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從鋼筆到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








論文名稱(中文)
從鋼筆到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

















研究生(中文)
林怡君










研究生(英文)
I-Chun Lin







指導教授
張錦華 ; 卓亞雄 ;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字
新傳播科技 ; 報社記者 ; 工作文化 ; 










英文關鍵字
work culture ;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journalist ; 
中文摘要



從新傳播科技的面向切入,探討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訪談聯合報系與中時報系的資深記者、中生代記者及新進記者,共二十八人,將訪談資料轉謄為逐字
稿,用紮根理論的研究原則,初步將台灣記者的工作文化分為四個面向來報導,包括技術面、人際面、知識面、價值面。研究結果發現:

(一) 技術面:

傳播科技帶來的好處包括1.隨時掌握新資訊;2.增加記者的機動性;3.後端工作的方便性;4.更有效的回報制度。而新科技帶來了缺點包括新的剪貼文化,
及錯字率提高。另一方面,新傳播科技帶來聯繫工具的改變,縱向溝通上,如聯合報的「聯8達」電子報告欄;橫向溝通上則是新興的MSN即時通訊軟體。

(二) 人際面:

傳播科技造成報社內的人際疏離,與過去緊密的關係大不相同。新傳播科技讓記者有了不用回報社的工作環境,利用網路在外面傳稿發稿,加上使用手機、MSN與
長官聯繫,記者幾乎可以不用回報社,但也因此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新聞工作經常需要面對面的溝通,除了達到有效的協調與調度之外,更能讓新人從做中學,另
一方面,新聞也強調團隊工作的精神,與過去不同的是,今日的團體戰是依附在層層行政體系下的各自「分工」,而非過去默契和價值觀緊密的工作團隊。

(三) 知識面:

於新聞工作具有情境導向、分散智能、默會知識等特性,每個記者各自儲存了一套經驗知識,而這些經驗知識卻無法透過授課或是書面文字的表達傳承下來,過去藉
由記者每天回報社工作的互動溝通,及下班後非正式場合的私下授受,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作經驗傳承,現在由於記者進報社的機會少了,自然的傳承管道被阻
斷,而電子資料庫卻又取代了部分的經驗知識,新科技帶來了危機,也帶來轉機,但是科技再怎麼進步,人才是報社中最重要的資產。

(四) 價值面:

時間的進程上,討論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無法避免的就是關注到整個報業市場的改變,以及世代文化的差異。主要是新聞價值的轉向,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上經
營者理念的改變,為了留住讀者,報社紛紛向市場取向的新聞價值靠攏,而世代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使得新聞志業的觀念也逐漸變得淡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