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深採作品】跨越藩籬,用心築夢---國際援助服務者的蛻變與追尋

作者:黃曉雅

按此下載此深採作品全文



    賴樹盛佇立在公園旁,一年難得回台灣一次,他的心情不是喜悅,反而帶點焦慮。看見路旁停泊的一輛跑車,直覺地想起泰緬邊境、難民營中一張張期待的面容,他腦中換算著這台跑車究竟價值多少頓孩子們的午餐;在泰緬邊境的難民營工作,每年最讓人心煩的就是午餐費的著落。



    賴樹盛是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泰緬工作隊領隊,他待在當地已經有六年多的時間,每年都為了爭取足夠經費以支撐難民營的教育服務付出許多心力;去年全球糧荒,食物價格上揚,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工作團隊,運作起來更加艱辛。他坦白地說:「這一陣子,我真的非常、非常的焦慮。」






近幾年,國際志工在大學校園蔚為風潮。媒體報導志工服務的愛心光環、相關書籍紀錄志工服務的感人故事,加上「公益旅行」觀念的提倡,越來越多年輕學子選擇在寒、暑假離開舒適的家鄉,投入到印度、非洲、泰國、中國等國家,服務當地人民。但是,當國際援助服務不再只是兩個星期,而是要在當地待上一年、兩年,甚至十年時,什麼樣的人會投入?他所體會和追求的價值又是什麼?


  鄭瑞明是在研究所教授的建議下,前去國外做志工,開拓自己的視野和培養國際觀。2007年暑假,透過國家合作發展協會,他得到去馬紹爾群島做資訊志工的機會,前後在小島上待了九個月的時間,負責幫助當地資訊技術的建立與發展。在島上的頭兩個月,他非常不適應當地生活,除了語言不通使他感到很寂寞,他也更懷念都市生活的進步與便利,常常想著:「為什麼我要來當志工?為什麼我要來這個鬼地方?」那時的他每天都在倒數,希望能早點回到台灣。


一個國家的苦難,和在苦難中生活的人民,像是一齣舞台劇,天天都在各地上演。看劇的人都是觀眾,隨著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他們或而微笑、或而含淚;或而氣憤、或而同情。但大多數的人並不會親自參與演出,並轉開視線後隨即能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志工們是參與了舞台劇的演出,卻因為時間太短,還沒來得及感受劇中人的箇中滋味,就下了戲。但另外有一群人,一腳踏進國際援助服務領域後,選擇長期留在當地與那裡的人們一起生活,從此他們就在這個舞台上成為正式演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