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成為一個線上配音員,至少要經過兩到三年的「跟班」過程,跟班過程可能沒有穩定的收入、甚至是沒有收入;跟班者即使熬過這段時間,也不表示真的能在這個行業中站住腳。

通往配音員之路
「只要我能講話,我就能當個配音員。 」
配過數千支電視廣告,從事廣告配音工作十四年、目前定期在華視配音訓練班授課的廣告配音員王冠蓉,一語道出大家對配音這一行的想像。據她觀察,「越不景氣,配音班生意越好」,她說,她在訓練班遇過各式各樣的人,從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到寺廟的和尚尼姑,都曾是她的學生。經濟越不景氣,成為配音員的想像,似乎就成為大家逃避現實的「後花園」。
然而,實情是,現在要成為一個線上配音員,至少要經過兩到三年的「跟班」過程,跟班過程可能沒有穩定的收入、甚至是沒有收入;跟班者即使熬過這段時間,也不表示真的能在這個行業中站住腳。
好的聲音表情,要從「戲感」開始培養。林協忠(右後)每週一會為跟班的同學免費上戲劇表演課。(照片來源/賴湘茹攝)
馬伯強在五年前從配音工會結訓,立志要成為配音員的他,結訓當天馬上就詢問老師有沒有班可以跟,也幸運地獲得了第一次跟班機會。只是,「跟完第一次,就沒了。」他說。接下來的兩個月,他幾乎都閒在家裡,拿著遙控器轉台,看到電視上演什麼、就跟著說什麼。或者,坐上公車到處晃,沿路唸招牌,自己摸索、自我訓練。他坦言,「我當時為了配音這件事,跟家裡起了非常大的衝突,而且不只一次。」
所謂的「跟班」,其實就是坐在錄音室外,看前輩錄音。偶爾,可能會被聲音導演叫進去搭雜聲,諸如「好的老爺」、「是的夫人」、「兩位吃什麼、好的我知道了」。
直到兩個月後,剛好有一齣廣播劇要開錄,馬伯強才慢慢開始比較有正式的機會可以上麥克風。回想當時的情況,他說,「真的嚇死,腦袋一片空白。」只見錄音室外的導播手勢一下、裡面就得開始錄,怕雜音收進麥克風,他連翻劇本都小心翼翼,沒想到,卻因為過度緊張而錯過台詞,後來重新接上話,一唸,味道又不對。就那麼一句話,他錄完卻一身是汗。
林協忠唱一首歌,要同學當場記下來,考驗同學的快速記憶以及現場演繹的能力。(照片來源/賴湘茹攝)
半年後,他才有機會正式錄戲劇配音,而這半年期間,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他心裡雖然想的是,反正躺在家裡、起碼水電費不用自己付,「但其實,也是很難受,我自己也不希望這樣。」他說。
入行的障礙與堅持的困難
大概兩年過後,馬伯強的收入才算穩定,對於配音的技巧,也有基本的掌握;入行三年半後,家人才比較放心。現在,入行五年的他,能夠配上一些二線的角色,而他這樣的過程,已經算是非常幸運。
據他描述,包括他自己那期、以及後來從配音工會出來的學員,大概三百多人,到現在還能繼續留在配音圈的,竟然不超過5個。
針對這樣的現象,林凱羚說明:「一個配音員的養成,至少要經過好幾年。」姜瑰瑾說得更直接:「想加入的人前仆後繼,但配音員幾年才出一個好種。」
在追求快速的市場環境下,聲音導演很難培養新人、也難以去顧及新人,于正昌坦言:「新人上麥克風,一次不行、兩次不行,第三次就得換別人。」對於這樣一個需要實務操作才能累積的行業,「台灣的配音環境卻無法、也沒有時間讓新人靠上麥克風來學習、累積經驗。」于正昌補充。
這個看似入行門檻很低的行業,確有著大多數人都難以跨越的入行障礙。這也是為什麼,配音市場上明明很缺新聲音,但一群群想進入這行的新人,卻難得其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