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新聞講座】上新聞像演戲 潘翰聲道出環團無奈

【記者戴智權、謝明儒、賴昭男/台大新聞所報導】綠黨召集人潘翰聲330在台大新聞所演講,演講
DSCF3094  題目是「從二度C看氣候變遷與環境新聞報導」,長期從事環保運動的他指出,台灣媒體鮮少報導環保運動,要上媒體版面,必須運用特殊手法。如何與媒體溝通,成為環保運動相當重要的一環。


  潘翰聲認為,環保運動人士就像演員和編劇,而媒體記者就像導演和後製。當有抗議場合時,環保運動人士就會通知媒體記者到現場採訪。一般而言,記者會先詢問有多少人會參加與有無激情畫面。如果人數過少或沒有激情畫面,這個活動就無法攻佔新聞版面,進而無法引起閱聽人的關注。有時候,他們做最多的不是如何將其訴求明確化,而是在思考如何與媒體記者溝通,這是一門學問。

  他指出,雖然有記者和環保運動人士的互動良好,但媒體記者的工作量很大,一個記者要跑好幾條線,無法兼顧時,環保議題通常會被犧牲。新聞媒體也會有「業配」,因此排擠了環境新聞的空間。以松山菸廠為例,松山菸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植樹,景觀優美,是台北市東區最大的綠地。民國91年,行政院同意台北市政府將松山菸廠規劃為台北大巨蛋體育館預定地,因此必須移除老樹。綠黨為保護老樹,請六位台北台北市議員及兩位里長到場助陣,可是媒體不敢報導這個議題。他推測,可能因為遠雄建設公司是廣告主,媒體不敢得罪這個「經濟命脈」。

  潘翰聲批判,台灣媒體的報導方向已有所偏差。以現任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為例,2007年澳洲國會改選,陸克文順利當選後被推舉為澳洲總理,並且在當年的123簽訂京都議定書。台灣媒體處理這則新聞時,只有提及陸克文有來台灣師範大學學過中文,對於澳洲已簽訂京都議定書並沒有詳細說明,這是台灣媒體的問題。

  現場同學提問,身為媒體記者報導環保運動時,是否該有立場?潘翰聲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問你自己」。他認為,媒體記者報導每一則新聞時,都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不太可能完全的客觀中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