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剛/採訪報導 邱偉淳/攝影
資深媒體人柯金源投入新聞工作超過卅年,走遍大江南北,手持照相機、肩扛攝影機,舉目所見,盡化為精彩流暢的影像作品。他用溫柔的眼光與批判的思維,為台灣寫下歷史。他認為,「視覺敘事的關鍵,是影像與核心價值的緊密扣合。」
柯金源認為,影像敘事的關鍵,是畫面與核心概念的緊密結合。
進入數位匯流的年代,多媒體敘事成為趨勢。過去新聞教育多強調文字訓練,近年逐漸重視學生的影像敘事能力。台大新聞所到「調查報導專題」課程,於25日邀請公視新聞部紀錄觀點製作人柯金源,以「攝影:其實沒那麼難!」為題,帶領學生初探攝影的藝術。
對柯金源來說,影像敘事最重要的,是核心價值的傳遞。身為說故事的人,要心存觀者,避免影像與想傳達的觀念之間的落差。因此,拍攝時要注意主體(被拍者)、議題與環境的互動;透過拍攝技巧,並運用構圖策略,反映故事內容,鋪陳敘事脈絡,才能讓影像與故事緊緊相扣。
柯金源認為〈關於跑步這件事〉的短片具實驗性,他還稱讚很有想像力。程晏鈴解釋,柯金源強調,構圖攸關影像敘事的力量,必須謹守「對比」與「平衡」兩大基本原則。前者是震撼的來源,愈明顯,給觀眾的衝擊愈大;後者則攸關畫面焦點,失衡的畫面不僅失焦,更會帶給觀眾緊張感,削弱敘事張力。
柯金源藉自己的作品向學生說明如何構圖。
不過,由於攝影敘事不若一般的文字或口語敘事,柯金源提醒在場同學務必培養「攝影眼」,且要內化到日常生活。第一步是大量閱讀影像文本,如攝影集、照片、圖片、電影等,也可以多參加攝影展、藝術展等,接受影像刺激。再來就是養成視覺思考的習慣,眼睛是最好也最快速的鏡頭,平時就可以邊觀看邊練習分鏡與剪輯。培養攝影眼的重要,柯金源比喻就像「學英文用英文思考」,所以拍攝當然也要運用攝影的思維。
培養基本攝影概念外,柯金源強調多練習與實際應用的重要,可以先從模仿開始,但要勇於創新,每次嘗試不同的拍攝方式,盡量挑戰自己,跳開習慣的模式 才能有不一樣的成果。
柯金源並介紹不同表現形式間的差異。新聞影片是客觀紀錄真實的紀實文本,深度報導是客觀詮釋真實的詮釋文本,紀錄片則是主觀重構真實的批判文本。不同表現形式各有目的,例如新聞是注重「正確、客觀、快速的資訊提供」,紀錄片則強調主題要單一,製作得謹守主軸,但面向要多元。
柯金源親自示範器材使用方式。
至於在影片中時常運用的音樂元素,柯金源也提醒,音樂與剪接點間需吻合,尤其一般歌曲有節奏點,音節轉折要跟畫面呼應,才能帶動觀眾情緒。這是視覺心理學與聲音的關係,這是平時的閱讀的視覺理論給他的啟發。
回到新聞所學生最關心的新聞影片,柯金源認為,新聞影片最重要的還是採訪,事前要作好功課,掌握採訪對象的「人事時空」等外在環境條件,並確認器材穩定。同時,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間的分工要清楚,前者負責採訪協調,後者則要謹記「攝影也是採訪」,不只畫面收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