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中/採訪報導
資深新聞人王健壯受邀到台大新聞所演講,分享他三十多年來從事新聞媒體業的心得。台下除了有台大新聞所研究生以外,還有來自對岸的交換生。台下學生王健壯演講後踴躍發問,積極把握和王健壯交流的機會。
新聞所碩二王慶剛,提問年輕學子如何與傳統新聞價值接軌。攝影/陳冠中
政大新聞系畢業、現正就讀台大新聞所的王慶剛問到,演講過程中,王健壯提到的一些知名新聞從業人員、或新聞事件,雖被認為是新聞研究生早應知道的''common sense'',但台下同學卻常是沒聽過,「該如何準備?」才能像王健壯博學多聞,成了新聞所學生的問題。
「記者不用像林書豪會打籃球,但要看得懂籃球。」王健壯以NBA為例,說明新聞人的基本知識來源,應是多元而廣泛的,記者的功課在於報導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最新情況,或許不一定是最頂尖的專家,卻必須是個懂得行規的行家。除了同學之間可以互相磨練砥礪外,老師更是值得挖寶、學習的好對象,平時多多向身邊的人「取經」學習,是記者入門的必要手段。
此外,台大歷史系畢業的王健壯也呼籲,新聞人尤其不能沒有歷史感,「沒有歷史感就好像沒有座標一樣可怕」,會在茫茫的資訊海中令人失去定位,在寫新聞時,就更因為無法了解新聞的重要性而難以「下錨」。過去的歷史那麼龐大,來不及參與重要歷史事件而無法感受當時氛圍的新生代,該如何彌補這個不足?王健壯強調,「歷史不是死背,而是要去感覺。」從資料和人物中重新體會歷史人物的風格和精神,有了歷史感,才能夠在選擇新聞的時候分辨輕重、在寫新聞的時候凸顯重要性。
來自對岸的交換生也把握機會發問。攝影/陳冠中
「是否曾經有過新聞自由與生命安全兩造的衝突經驗?」面對來自對岸交換生的提問,王健壯回憶,他出身當記者的1970年代,雖仍有政治壓力,但畢竟沒有政治恐怖,讓他可以充分使用做為記者求真的本分。
但他觀察,對岸沒有言論自由和對新聞自由''ABC'' (基本知識)的了解,對記者來說,發揮的空間就相當受限了。回顧1930年代,中國大陸面對外患內憂,軍閥割據、百家爭鳴,他認為中國的新聞自由從那時開始萌芽,但發展至今,一黨獨大的對岸,新聞自由可能不比軍閥割據時來的有彈性。
雖然威權統治的政治因素一時難以全盤改變,但套用「換金魚缸水」的技巧,分次換水、一瓢一瓢慢慢換水,循序漸進式地改變,每次都做一點點改革,就不會重複當年雷震創辦《自由中國》時受到嚴重打壓的經驗。王健壯笑說,每當和中國朋友討論到對岸的新聞自由改革時,他最喜歡引用現今中國大陸常講的:「量變引起質變」,重要的是有一群人開始去做,利用媒體的力量影響民主的推進。
在昨日演講現場,新聞所同學吳裘莉問到努力寫的深度報導如果沒人看,又何必努力?王健壯則是鼓勵同學不要悲觀。其他新聞所同學李映昕、邱偉淳也紛紛提問,還有旁聽同學問到缺乏自主性的現實問題,「年輕記者只是主管手中的一枝筆」時,王健壯回答時要求年輕記者應調整心態,否則就不要從事新聞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