,像他將此行分為「人民神化金氏父子」、「北韓當地生活樣態」、「領導者控制人民的手段」、「學校教育充滿黨國思想」以及「朝鮮南北統一大夢」,都是從虛實的線索,抽絲剝繭地異中求同,拼出北韓人生如繡花般,表面的漂亮整齊,其實是靠背後嚴密體制一針一線牢牢縫住。



未命名 - 11

卓亞雄強調,「每個現象都會帶來想法」,正如北韓人吃飯、教育、住居都由國家來配,可知共產主義控制之牢。(小神繪理加/攝影、圖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