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張錦華教授時事評論】從陳幸妤怒責媒體報導談起



前幾天,中央廣播電台訪問我談到陸客來台希望看到什麼?台灣的自由民主是否是我們的主要賣點?結果一位大陸的聽友寫信質疑:台灣的自由民主真的好嗎?為什麼國際新聞那麼少?為什麼犯罪八卦新聞那麼多?



 



其實,民主社會就是多元社會,沒有單一的標準,媒體不是政黨喉舌,播什麼不是由國家機器決定,而是由民眾的喜好決定雖然會因此顯得“混亂”,但卻正是“自由”的表現;不過;我們一方面自豪已列名亞洲最高的政治及言論自由評比;但也很羞愧,因為台灣媒體所顯現的“自由”品質,卻經常受到質疑。當然,一個自由社會的可貴之處,不在於它是百分百的完美,而是它的公民可以自主而負責的深入檢討,因此,我們也藉這個機會再度深究:媒體“自由”品質不佳的元凶到底為何?在免於國家機器干預之後,媒體是否已屈就於“市場”及“收視率”的惡性競爭?它會如何影響媒體的表現?有什麼改善的做法呢?



 



最近的陳幸妤怒責狗仔媒體的新聞炒作,正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案例



 



這個新聞原來是蘋果日報五月二十八日偷拍陳幸妤上班,照到她闖紅燈當天新聞頭版見報後,各家電視新聞就大舉跟進採訪,結果陳幾近崩潰的怒責:"你們有必要在520以後,每天跟著我嗎?每天跟著我上下班嗎?我跟你講如果我闖紅燈,我閃開記者,如果我有錯,你開罰單給我,但是沒必要每天跟著我。我去買麵包也跟著我。我昨天一闖紅燈,我就知道我上當了....(哽咽)...我做錯了什麼?我爸已不當總統了,我是做錯什麼?...為什麼整天都跟著我?要我死了,你們才會放過我是不是?"



 



這段悲憤指控卻不幸再度淪為電視攝影機下的獵物,各新聞台再度見獵心喜的不斷播出獵物受傷後的掙扎,以及對獵人本身的咆哮!許多政治人物出來呼籲,請放過陳幸妤吧!但電視台沒有回應的是,為什麼要不斷追逐她?闖紅燈其實不是新聞,已非第一家庭的成員闖紅燈也不應該是什麼重要新聞,但是所有新聞電視台卻提供大量寶貴的採訪資源,派出多台千萬身價的SNG車追踪採訪?為什麼她的憤怒比當天的汽油、柴油漲價;肥料囤積、民怨四起;監督新上任的政府政策失當等等更重要?



 



這真的是媒體"弱智"的表現嗎?因為不再判斷價值不再面對議題,畫面上只有扭曲的表情和憤怒的聲音不斷回響。這恐怕已不僅是陳幸妤的悲哀,而是讓這種悲哀發生的集體失智,才令人心慌。不過,我們正在此時看到了一個轉機。



 



很多人不知道飽受詬病的台灣有線電視新聞台已在2年前成立了一個"自律委員會",並通過了台灣商業電視台第一份自律綱要;在陳幸妤被跟拍怒責媒體的新聞大肆炒作一天之後,這個自律委員在第二天上午努力協調八家新聞台"自律"後,陳幸妤的新聞終於立刻不再播出了。這是否表示,觀眾是否可以樂觀的期待台灣的電視明天會更好呢?這種“蘋果”式的弱智現像是否可以改變呢?



 



這次各新聞台已能夠即時發揮有效的自律功能,似乎顯示電視媒體也認同了某些新聞報導的專業倫理,象徵今後的媒體可能減少過度炒作式的報導。事實上,在此之前,各電視台也曾經數次協調,防止包括自殺犯罪大哥出殯開票報導等的過度炒作,也確實有了一定的成效,值得肯定!



 



不過,我們仍必需更進一步探討這個事件背後的媒體生態,因為這其實又是一則典型的抄襲“蘋果”的現象,這種慣性出現的拙劣擬仿已有相當一段時間,當然,這並不是說,享有零售率最高的蘋果日報沒有優點,但它跟拍偷窺炒作八卦及犯罪的市場賣點,確實早已逾越新聞倫理,但卻不幸成為其他媒體追逐收視率的“榜樣”!



 



之所以如此,則是擬仿蘋果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商業媒體追求最大利潤的邏輯!即使沒有抄襲蘋果,也還是可能炒作血腥、情色、犯罪等畫面世界各國的商業媒體都有類似的趨勢,例如英國長期以來的小報化,美國近年來也FOX 法國知名的文化社會學者布爾迪就語重心長的批判:新聞場域充滿競爭、衝突..場域中有集體壓力、要比報,...於是同質性增加、互相抄襲、心靈封閉;結果,小報風格盛行、人情趣味取勝、新聞業者不再關注分析,僅追逐新奇。流弊所及,人情新聞戲劇化、政治新聞空洞化...



 



這段法國學者的批評,在台灣看來,竟同樣貼切!那麼,這個商業媒體的基本邏輯有可能逆轉嗎?這裡包括兩種層次的作法需同時並進:一是體制內的,就是由消費者本身的選擇來監督和改變,這也包括升高對媒體自律的要求,和法律對“自律”程序的規範;先進國家的“消費者運動”相當程度的成功,或許讓我們可以對“媒體消費者”運動,可以有所期待;陳幸妤事件後的“媒體自律”正是一種回應媒體消費者的作為;二是超越商業體制的,也就是對發展“公共媒體”投以更多的關注和資源,提供優質的節目選擇,讓更多的選擇自由來制衡商業媒體的弊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