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新聞轉貼】《星期專訪》管中祥:政府置入行銷 新聞倒退主因

本文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7/today-life1.htm

【2010.09.27/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專訪】
去年央廣部分董事集體請辭抗議政府干預,近期新聞局強力介入公視董事會改組,一度引發監察院糾正「制度混亂」。政府介入媒體事件風波不斷,台灣新聞自由更被國際評比大幅倒退。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管中祥感慨,這會是不斷循環的「報應」,執政者從來沒有誠意建立、尊重媒體的獨立性與公共性,近年更出現大量置入性行銷的「柔性控制」媒體。就把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搬上檯面,讓社會大眾好好睜大眼睛去檢驗吧…

執政黨介入公視太粗暴

問:近期央廣部分董事請辭抗議政府干預,公視又出現董事會糾紛對簿公堂,部分人士質疑政府介入媒體,怎麼看這些媒體事件?

管中祥:如果從大的歷史發展來看,這種事件某種程度是「報應」,因為執政者一直沒有好好解決政治力控制媒體問題,只是國民黨處理公視的手法更粗糙、粗暴,甚至監察院都糾正新聞局介入公視董事會重組過程「鑿痕斑斑、混亂體制」。
政府政治力介入媒體的問題,國民黨早期執政時相當明顯,民進黨執政期間也未能徹底解決,所以政黨輪替後,問題重演。沒有一個執政者或政黨,會不想去控制媒體,但應要想清楚, 下台後會有「報應」。

此次國民黨利用一黨獨大,透過立法院修法手段,試圖取得合法名義去控制媒體。去年修法要公廣集團的經費、節目都要經主管機關核准,民間發起連署抗議,才擋住政治力對包括公視、華視、客家台、原民台等公廣集團媒體的管控干預,但沒能阻止新聞局強制將公視董事席位由十一席擴大到二十一席取得主導權。


相較於前年民間團體出面聲援公視,近期關切聲音似乎變小,一部分是因公視內部經營管理的爭議不夠透明,另一方面呈現的是,社會對執政者控制媒體的手段是「失望的」。那就讓問題搬上檯面,讓各界更看清楚政治與媒體的角力關係。在韓國,也有過媒體新舊董事互控的個案,讓大眾可更清楚檢視。

只是很可惜,在公視這個複雜的個案中,目前還欠缺深度討論及尋求改善,任何主張都很容易被貼上藍綠標籤。各界應該要好好檢視媒體獨立的法令及制度,督促政府建立,問題才能改善,否則政府介入掌控媒體的問題會不斷出現。

柔性控制取代威權箝制

問:美國「自由之家」曾評論台灣整體新聞自由在倒退,更提到政府對媒體的控制手段在轉變,如何看這論點?

答:解嚴前,政府是威權管控,直接控制媒體、甚至抓人,例如鄭南榕事件。解嚴後,取而代之的是廣告及大量宣傳經費,自由之家就點名台灣媒體接受政府「置入性行銷」,是新聞自由倒退的主因之一。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寫論文,談黨國機器的「柔性控制」,當時置入性行銷名詞還沒出現,但政府早就花錢開「今日農村」等政令宣導節目。解嚴後,新聞局購買媒體的經費越來越高。

很多人覺得,台灣媒體因市場激烈競爭而接受政府置入性行銷,這只是一半,另外是因「政媒文化」一直存在,許多媒體的專輯、專題都有政府經費介入;「拿人手短」,自然會減少批判式報導,例如最近爭議甚多的「花博」事件,部分報紙媒體明顯批判很少。

馬英九總統競選時,曾簽署承諾「政府不得進行含有政治目的的置入性行銷」;但選上後不久,就看到當時行政院長劉兆玄大篇幅專訪,在中時、聯合、工商、經濟等報紙,以新聞版面「專輯」包裝刊出。

不只政府 ,商業力量也是一樣,例如電視台很多美食節目。但我完全不能同意新聞被置入行銷,因為民眾普遍相信新聞是事實的報導,政府卻利用這種信任,來行有目的的宣傳之實。
更大疑問是, 置入性行銷效果到底是什麼?例如農委會常花大錢做政策行銷,農委會主委天天專訪推銷政策,還是有這麼多農民上街頭反對大埔事件。又例如政府花大錢推銷ECFA, 民眾真的就能接受?

政策應是被辯論說明的,越來越多民眾對置入性報導已有警覺,一旦被發現有問題 ,民眾對媒體信任度會減少,不只政府公信力垮、媒體也垮。

代議民主應要資訊透明


問:對於新聞自由度下降,有什麼改善的建議?

答:過去談民主制度,大概都是監督、制衡的觀念,例如NCC或公廣集團董事提名,常會想行政部門提名、立法機構同意,加上社會賢達參與,就可達到某種程度的獨立性。但其實是有侷限、有盲點的,尤其一黨獨大下,可看到所謂立法院同意或推舉,只是一種代議背書過程,不然就是兩黨利益交換或對抗。現在民主政治變成只是兩黨政治或代議制度,有很大問題,民眾應有更多參與空間。

另一是資訊須更透明,例如環評會議,內規保護委員發言不讓外界知道、可不記名決定,很可笑。又如,NCC或公視董事會等所謂獨立機關,行政院提名的口袋名單根本是不公開的,審薦委員通過不通過理由也不清楚公布,很難維護媒體的獨立性;既是代議,代替民眾行使權利的人就要負責,「透明政治」也是一種責任政治。

又如置入性行銷,不是不能做,但要讓民眾可看清楚哪些是政府宣導報導,應規範預算或採購法規,清楚列出政府採購媒體報導或政令宣導的經費,約束公務員可以買廣告,但不應買新聞。

政府欠缺媒體傳播政策


問:最近NCC修法要讓黨政軍持有媒體股份,有何影響?政府應該怎麼協助媒體良性發展?

答:解嚴二十多年了,還要呼籲政府不要干預媒體內容,這是很悲哀的事,這應是基本常識。

應該要問政府,到底有沒有傳播政策?報禁開放後,走了二十多年的開放路子,但市場小、媒體多,勢必出現弱肉強食及惡性競爭,有線電視最明顯,台灣一直缺乏引導優質、獨立性、多元性媒體環境的養成,媒體記者也欠缺組織性力量可抗衡外界或高層的壓力。

例如公廣集團,如果好好經營,可超越藍綠光譜,辦選舉辯論,大家會較相信,又如一些小眾另類媒體、社區經營網,有越來越大影響力,台灣還是存在這些空間與土壤。

公共基金發展良性媒體

NCC對電視市場被壟斷、消費者被系統商控制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更遑論建立完善的媒體環境。近期NCC修廣電法,還要開放黨政軍可持有媒體股份十%,黨政軍不是不能有媒體,但政府媒體應以公共服務為主。

媒體良性環境的建立需要政府協助,不是給錢干預介入,而是要有「公共基金」概念,讓多元媒體有存在可能性,才能帶動媒體良性發展,不能只交給市場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