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的深奧,常被古人形容為仙家的遊戲,而參透其中隱藏的複雜與智慧,更是所有棋士畢生追求的目標。但一旦成為職業棋士,下棋便不再只是單純的興趣與快樂,更多了許多壓力與挫敗。

棋士的掙扎角落
職業棋士七段林書楊(圖左)從小就放棄普通人的生活,到棋院學棋。他的夢想是在職業生涯結束前,奪得一個重要的頭銜。
(照片來源/陳熙文攝)
對局室裡,林書揚仍坐在棋桌前,目光緊盯著棋盤,重複擺著適才結束的棋局。雖然棋局已然結束,對手也已離席,林書揚仍無法從棋子的排列中走出來。連同這一局,林書揚邁入五連敗,慘不忍睹的成績讓他陷入無可名狀的悲喪,像是被棋子們背叛一般。他不懂為什麼,幾百手深思熟慮的棋步最後竟落得徒勞無功,不僅無法贏得勝利,還讓他迎接失敗。
此刻,平時看似康莊大道的十九路棋盤就像一張蜘蛛網,緊緊捆綁林書揚的身體,糾結著他的心。圍棋是一門多麼困難的技藝啊,而通往頂尖的路又是那麼幽暗且狹窄,讓從小就放棄學業、改以圍棋為志業的林書揚甚至後悔自己踏上這麼一條追逐極致的顛坡小徑。學棋近二十年的他暗自想: 「要是人生能重來,也許不當職業棋士會比較好。」
棋院非關門不可了,林書揚依然掙脫不出由棋子交織的黑白漩渦。
圍棋 仙家的遊戲
圍棋之深奧,常被古人形容為仙家的遊戲,而它的起源則眾說紛紜,一般傳說是上古仁君帝堯用來調教兒子丹朱所發明的遊戲。圍棋在中國漢代以博弈的形式流傳民間,一直到唐代才慢慢被視為一項高尚的技藝;唐代對圍棋之重視,皇帝唐玄宗還特地為棋手設立官職,稱「棋待詔」,則是最早的職業棋士。
同時,圍棋在唐代東傳日本,並在日本落地深根。20世紀初,中國圍棋式微,日本圍棋興起,並在1924年成立日本棋院,有組織地訓練棋手,定期召開比賽。台灣旅日棋手林海峰在1965年擊敗素有「剃刀」之稱的板田榮男後,在台灣掀起第一股圍棋旋風。這股旋風造就了台灣第一批職業棋士陳永安、陳秋龍、周咸亨等,奠定早期台灣圍棋的基礎。
在企業家應昌期,翁明顯等的資助下,台灣棋手開始職業化。隨著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發展重心逐漸移往中國,其贊助的中國圍棋會也因此相對弱勢,讓在2000年成立,仿造日本棋院的台灣棋院成為台灣職業棋士培育的重要機構。
雖然圍棋大師吳清源在晚年表示,圍棋是一種創造和諧的遊戲,但黑白棋子只有兩種顏色,勝負也只分輸贏,只要開始對弈就要分出高下,而最後的勝利者永遠只有一個,這就是職業棋士的生活哲學。為勝負搏鬥、為追求勝利而活。只是,圍棋或許深奧的如同一門藝術,早已超脫輸贏的計較,但正因為太過深奧,凡人難以理解,唯有靠勝利才能衡量棋步的高低。
台灣棋院秘書長盧靜怡表示,想當職業棋士一點也不容易,「簡直比考大學還難!」
(照片來源/陳熙文攝)
一名職業棋士從當院生開始就必須不斷的爭取勝利,唯有勝利才有機會往上爬。台灣棋院秘書長盧靜怡表示,台灣棋院的院生分A、B、C、D四組,每月會依據學生的戰績進行調整。每一組的前二名才能晉升到下一組;只有A組的前十名才有資格挑戰每一年例行的職業棋士升格賽。職業棋士每一年只從院生組錄取兩名,共錄取四名。她直呼:「簡直比大學聯考還要難!」
當陶冶變專業 壓力隨之而來
「圍棋的勝負就是殘酷,院生大概下了幾千盤、幾萬盤棋,壓力對他們而言,一點也不陌生。」不願具名的院生家長語重心長的說。因為即使好不容易升上職業棋士卻不意味著解脫,反而壓力只會越來越重。
對普通人來說,下圍棋可能是一項陶冶心情的娛樂,但對職業棋士來說,無法贏棋就等於一無是處。以棋維生的棋士每天都必須在勝負的波濤中載浮載沉,享受勝利喜悅的同時,卻也不得不背負失敗的壓力。而圍棋的棋子又如此無情,只有黑白,從不憐憫。
資深圍棋記者林英喆採訪圍棋界數十年,看盡職業棋士的酸甜苦辣。
(照片來源/陳熙文攝)
旁人不懂職業棋士辛苦,還以為靠下棋維生是一件輕鬆的工作,但失敗的崮中滋味只有當事人才能領會。台灣職業棋士六段陳永安就回憶自己與國手周咸亨爭奪名人時,接連兩局以半目之差飲恨,最後與頭銜失之交臂,讓他數月都輾轉難眠,只能靠收看港劇放鬆心情。
棋士的心情容易受勝負左右,圍棋雜誌《棋道》社長兼發行人秦世敏說,他曾見過一名溫文儒雅的棋士因為輸棋而大呼小叫,懊惱地直拍頭,可見輸棋的失落感有多大。資深圍棋記者林英喆說,「對職業棋士來說,贏棋和輸棋的差別就像天堂和地獄。」他就曾目擊紅面棋王周俊勳在1997年與中國棋手胡耀宇爭奪世界冠軍,在第二局以半目落敗時痛哭流涕,卻又在隔日逆轉奪冠,喜極而泣的畫面。兩局雖只有一目之差,感受卻是天壤地別!
從棋中找尋寧靜
好動的黑嘉嘉喜歡安靜下棋的自己,她認為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照片來源/陳熙文攝)
儘管學棋是如此艱難,通往頂尖棋士的道路更是崎嶇不堪,圍棋卻有一股難以言喻的魅力,引著棋士們奔往無盡的彼端。今年才17歲的年輕棋手黑嘉嘉從小就迷上圍棋,自稱「小時候連作夢都在下棋。」生性好動的她說,「只有在下棋時我才能找到安寧,我喜歡那個安靜的自己。」而圍棋的勝負固然殘酷,對弈的過程卻讓人欲罷不能。
職業棋士周平強則說:「我喜歡沉浸在棋局中計算的過程,只要算對了就會歡喜不已。」對職業棋士而言,棋盤中藏著一個難解的謎題,彷彿只要解開謎底就能解開人生一切的問題。這樣的人生觀讓棋士們紛紛以贏得頭銜為目標,踏上追逐「最強棋士」稱號。
但如何才能變強? 棋士學棋不外乎從古人的著手中學習變通,同時透過對弈來累積經驗。這樣的方法行之有年,可是致勝的關鍵仍模糊不清。或許到了21世紀我們應該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待圍棋。
人腦 參閱圍棋奧秘的新方向
有人提議:「圍棋是重視邏輯思考的遊戲,培育新生代棋手應當重視左腦的訓練。」也有人因此認為男性左腦普遍比女性左腦發達,所以男棋手也比女棋手更加高明。連黑嘉嘉都說:「不知道為什麼,男棋士有時候就是比女棋手厲害些。」
台灣MoGo魔圍棋的研發之路雖然刻苦,但臺南大學研發團隊依然努力不懈。(左:技士王惠民,中:研發長李健興,右:技士王元良)
(照片來源/陳熙文攝)
即使黑嘉嘉這麼說,也不能因此斷定左腦發達就篤定贏棋。棋手周平強表示,「圍棋是一項邏輯和想像力並重的遊戲,左腦和右腦都得靈活運用才能在棋盤上出奇制勝。」對於女棋士普遍的弱點,周平強認為,「女棋手只是下棋較為溫和,一旦棋風「兇」起來,連男棋手都難以招架!」自己就曾在女棋手前吃過虧的他說,「女棋手較弱的現象只是體制的問題,國際知名女棋手像謝依旻、芮乃偉等,都有挑戰頂尖棋士的實力。」
2012年,由國立臺南大學、東華大學和長榮大學等學校組成的「電腦圍棋魔圍棋團隊」與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合作,在世界棋王周俊勳身上安裝電腦儀器,觀察職業棋士對弈時的體溫和腦波變化。研究結果計畫將在2013年公諸於世,屆時大家不但能一窺大腦的奧秘,更能回答許多耐人尋味的圍棋問題,讓人類更接近棋盤上的神乎其技。
註:本文與「科博文」網站同步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