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新聞轉貼】1946年8月13日 台大校長的滄桑史

本文來源自:http://pnn.pts.org.tw/main/?p=6760

本文作者:

蔡漢勳,新聞工作者,曾任職於:日本 NIKKEI、PANA、台灣日報特派員、中國時報主筆、亞洲週刊特派員、NEWS 98「呷茶看報紙」新聞節目;攝影散見於AP、TIME。現主持 FM 97.3 綠色和平台灣文化電台「看破新聞」節目、兼任香港信報評論員。著有:《文化頑童‧李敖》、《保釣風雲實錄》、《今天的名人》、《尹案備忘錄》、《誰背叛了國家?》、《誰出賣了台灣?》、《誰動搖了國本?》、《誰破得了尹案?》、《誰遮掩了真相?》… 等書。

本文相關連結: http://case.ntu.edu.tw/blog/?p=3646 (台大志鴻館的誕生)

---
台灣大學的物理系,在最近的聯考榜單上又躋列為第一志願,顯示這所台灣最高學府之「校風」彷彿復古回六零年代。當時由於諾貝爾物理獎是首次被楊振寧、李政道拔得頭籌之故,引發那時侯的聯考甲組狀元都是填寫理工科各學系之物理系,也間接造就了台灣資訊產業紮實的基礎!所以,台大物理系又成為莘莘學子的首選,似也意味著「風水輪流轉」,理工科又回復到過去之務實路線,如同李遠哲考入台大化工系後,決定改走研究的學術路線而轉到化學系,卒使其也拿下諾貝爾化學獎。

何以台大理工科會有今日登峰造極之境?這不得不歸功於第二任校長陸志鴻的「耕耘」。他在終戰時便奉命隨同留日的植物生理學教授羅宗洛來台接收台北帝國大學。結果,羅宗洛校長幹不到一年便返回中國,最後還投共出任政協委員;反而是中央大學土木系的陸志鴻決定留下來「重建」台大,經過行政院核定,遂於1946年8月13日通過校長任命。儘管終戰後的台大校園是百廢待舉,在1945年11月15日完成接收時,只剩5個學部的382名學生,隔年「成長」至585名學生,也是微幅成長而已。殊不料時至今日會躍增到三萬三千個學生,而且系所總計涵括11個學院、54學系,再加上101個研究所,其中有89所博士班。


陸志鴻出掌台大後,戮力於戰後建設與培植新秀。後人為感念這位校長還在校內建有「志鴻館」以資紀念。而他所栽培的後起之秀虞兆中,也在1981年出任台大校長,成為當時杏壇佳話。除了上述三位台大校長外,奉命出掌者還有莊長恭、傅斯年、錢思亮、閻振興、孫震,以及「投票」產生之陳維昭、李嗣涔。另有1950年及1993年代理校長3個月之沈剛伯與郭光雄兩人,他們係因傅斯年猝逝以及孫震被調任國防部長時,臨時代理台大校長。

而在終戰之後的十位台大校長之前,原名為台北帝國大學的「總長」、也就是日本人校長者,計有四位:幣原坦、三田定則、安藤正次與安藤一雄。其中首任之任期長達11年餘,而末任僅有終戰前夕之1945年3月迄8月的5個月而已!回顧日本殖民政府之所以創設大學,緣自於1919年之田健治郎出任總督後,為推動同化政策,開始頒布「新台灣教育令」,著手設置三年制高校,以及銜接畢業生的大學。日本政府在1925年開始編列預算,到了1928年3月17日才由當時之總督上山滿之進公告「台北帝國大學官制」,並於同年4月30日舉行開校儀式,成為日本第七所帝國大學。台北帝大改名為台大後,為台灣培植出首位台灣人總統李登輝;其後,台大法律系也出了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位總統,影響台灣甚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