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淳/採訪報導、攝影
柯金源要求同學在校內拍攝短片,宛如業界正要招考攝影記者。
「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台大新聞所的教學理念。為讓同學更熟悉影像敘事,講堂上柯金源不僅傳道解惑,更結合實務,設計了戶外實作。他用「業界招考攝影記者」的方式,要求四組同學20分鐘內須於校園內拍攝2分鐘題材不限的影像,再從中檢討學習。
在柯金源下達指令後,因為只有二十分鐘的拍攝時間,只見四組同學著急地背著攝影機、腳架立即四散,開始四處尋找拍攝題材,整間教室從喧鬧中立即歸於平靜。眼看時間很快過去,時間截止時竟然沒有任何一組回來。幸好在又過了十分鐘以後,各組陸續回來,柯金源要求同學立即投影放映,以供所有人欣賞與提供建議。
拍攝的四組同學作品主題包括:校園農場、U-bike、社科院綠建築等,但第四件作品〈關於跑步這件事〉在拍攝過程中,因為還發生未查記憶卡上鎖的小插曲,以致台大新聞所程晏鈴、林近及交大傳播所彭婉馨三人,誤以為是攝影機故障,於是改以手機拍攝。
各組實作各具特色:跑步女孩、社科院綠建築、農場一隅及紅冠水雞皆入題。
她們是以校園內的趕課女孩發想。片中跑步女孩由林近演出,從正面、側面、過肩視野及仰角鏡頭去述說「跑步」這件事。美中不足的是,畫面較晃;柯金源建議,運動物體可由旁人協助拍攝,譬如用腳踏車載人側拍,更能穩定呈現。
對於用手機拍片,柯金源表示樂觀:「器材的重點在於控制,控制到極致就能表現」。他舉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尋找甜蜜客》為例,該片拍到後來預算不足,改以手機完成拍攝,仍獲獎肯定;藉此勉勵同學勤加練習、熟悉器材,切忌臨時磨槍上陣。
柯金源現場評述實作作品。螢幕上為U-bike。
新聞所梁德珊、邱偉淳拍攝U-bike的使用情形,並訪談兩名學生。對此母片,柯金源認為,影片雖逾時,但訪問、鏡頭及資訊皆能掌握,素材完整堪製作一條每日新聞;可惜的是訪談過長。柯金源藉此提醒,「訪問宜精簡,不要拖拉」。他解釋在一般電視新聞中,訪問露出15秒後就應換畫面。不過,紀錄片的時間可以更寬裕些。
柯金源評述林玲瑩、邱彥瑜的作品時說道:一個畫面動作如果沒有很精采,7秒已是極限。介紹性的畫面約3到4秒;每日新聞又更短。他進一步說明,拍攝要懂分配,用2分鐘講故事須有更明確的主題。
柯金源與林照真共同給予拍攝建議。
林玲瑩、邱彥瑜的短片紀錄校園農場生態,有紅冠水雞、肉鴨弄水波,並意外拍到巡田水的工友。課程教師林照真表示,工友現身引人好奇,捕捉眼睛特寫可更添懸疑;這與柯金源的建議類似:適度轉換視角、承先啟後,才能帶出亮點。
李映昕、翁嬿婷則以校總區新建的社科院為題,攝影機從新聞所頂樓俯瞰社科院屋頂雲朵狀的人工草皮。李映昕解釋,選擇此題材是為練習拍攝大景;但水平移動的角度過大,無法凸顯主角,柯金源建議,拍攝的焦點應回歸主角,才能吸引觀眾,「多餘的影像反而扣分」。
修課同學與柯金源透過實作、互動學習。
柯金源對整體表現表示滿意。課後,他緊張地問:這樣有學習到東西嗎?梁德珊答道,出去拍攝實作再拿回來檢討,從錯誤中學習,收穫良多。
柯金源總結指出,攝影是一學期的課,今天一小時就教完了;這堂課等於是濃縮、入門,幫你開了一扇窗,再讓你自己決定要什麼。他也勉勵同學,技巧可以磨練,但重點是挖掘興趣,並培養熱情,未來才能夠在攝影路上持續前行、撞見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