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大新聞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大新聞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太陽花後重訪鄭南榕精神

記者周佳勳/採訪報導
「我叫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成為鄭南榕的絕響名言,這位主張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領袖,於1989年4月7日自焚於報社編輯室。25年後,2014太陽花佔領立法院,反服貿活動遍地開花。學生領袖陳為廷在學運期間以「我叫陳為廷,我主張台灣獨立」的口號向鄭南榕致敬;另一位學生領袖林飛帆也同樣追掉鄭南榕,並表示:「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在太陽花學運中,鄭南榕儼然成為精神領袖,因為他為了台灣爭取到百分百言論自由。
鄭南榕出生於一九四七年,同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此後深深影響著鄭南榕的一生。在他求學的過程中,曾從成功大學工學院跳到輔仁大學哲學系,隨後則轉到台灣大學哲學系就讀,但因為拒絕修習「國父思想」課程,放棄了畢業證書。鄭南榕信仰著古典自由主義,也堅持個人價值的追求,他說,他是一個行動思想家。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羅毓嘉:為「愛」書寫 記錄現實

記者沈芯菱/採訪報導 攝影/劉家熙、張瑜芳
羅毓嘉談到,書寫的原點是「戀愛」,他分享:「高一時,我喜歡的男生坐在前面,體育課結束後看著他穿大挖背背心,汗水淋漓,肩上的汗珠彷彿以slow motion滴下。」他內心的少女情懷萌發,迫不及待以文字記錄當下心中的震撼。(圖文/劉家熙、張瑜芳)
「如果財經新聞是為了提升產能、獲利空間,那麼文學的工作,是否就是把那些被數字概括化、抹消忽略的人,還原回來?」身兼詩人、評論家以及財經記者的羅毓嘉今(22)日受邀回母校台大新聞所演講〈以詩歌與春光找碴〉,暢談他在文學、新聞與社會實踐中的歷程。
從記錄「戀愛」到提供新視角
未滿三十歲的羅毓嘉,自2004年起已出版六本詩集、散文與專書,獲台大文學獎、政大道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和中國時報新人獎等肯定,更被譽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對於寫作的興趣,最早緣自國小六年級的家庭作業,因為老師對他短詩的讚美讓他走上文學之路,國中即嶄露頭角、靈感源源不絕。他表示一切的書寫,是因「戀愛」而起:「多數時候是在記錄驚嚇、曖昧、失敗,種種關於戀愛的細節。」

白天跑財經新聞 晚上吟詩詞:書寫化解矛盾

記者沈芯菱、張瑜芳/採訪報導 攝影/劉家熙、張瑜芳
羅毓嘉表示:「隨著成長,內心世界的某部分會崩壞;文學可以修復心靈,讓失去的傷痛得以被撫平。」文學對他來說,一方面是超然於世界的,但一方面也將高於世界的理想帶回社會,提醒我們莫忘追逐理想的初衷。(圖文/劉家熙、張瑜芳)
對任職財經記者四年多,羅毓嘉坦言,寫財經新聞的目的只有一個:「幫人賺錢」,「工作了才發現,原來世界上真的有人一切往錢看」,他表示自己無法接受「天災概念股」、「戰爭概念股」等…將萬物都「概化」、「量化」的想法。
他曾遇過一位同業在訪談大老闆時得到「天災越多,所以訂單越多」興災樂禍的結論。當下羅毓嘉感到相當難過,至今始終耿耿於懷。在那之後,他時時提醒自己:儘管身在被財報環繞、將一切概化為數字的世界中,仍不能忘記身為「人」的人性與價值。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以詩文找碴:台大新聞所所友羅毓嘉專題演講

文/劉家熙
除了詩文創作與新聞工作,羅毓嘉也是街頭運動的熟面孔。
「我一直想要跟我在一起五年的男朋友求婚,」新生代詩文創作者羅毓嘉拿著麥克風,以一個男同志的觀點在太陽花學運現場發表短講,「國家說同志結婚需要社會共識,但是他媽的服貿這件事影響多少人都不需要社會共識!」
太陽花學運期間,台大新聞所畢業的羅毓嘉,放下平日財經記者的工作,來到濟南路立法院外「上晚班」。過去一個月來連串的事件,羅毓嘉不忘以他擅長的筆,以詩歌與春光「找碴」。曾被評為「最被期待的年度新人」的他,除了備受肯定的詩文創作外,近年更積極在自己的臉書、部落格以及各大媒體平台發表對新聞時事的評論。從反核、同志平權到媒體壟斷、服貿議題,羅毓嘉總是用他多樣的筆觸寫下對社會議題的感受與看法。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汪文豪:不念經濟也懂貿易 農業記者看服貿衝擊

記者黃家緯/採訪報導
汪文豪的演講吸引經過的民眾一同關心農業議題,現場互動熱絡。(圖文/李竹君)
3月25號,汪文豪應邀向台大新聞研究所同學演講,時間點正逢「太陽花學運」,響應學運系列活動中民主講堂概念,演講地點特地選在立法院週邊濟南路上。原訂主題為獨立記者經驗分享,但演講中自由貿易對台灣農業的衝擊,也成為關注焦點。演講過程不時有關切服貿議題的學生、群眾,加入聆聽,整場活動吸引將近六十人,讓規模比過去幾場盛大。
冰山一角 服貿只是開場
汪文豪認為,服貿協議,政府越急,大家獲得資訊不夠,反彈聲浪就越大,媒體溝通管到充足,政府卻忽視審議式民主的過程。政府不了解產業的聲音、資訊不充足的情況急就章,就容易造成問題。除了服貿,ECFA晚收清單裡,後續的貨品貿易協議,以及自由經濟示範區對中國的開放,汪文豪警告,最有疑慮的是食品加工區,因為,雖然我們不開放中國花生進口,但可以開放加工品花生醬,這麼一來,只要中國花生醬進到臺灣,也就等於變相的取消對中國花生取消管制。表面上低價的中國花生醬,使得廠商和消費者受益,卻嚴重影響產業發展。這和目前台灣薪資偏低主因,「台灣接單、中國生產」都是類似情形。
新聞所首次以戶外民主講堂形式為同學上課,和講者零距離。(圖文/李竹君)
自由主義 VS. 保護主義 只能二選一?
他認為,服貿問題,也與新自由主義浪潮有關。從1970年代至今,每一波區域整合,總讓參與其中的國家歷經陣痛期,反對自由貿易聲浪不曾停過,汪文豪認為自由貿易好或不好,很難有定論,但對於台灣農業來說,如果是必要之惡的話,一定要有配套。他舉韓國為例,說明韓國和美國簽訂FTA,政府撥了幾千億台幣,輔導農業轉型、提升競爭力,或是讓已經不適生存的農業,直接轉業,讓當地農民可能受到的衝擊降到最低。
「如果資本主義是不公平的,會引發暴動;有了配套、福利制度,才會可長可久。」汪文豪不選邊站,強調自由貿易所帶來的經濟成長,勢必要有一個財富重新分配的制度。例如,應向貿易獲利的廠商課稅,來補貼因為國外商品關稅降低後受害的產業和勞工。這樣的遊戲規則,才符合公平正義。WTO開放稻米進口,不僅會使得一部分的農夫失業,整個水稻產業鏈中的農具、農藥、產銷等都會受到影響,那麼到底多少比例的農地應該休耕、多少農夫應該轉業、相關產業又該如何轉型,政府角色都必須積極介入。
逢中必反? 依賴單一市場肯定不好
汪文豪說,寫報導利用正反並陳,將判斷留給讀者。(圖文/李竹君)
反服貿運動學生團體佔領國會後,媒體最新調查顯示,有將近七成民眾,支持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必須重新逐條審查。這個結果,被執政黨解讀是被在野黨操縱,更批評是某些特定立場人士「逢中必反」。對此,汪文豪認為兩岸開放市場,不論是已經簽署的ECFA、或是其中晚收清單中的服貿協議,不管中國有沒有政治目的,台灣農業只要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都是不好的事。一個市場或是產業的經營,應該要有策略、多元的市場去分擔風險。跳脫服貿以及反中思維,汪文豪舉臺灣毛豆外銷市場為例:「毛豆四成出口都往日本,但最近日本消費力減弱,產業大受影響。」這樣就很容易被操縱,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是產業危機,應該從結構去改變。
配套做半套 產業受創更大
2012年美牛叩關臺灣,當時也是引發風暴。其實台灣豬肉市場大餅,美國更想搶。汪文豪警告:「開放美豬進口,政府的因應策略是什麼?我們現在看不到、也看不出來。」雖然馬政府持續高喊牛豬分離,絕不開放美豬進口,但汪文豪強調,他很有預感美豬將會是交易出去的工具。就算未來政府推出產銷履歷或是認證,讓台灣豬和美豬做出市場區隔,但就過去CAS、MIT標章制度來看,因為政府監督不利,制度失靈,假履歷、假標章,不僅配套沒發揮作用,反而產生反效果。
另類農業記者 路線越走越寬
無論跑任何路線,汪文豪認為都應思考擴大報導面向的可能。(圖文/李竹君)
汪文豪告訴同學,對採訪路線不要定型,不管心目中對特定路線的圖像為何,都應該將新聞的領域擴大,一般大家對農業新聞的想像,就是跑農委會的記者所生產的新聞。他鼓勵大家應該跳脫問題,從表面現象深入結構,找出制度缺失,才能夠發掘更多有影響力的報導。
他舉營養午餐新聞為例,當時採訪學童餐點驗出農業,主流媒體消費完恐慌、放煙火式報導就沒有後續。但他深入調查,找出學校和廠商的招標制度不合理,最低價標使得惡劣食材充斥校園營養午餐,甚至許多都是添加物;這麼一來,簡單的農藥殘留問題,就擴大到招標制度、校方圖利廠方,這屬於社會新聞;而惡劣食材、食品添加物問題,也就成為重要的民生、消費新聞。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馮光遠「諧諷」20年 笑看政壇荒誕

記者王彥喬/採訪報導 呂伊萱/攝影
馮光遠展示與吳育昇訴訟時所穿的諷刺衣物,辛辣本色毫不掩飾。
自稱「國寶級白目」的自由部落格作家馮光遠,5月8日在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演講,暢談其20餘年以「諧諷」(parody)文體針砭時事的心得。
馮光遠強調,諧諷是一種幽默的寫作形式,不同於一般的搞笑,在規則上更嚴格,且必須根據文本寫作。他說,在美國居住時受到《週六夜現場》美式喜劇的影響很大,自己也喜歡玩諷刺,更懂得如何玩文法。 1990年以來,他以搞笑方式評論無數政治家,近年來也因此遭來政治人物興訟,但從未敗訴。
馮光遠舉例,1993年國民黨宜蘭縣長候選人張軍堂偽報擁有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學歷,媒體卻集體失職,未善盡查證責任。馮光遠以諷刺的筆調,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創作題為《選舉乃你家之事》一文,以諷刺的筆調,虛構張軍堂的論文指導教授為威廉•霍華,且其論文名稱為《犀牛皮移植到我的臉上-其法律效力之探討與追究》,給張軍堂虛偽的學歷沉重一擊。
馮光遠進一步舉例,解釋諧諷文體有所本的寫法。立委李慶華曾怒罵同為立委的邱議瑩「沒家教」,馮光遠便在《壹週刊》414期以《前教育部長李煥的子女最有家教》為題,調侃李家倒很有家教。
馮光遠展示諧諷作品,並與臺大新聞所師生合影紀念。
馮光遠解釋,身為民意代表的李慶安擁有美國護照,卻沒有公開此事,謙虛而有家教;李慶安轟動一時的舔耳案,顯示她注重清潔而有家教;李慶珠抄襲部屬論文,用功而有家教;最後,提到李慶華逛街時還牽著女助理的手,相當有愛心,馮光遠還以兩人在象徵禁忌的伊甸園牽手散步為主題製作漫畫,嘲諷意味相當濃厚。
針對國民黨立委吳育昇被媒體拍到與婚外情對象上薇閣賓館,馮光遠也極盡諧諷之能事,更因此被告。他當場展示上法庭時製作的T恤,解釋說明文字「同音異義」之巧妙。「每逢慾昇 想起薇閣」、「想起薇閣 痛不欲生」,即是以吳育昇名字的同音異義字做文章。大膽嘲諷名人緋聞,馮光遠強調,這是他戳破政治人物虛偽的寫作策略。
馮光遠也運用網路,號召網友以嘲諷手法評論時政。林益世涉貪卻輕判事件,他在臉書上發起「台北地院,我呸」的活動,至今引起近八千位網友的響應。同時,他在部落格上也發表《黑白判,男生女生呸!》,諷刺司法淪為政治人物的工具,堅持維護台灣的司法尊嚴。
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一年級的莊季凡提問法院對於嘲諷言論的態度。
演講尾聲,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一年級的莊季凡問及台灣法院對於嘲諷言論的態度為何?馮光遠以自身經歷表示,「出乎意料的寬鬆」,他說,法官也能理解諧諷體的文化底蘊,也算是一種創作。最後他也提醒新聞所的同學,諷刺寫作要非常小心,對自己的檢視也必須更加嚴格才行。

馮光遠:我用搞笑的方式捍衛言論自由

記者林近/採訪報導 呂伊萱/攝影
作家馮光遠受邀至臺大新聞研究所分享訴訟經驗。
「台灣民主價值建立在言論自由,看似不重要,但對你我生活影響非常大,而我就是用搞笑的方式去捍衛。」作家馮光遠受邀到臺大新聞所演講,揭露其嘲諷筆法下的嚴肅初衷。近年屢因嘲諷時政而遭控告的馮光遠強調,自己完全不畏懼坐牢,倒是希望透過法院判決,界定台灣言論自由的尺度。
馮光遠回顧,在2008年以前,執政者對於言論自由都很容忍,他以搞笑方式評論無數政治家,未曾因為寫作而惹上官司。直到立委李慶華告他開始,到現在已經累積七個官司。馮光遠說,2009年李慶華因為一則諷刺漫畫,而告馮光遠妨礙名譽,開啟他的第一個官司。雖然訴訟最後不起訴,但「至少我人生也上過法院」,馮光遠自我解嘲,不改幽默本色。
馮光遠表示,台灣在民主抗爭最艱辛的那段時間,在美國生活悠哉,覺得自己對台灣民主沒什麼貢獻,除了寫作批評以外也沒做什麼,或許坐一次牢才會改觀。也因為這個觀念,馮光遠說「自己完全不畏懼坐牢」,他認為這樣的心理準備也是一種向民主前輩致意、捍衛台灣民主的方式。
因諷刺寫作或漫畫,馮光遠陸續被前新聞局公務員郭冠英和立委吳育昇告上法院,最後都是不起訴。馮光遠說,吳育昇撤告讓他很生氣,因為他想藉著訴訟,以界定台灣的言論自由的尺度,是否能夠接受嘲諷的寫作手法;如果最後自己敗訴,代表在台灣不能擁有這樣的說話方式。
馮光遠拿著被告的漫畫和同學說明夢想家案的訴訟經過。
馮光遠最近備受外界關注的涉訟案件,起因於「夢想家案」。針對建國百年國慶晚會《夢想家》音樂會龐大花費,馮光遠在《壹週刊》刊登「夢想性」漫畫,也在部落格為文評論,兩度遭盛治仁控告誹謗。
「夢想性」漫畫中接受性服務的「主委」角色以及馮光遠部落格提及「姓陳的小妹大」,遭盛治仁控告損害他及某知名陳姓媒體人的名譽。馮光遠強調,漫畫中沒有指名道姓,「是盛治仁自己對號入座,若漫畫中主委是他,試問對話的女子是誰?」以不指名道姓的手法嘲諷時政,到底能不能經過司法檢驗?馮光遠說,「希望這次盛治仁可以撐久一點」。
馮光遠和同學分享歷次訴訟經過,台下同學笑成一片。
馮光遠5月8日至臺大新聞所「新聞與法律」課程分享訴訟經驗,他詳細描述每起訴訟案的經過,還穿上因吳育昇案件出庭的衣服模擬當時情況,引發台下笑聲不斷。最後,馮光遠詼諧中不忘嚴肅,「我們今天做為一個文化人和知識份子,有太多事情需要堅持,如果不堅持,這個國家有所本的東西就會潰散」,他勉勵新聞所同學,「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就應該堅持做下去。」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校園辯論沙龍】 核四存廢誰來定? 公投or審議

記者邱偉淳/採訪報導 李映昕/攝影
東吳、成功大學針對「核四公投」正反辯論、交互質詢。
「核四公投」是否成案,朝野仍在協商;一旦交付公投,就是攸關全民參與公共決策的重大事務。有鑑於此,台大新聞所針對公投議題,舉辦辯論沙龍,上週五(12日)由東吳大學、成功大學交手,就「核四議題應交由公投解決」展開辯論。正方東吳大學認為,核四茲事體大,政府、專家無法代替全民決策,應由人民自主選擇;反方成功大學則認為,政府失信已久,公投無助取得共識,建議採行公民審議。
「政府提供選項,人民自己做選擇。」正方一辯東吳張哲耀申論時強調,核四投入經費加總約2000億,又牽涉民生用電,事關重大,政府應重視民意,不應交由少數人決策。他並引據憲法第7條、136條說明,法律保障人民有權參與決定重大政策。
正方一辯東吳張哲耀申論時強調:「政府提供選項,人民自己做選擇。」
反方一辯成大陳紹楊認為,現行公投法被批「鳥籠公投」,因為1/2門檻過高,操控題目就能操縱結果,公投恐淪為政黨惡鬥;且成案欠缺約束力。反方還主張,貿然公投會造成時間、空間的不平等:一人一票去投,結果究竟是要全民分擔電價上漲、還是要北北基獨自承受核災風險?另外,反方也認為,核四運轉、核廢處理會演變成世代問題。
正方二辯鍾岳表示,重大議題如核四、罷免總統都不應低門檻處理,而現行公投法在命題與約束力上,確實可以再加強。他認為可以透過地方性的加權解決;公投比專家獨斷更公平,「至少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對於世代不平等的疑慮,正方則認為政策決策都會影響深遠,不構成反對公投的理由。
反方陳紹楊主張,公投恐造成不平等。正方鍾岳回應,可透過地方加權解決。
反方二辯成大王德瀛就政治現實考量,認為核四廿年意見衝突,缺乏協商,政府、民眾互信薄弱「是過去民主的欠債」。結辯時,反方王德瀛表示,透過行政程序法的「公民參與」決策規定,邀請環團及公民討論,會比貿然公投有助理解核四存廢的利弊。
正方結辯時則說,政府應提供完整資訊,而人民也應該花心思去了解,透過公投,「讓人民用雙手決定自己的事務」。
相對於一般辯論賽,這場辯論無關勝負,比賽中論點交鋒較少,兩隊則採取截然不同的技巧。評審賈培德評述,正方東吳善於歸謬,針對對方論點逐一打擊,可惜結辯時沒有明確表態;反方成大較重視與現場互動,卻未凸顯立場。賈培德建議雙方,辯論應「化繁為簡」,清楚傳達給民眾己方的結論。
反方王德瀛建議,可邀請環團及公民討論核四存廢。
評審陳思淵評論,兩隊皆善用類比回應對方論點,但急於駁斥,反而忽略了論點前後的一致性。陳思淵進一步解釋,正方一辯曾主張「投票本來就是不公平」,但二辯又說地方性的加權可以解決不公平,前後立場矛盾。他建議辯士留意邏輯,「不要為反而反」。
校園辯論沙龍在台大新聞所舉辦,這場是系列辯論的第二場。下一場,將於本週五(19日)由清華、文化大學兩校出賽。四月的最後一場(26日)則開放公民組隊報名。四月辯題為「核四議題應交由公投解決」,五月也會持續舉辦,辯題則是「我國不應繼續興建核電廠」。

 

 

報名網址:【連結】 

延伸收看:

【校園辯論沙龍】 40公民冒雨參與 高中生關心政治

記者邱偉淳/採訪報導 李映昕/攝影
辯論現場,有許多高中生下課後直接前來聆聽。
「核四議題應交由公投解決」系列辯論第二場,於上週五(12日)在台大新聞所舉行。雖然外頭下著雨,仍有近40名關心核四議題的公民到場。除了研究生、大學生,現場還有許多高中生下課後,斜揹書包、穿著制服,直接前來聆聽辯論。
大同高中辯論社社員鍾璨鴻詢問辯士,若核四不交付公投,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反方辯士王德瀛回應,可以透過行政程序法,廣邀環團與公民組成審議小組參與決策。正方辯士鍾岳則認為,留待資訊更透明,公投或是審議民主都是可行的方式。
辯論現場,有許多高中生下課後直接前來聆聽。
大同高中辯論社社員武安娣說:「大家不是對公投沒信心,是對政治沒信心。」
正反辯士都強調讓人民更了解再來討論公投。評審賈培德則反向思考,他認為:「就是因為大家都不了解才需要公投,都了解,代議就好啦!」他舉魁北克獨立公投為例,認為國家認同的價值選擇,正是因為利益無法常理分析才會交付公投。賈培德也不認同透過公投探尋民意,他認為那是民意機構的職責;不過他也肯定,公投前置程序的公聽會、公開辯論,有助民眾更了解議題。
議論「公投」的聲音方歇,大同高中辯論社社員武安娣卻對現實表示無奈,她說:「大家不是對公投沒信心,是對政治沒信心。」武安娣雖是高中生,但對台灣政治頗有見地,她覺得電視中的立院質詢不知所云、政府行政也常讓民眾一頭霧水。所以,她想要知道,要怎麼重建人民對政府的信心?
評審賈培德認為,政治悲觀,政客固然有責,但民眾也須再教育。
對此,反方辯士王德瀛表示,重拾信心需要時間,現狀民眾如果對政府行政不滿意,只能透過選舉方式輪替。正方辯士張哲耀則較樂觀,他肯定台灣的民主「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至少政治貪腐問題不及國外嚴重。
評審賈培德回應,政治悲觀,政客固然有責,但民眾也須再教育。另一評審陳思淵則說:「很多人覺得現在的政治是有缺陷的,也只有這樣,才會試圖改變。」他覺得民眾若對現況不滿,就是改善的可能;並藉此勉勵大家多關心政治,不要因而冷感,忽略己身的影響力。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校園辯論沙龍】核四公投 反映民意or民粹?

記者邱偉淳/採訪報導 李映昕/攝影
雙方以「核四問題應交由公投解決」為題,展開辯論。
核四議題持續延燒,台大新聞所上週五(5日)針對公投舉辦公開辯論。第一場由台大、政大就「核四議題應交由公投解決」正反交鋒。正方台大主張核四公投可以探尋民意,讓民眾直接參與公共決策;反方政大則認為核四應交付專業決策,交由公投將流於民粹。
由台大新聞所主辦的「校園辯論沙龍」,昨日展開第一場公共政策辯論活動。台大新聞所表示,在政黨惡鬥、媒體不公時代,大學實有責任提供公開透明的公共討論空間。
逾80名關心核四議題的民眾,到場聆聽辯論。
這場辯論活動在台大新聞所舉行。台大新聞所指出,為使台灣社會更加認識核四與公投議題,「校園辯論沙龍」將透過辯論中陳述與交互質詢的方式,讓正反立場有理性對話的機會。而辯論後除了安排兩名評審講評外,還會提供在場聽眾提問與發抒意見的時間,以真正擴大公共討論的空間。
正方一辯台大郭復齊強調主權在民;反方一辯政大趙翊夫則認為貿然公投將流於民粹。
由於這場辯論無關勝負,因而比賽中更多是論點交鋒,辯論技巧的成分則較少。正方一辯台大郭復齊在申論時首先強調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因而重大公共政策應交由公民協商。反方一辯政大趙翊夫則根據政治現實考量,認為貿然公投只是反映民粹,恐讓政府卸責。趙翊夫並說,代議政治就是考量民眾心力有限,立法院就是民意機關,倘資訊透明,未必需要公投。
正方二辯台大郭治安回應此:「平時省下的心力就要用在這一刻,」他認為,重大議題不容政府追求效率,核四應交付公投,由人民選擇出路、自行負責。
反方辯士政大劉彥澧結辯時疑問:「自作自受的民主有比較負責嗎?」
「自作自受的民主有比較負責嗎?」反方二辯暨結辯劉彥澧提出疑問。他認為,政府應公開透明運轉與否對經濟、能源的利弊得失,再由立法院為人民決策。正方郭復齊結辯時則批評,菁英治國低估了人民智慧,政府應懂得傾聽。
賽後,評審黃執中評述,正方觀點較易於獲得民眾支持,是從政治層面來討論,缺點則是可能流於浪漫,反方則是從決策立論,他建議可從who、when、where三點著手,進一步整理公投利弊。
由台大新聞所以舉辦的「校園辯論沙龍」,將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共政策辯論,在四、五月間,辯論活動將於每週五晚上六點半開始。下一場辯論活動將由成大與東吳兩校的隊伍參加。四月辯題為「核四議題應交由公投解決」、五月則是「我國不應繼續興建核電廠」。

延伸收看:

【校園辯論沙龍】核四校園辯論首場 逾80人參與

記者邱偉淳/採訪報導 李映昕/攝影
永平高中辯論社社員蘇志承認為,現在政府資訊仍不透明。
國內首場針對核四公投議題的校園辯論,上週五(5日)於台大新聞研究所舉行。由台大、政大正反交鋒,吸引逾80名公民到場,會後,高中辯論社學生、研究生、教授皆參與提問,資訊透明、傳媒角色及現行公投法都受到關切。
由台大新聞所舉辦的「核四公投辯論」,第一場就有近百名聽眾參與。其中多數是大學生,也有一些是對辯論有興趣的高中生。台大新聞所表示,為鼓勵民眾參與,辯論會後都會提供現場聽眾參與討論,以真正達到公共論壇的目的。
永平高中辯論社社員蘇志承認為,現在政府資訊不透明,無法讓民眾於公投時全面了解核四議題。對此,正反雙方皆同意現在確有困難;不過,正方辯士郭復齊回應時認為,網路有助資訊流通及公共討論。
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好奇,核能到底是不是專業議題?
大同高中辯論社武安娣詢問,媒體傳達核四議題是否應表達立場?
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接著表示,記者非核能專家,卻必須負責傳達資訊給民眾知道;她很好奇,從辯論觀點來看,核能到底是不是專業議題?反方辯士政大趙翊夫回應,民眾花十年去理解也能是核能專家,只是考量現實,多數人沒有時間。評審黃執中則認為,自從福島核災發生後,核能已從風險的「安全」問題,變成民眾「安全感」的討論;他舉例說:「專家講那個我聽不懂,我只知道我兒子不安全!」
「人就是有感情的」,大同高中辯論社社員武安娣說。她想詢問,媒體會影響民眾情緒,在傳達核四議題是否應表達立場?反方辯士趙翊夫認為媒體可以有立場,另一辯士劉彥澧表示,媒體不可能沒有立場,但媒體仍是討論問題的平台。正方辯士郭復齊認為,媒體應該客觀提供資訊,但因現在媒體總是在報導中帶進立場,對於重大訊息,他自己會多看幾份報紙,以便多方比較。正方辯士郭智安則指出,媒體還是應該儘可能提供各方訊息,不該把立場帶進資訊中。
政大社會所李紹良擔心現行公投法門檻過高。
政大社會所李紹良則擔心,現行公投法門檻過高,公投決策會不能反映民意。郭復齊也同意現行公投法不合理,但仍是可考慮的程序辦法,細則可以再議。趙翊夫則提醒,若依現行法,核四續建交付公投並取得否決,對政府下一步作為並無約束。
現行公投法規定,投票人數須達全國投票權人總數50%以上,且同意票數須超過有效票50%以上,才能通過,若以上條件任一項不符合,即為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