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思旻、翁嬿婷、洪琇茜、翁佩嫆/台北報導】
「跑體育新聞一點都不好玩」,聯合報體育記者馬鈺龍,今(1日)上午於台大新聞所進行「新時代、新思維、新角色」演講,認為體育記者不僅是一位「賽事紀錄者」,更應具備「發掘議題的能力」。
馬鈺龍憶起,念世新專科時常常搭一個半小時的車到球場看棒球,他提到那時候自己對於棒球的瘋狂熱愛,直到進入報社才發現,原來職棒存在許多「記者不能說,球迷也不會知道」的問題。他認為,台灣棒球不斷傳出簽賭與打假球的消息,記者也有責任,因為過往的體育記者僅單純做一個賽事紀錄者,卻選擇忽略賽事背後的結構問題。
馬鈺龍認為「要有發掘議題的能力」,從旁觀的角度適當切入,這是記者的責任,適時找到事件的關鍵,進行有計畫性的採訪報導,並且在最適合的時機進行報導。他舉前陣子「運動國手應不應該休假」的議題為例,體委會提出「禁假令」,以及禁止選手在園區內騎車等要求,引起國手們反彈,因此馬鈺龍特別挑選在奧運倒數一百天做為適當的時機點,刊出對於這個現況的質疑,雖然事情並未立即改善,但是他認為自己試圖監督這樣的政策,突顯新聞事件,讓社會大眾了解選手的處境,某種程度也能促成社會的改變。
入行十九年,馬鈺龍報導過無數重要的體育賽事、也寫過許多運動員的故事,他曾經在雅典奧運的賽程中,因為台灣奪得兩面跆拳道金牌,而為之動容,「邊流淚邊寫稿」;也第一線直擊了跆拳道國手楊淑 君,在廣州亞運上喪失比賽資格的事件,當時更是唯一一位記者直指中華隊也應負部分責任,不應該將錯全盤推給韓國。經歷了許多體育界的重大事件,馬鈺龍認為自己仍無法說出記者是否可以改變社會。
他說,記者希望能改變世界,但不諱言,新聞記者很難擺脫編輯室的控制。他曾經試圖說服主管刊登大專運動會女子田徑破全國紀錄的新聞,但最後編輯仍決定刊載NBA的外國運動新聞,只因為編輯認為「國內紀錄和全國紀錄相差太遠」。馬鈺龍至今回想起,口氣仍十分不以為然,「那台灣所有運動紀錄都跟國際差很多,難道就都不用報導了嗎?」。他也認為,台灣媒體過於將體育選手塑造成明星,把許多體育選手寵壞了,「應該花這麼大的版面去報導特定選手嗎?」他甚至希望,可以中樂透成立一個電視台,專門報導國內不受重視的體育新聞。
馬鈺龍認為,身為一名體育記者,應該自己找故事發揮。「賽事不是天天都有」,但是養新聞,和選手、教練建立關係,也是很重要的記者工作。此外,面對編輯室新聞選擇的壓力與數位時代下的科技匯流整合,他提出經由自己架設部落格、撰寫文章作為一個發布的平台,透過有計畫的持續追蹤與行動,讓每篇報導發揮影響力促成社會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