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讀四方的故事 聽四方的歌

記者王惠慧/採訪報導
張正認為台灣媒體「失職」,移民工在媒體上是消失的,而製作《唱四方》節目,是讓移民工「練習出現在電視上」。(圖文/陳睿哲)
全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的製作人,同時也是《四方報》前任總編輯張正今天(二十五日)上午到台大新聞所演講,與同學分享如何運用媒體實踐自己的理念,創辦一份以新移民母國文字書寫的刊物,為新移民朋友發聲。張正說,媒體作為工具,用途有好有壞。他藉由辦報、製作節目等,發揮媒體的正向影響力,而他只是單純地希望,往後新移民在台灣可以過得更好。
談到《四方報》的創報理念,張正提及他的老師,同時也是《台灣立報》的創辦人成露茜,在她的手稿中有這麼一段話:「讓被壓迫者發展自己的語言詞彙去述說世界。」這句佛雷勒(Paulo Freire)的名言,成了創辦《四方報》的源頭。張正說,每個人都有正義感,至於要怎麼幫助別人,大家的做法都不一樣,他與成露茜當初是想,做一個媒體讓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自己出來說話」,因為他們認為,唯有新移民能描述自己不好的處境,才有機會翻轉逆境。
《四方報》一開始希望循《破報》的模式,先免費發送報紙開創讀者群,藉此吸引廣告收入來源。張正指著一張照片說,那是他的工作夥伴透過鐵捲門拉起的一小段縫隙,勉強和裡面的人對話的樣子。起初選擇新移民聚集的場所進行發送,但多數人不相信有免費的報紙,擔心突然被收錢而不願接受,他們只能一一想辦法說服。過程雖然辛苦且挫折,但讀者看越文報時專注的神情,正是讓張正堅持理念的動力。張正還注意到,這些讀者信的材質,有日曆紙、病歷紙、小朋友的聯絡簿,甚至還見過訃文。他說,可能對他們來說連一張白紙的取得,也不容易。
現在的張正是電視節目的製作人,「唱四方」是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的歌唱節目。他觀察到在電視節目、戲劇中,幾乎沒有新移民的角色,這樣的節目沒有無法反映台灣社會真實的情境,他認為現有的電視製作無視新移民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是一種失職,「根本是瞎了,有如盲人在寫劇本。」張正做「唱四方」,他輕鬆地說就是好玩、便宜。每次錄製需要出兩台攝影,一位主持人兼企劃,後製部分只要剪接和翻譯,他笑稱「唱四方」的製作是「超低成本」,雖然尚未有任何影響力,但他說這是讓新移民「練習出現在電視上」的機會。
被問到《四方報》是否發揮其原初設想的影響力,實質上幫助到新移民?張正表示,一定有幫助,主要是在消息的傳布上,由於新移民來自不同國家,《四方報》的角色是增進新移民彼此間的串聯,他也曾聽說南洋台灣姊妹會第一次發起的遊行上,有人說他們是看了《四方報》才來參加遊行,可見《四方報》也有發揮其號召效果。
至於《四方報》有無改變台灣媒體原本的論述方式,張正則認為不需要拘泥於《四方報》的形式。當初他覺得嚴肅地談新移民的議題,想必不會有效,如何迂迴地說,影響有機會覺悟的人,他只想到最老實的做法,就是把《四方報》做大,讓《四方報》在便利超商上架,也是他的策略之一,目的就是要台灣民眾體認到新移民的存在。他說,他想用最便宜的方式,只為侵占一些主流媒體的空間,留給新移民人口。
「站在這些人的這邊」張正笑著說,這是推動著《四方報》、《唱四方》或其他活動的初衷。(圖文/陳睿哲)
面臨網路和科技載具日漸普及的洪流,《四方報》也受到極大的衝擊,一手創辦《四方報》的張正只淡淡地說,「下個時代不需要的東西,就讓它被淘汰吧。」張正想做的,絕不只是創報和報社的永續經營,他說,我們就是「站在這些人的這邊,」讓他們發聲、讓他們書寫自己。記得當初他的老師成露茜,總是鼓勵他往奇怪的地方走,那些奇怪但感覺是好事的念頭,是一切的開端,也支持他走到今天。

多元發聲:外婆橋計劃、豔驚四方與移民工文學獎

記者林任遠/臺北報導
張正認為《四方報》的價值就是讓弱勢者自行發聲,讓社會大眾了解移民/工處境。(圖文/陳睿哲)
「我愈走愈偏,走到奇怪的地方,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得到不一樣的線索。」《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說。他於台大新聞學研究所分享自己為東南亞移民工爭取社會正義的多種原創計畫,包含畫展、歌唱節目、文學獎以及文化體驗行動。張正強調若有開放的心胸,台灣人不必出國,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國際觀。
張正反思自己留學越南的經驗,體會異鄉人對母語文字的渴望。他認為東南亞籍移工、移民,在台灣社會都是弱勢中的弱勢,不僅經濟待遇惡劣,文化需求也嚴重匱乏,缺乏以母語刊物溝通、自我表達的機會,他最初希望以《四方報》彌補這個社會缺失。
除了文字投稿,也有許多移民將畫作投至《四方報》,張正展示的作品中,《日復一日》描繪跨國看護工照顧台灣老人,每天推著輪椅,走著相同路線,缺乏人際互動的寂寞苦悶心境;《家鄉下午,少媽媽》則畫出移工家鄉的田園風景和年幼子女,兒童在田野間愉快嬉戲,卻缺少母親的陪伴,因為母親若不來台工作,就無法維持家計,畫面雖然明亮,配合標題後卻顯得無奈。
隨著素人畫作稿件累積,張正決定舉辦畫展,推廣移民族群蘊藏在畫作中的情感及故事。於是他從2011年開始,籌辦「艷驚四方‧Bốn Phương,當代台灣異鄉人創作系列展」,分別展出〈異鄉繞徑〉、〈故鄉〉、〈新移民 ‧ 新氣象〉及〈藏,Do you know〉等主題。讓不懂東南亞諸國語文的台灣人,能透過畫作感受移民對故鄉的思念、對生活的期許和無奈,以及彼此扶持的人情。
張正強調,東南亞裔新住民不僅自己是社會弱勢,他們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也常遭到不公平對待。張正舉例說,曾有一位新住民的女兒在他的演講中反問觀眾:「到底怎樣才算你們台灣人?」展現出這個被稱為「新台灣之子」族群,儘管在國小學生人數中佔有10%,卻尚未被妥善接納,成長過程中仍有許多來自歧視文化的痛苦。
張正分享一位移工的作品《日復一日》,圖中透露移工每日繁瑣相同的工作。張正表示:「當我們引進外勞,希望他們向機器人一般工作,卻忘了移工跟我們一樣都是人。」(圖文/陳睿哲)
張正發起的「外婆橋」計畫,號召台灣國小老師,跟隨新住民與新台灣之子一起到新住民家鄉長住20天,由於多數移民配偶為女性,故命名為「外婆橋」。
回母國生活時,移民配偶擔任子女和台灣教師的嚮導和翻譯,介紹家鄉文化,除了紓解鄉愁,也透過教學培養對家鄉語言、文化的自信;新住民之子透過外婆家的生活,了解母親的背景,體驗真實的母親家鄉,感受親情,翻轉台灣社會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得到更建群的自我認同;台灣教師在當地生活、了解文化,更體驗身在異鄉的語言隔閡,感受新住民初到台灣的困境,回台灣之後更能透過教育體系傳播更真實的東南亞風土民情,顛覆刻板形象,促使未來台灣社會文化更加多元、包容。
張正也重視青年對社會的影響力,他在2013年舉辦「青年田野計畫」,讓學生以公民記者身分,親身接觸並深入了解生活周遭的移民、移工,報導他們在台灣的處境和心路歷程,從中培養在地國際觀以及社會關懷,成為和諧、多元文化的重要推手。張正說,這些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從和異鄉人做朋友開始。
不論在「外婆橋」或是「青年田野計畫」,張正都提到刻板印象對台灣社會造成得隔閡,也就是台灣人對東南亞的輕視和排斥。甫推出「外婆橋」計畫,張正開出十組名額,過了兩個月卻僅有一位小學老師報名參加,他笑說:「連免費的旅遊都這麼不想去,可見他們有多害怕東南亞。」。「青年田野計畫」課後作業要求學生和外國人聊天,學生一開始大都以歐美裔外國人為對象,卻總被拒絕;被建議訪問東南亞移民、移工後,才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張正說:「那些教英語的時薪很高,不願意花時間聊天。東南亞勞工其實很需要被傾聽,也才是真正需要被傾聽的一群。」
張正目前製作的「唱四方」,是首個全東南亞語言歌唱節目,在公共場所尋找移民,對鏡頭演唱故鄉歌曲,在電視及網路播放,讓台灣人能接觸移民的多元面貌。他說:「我們以為引進的是機器人,其實他們就和我們一樣,也有七情六慾。」雖然節目經費不足,目前暫停錄製,但他並未顯露悲觀,他說:「願意行善的人很多,只是需要合作機會,演講後我就要去和企業家會面募款了。」
張正同時也籌辦著台灣第一屆東南亞移民文學獎,他計畫進入決選圈的作品翻譯成中文出版,讓移民們以文字進行深刻的自我表達,也讓台灣人看見他們背後的曲折。被許多移民視為同胞、家人的張正認為,自己並非特別有同情心或善良,只是重視社會正義,他說:「多數人都自覺要讓社會變得更好,我剛好在媒體這個位置上,就把力量運用在好的方向。」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活動預告】「唱四方」製作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一起去人少的地方 找寶藏

撰文/陳睿哲
張正將於講座中分享《四方報》、東南亞移民工故事(圖/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提供)
台灣人對於「東南亞」最直接的聯想,可能是泰國普吉島沙灘、越南下龍灣以及吳哥窟的壯麗古蹟,或是最近常出現在電視新聞上討論的「東協(東南亞國家協會)10+1」。
但就在我們身邊,移工與新移民的聲音卻常被漠視,根據內政部102年底最新的統計資料指出,在台灣的東南亞新移民、工已超過64萬人,遠高出原住民族53萬的人口,成為我國不可忽視的另一族群。
2006年台灣才出現第一個以東南亞地區語言為主的《四方報》,而報紙名稱的由來,是希望透過報紙作為連結在台灣四面八方移民與移工的平台,分享各自的心聲。台大新聞所將於2月25日(二)邀請「唱四方」製作人、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以「一起去人少的地方 找寶藏」為題,分享他親身製作《四方報》的經驗。
張正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曾任《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四方報》總編輯,在張正擔任總編輯時,《四方報》也從越南文版本,擴展至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五個語言版本,並在2011年獲頒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社會公器獎」,張正也在2012年獲得「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
張正的專題演講「一起去人少的地方 找寶藏」,將於2月25日(二)上午10點20分,在台大新聞研究所103教室舉行,歡迎對《四方報》、東南亞移民工故事有興趣的聽眾到場參與。
延伸閱讀: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 張正/四方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