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熱門話題】媒體民調立法? 要先想清楚!

ECFA辯論落幕,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卻引發「民調之爭」,分別在社論或報紙版面攻擊對方民調不實,媒體民調可信度的老問題,又再度浮上檯面。甚至,有媒體學者認為,不如立法規範媒體民調。



 



台大新聞所教授谷玲玲指出,媒體民調立法只能規範「乖寶寶」,媒體有太多方式可以迴避,比如媒體舉辦一場座談會,與談者公布民調數字,媒體只要報導會議內容,就可以達到公布民調數字,又不會觸犯法律的問題。而且,立法的目的還有罰則,種種細節都必須想清楚,立法規範媒體民調才有可行性。



 



台大新聞所教授彭文正認為,建議立法者可能是「第三人效果」,即認為民調結果對自己不會產生影響,但有可能對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會有作用,所以應該要立法加以規範,但事實上並不見得民調數據對其他人一定具有影響力。



 



其次,彭文正指出,若規範媒體民調,那其他網路民調,或公司所做的民調該怎麼規範,也是問題,而且如果每件事發生問題就用立法規範,台灣法律可能多如牛毛,變得沒有效率。



 



針對此次民調之爭,彭文正表示雙方各執一詞,儼然成為一場「羅生門」,但無論如何,假造新聞的話就「太誇張了」。不過,彭文正指出,因為「機構效應」,願意接受中時或自由民調調查的民眾,有可能對中時或自由的立場偏向有所認同,所以中時或自由時報民調結果不相同,的確可以理解。



 



谷玲玲認為,假民調當然不可取,更嚴重的是操作民調結果,以便為特定意識型態服務,導致新聞報導系統性的偏差,長期而言,將使閱聽人失去區辨新聞真假的能力。谷玲玲強調,其實媒體服務意識形態,不僅僅是表現在民調上,採訪對象取捨、版面表現都有這種系統性的偏誤的痕跡,更嚴重甚者則造假新聞。



 



想要端正媒體歪風,實屬不易,谷玲玲認為,不想為媒體左右的閱聽人,可以從自己開始做起,比如比較資訊,不要讓自己的資訊來源單一化,應多元化去吸收,這樣或許有機會可以從各媒體中,找出真實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