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 星期三

【新聞講座】朱淑娟:我還會留在媒體 從獨立媒體報導真相


 如果現在談到環境報導,朱淑娟絕對會是大多數人心中想到的名字之一。在2010年春天,她率先以獨立媒體人之姿,一舉拿下「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新聞獎」等三項大獎。今日應邀至臺大新聞所演講,暢談她對新聞理念的堅持與獨立媒體單兵作戰的艱辛與成就。

  朱淑娟先以「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獲曾虛白新聞獎的公共服務報導獎,又以與公視團隊合作的「水的難題系列報導」獲得電視類專題新聞獎。能寫又能拍,在旁人眼中,她幾乎是天才型的記者。但她卻戲稱自己的記者生涯,是一場又一場的「意外」。

  她從台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進聯合報寫程式,直到36歲才「聽從」主管的建議轉職當記者,並成為全台灣最老開始當記者的人。

  或許是覺得自己半路出家,她總是比其他記者更認真。發生重大的環境新聞,她一定會到現場,採訪前該看的資料也不會少看;在沒有採訪的時候,她會「拿著環保署座位表去點名,」掌握每個官員的承辦業務,以擴充自己的消息來源。

  但是,老天爺似乎並不眷顧她的認真,在跑了十年的環境新聞之後,卻無預警地被聯合報資遣了。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並沒有讓他放棄鍾情的記者工作,隔天天一亮,她還是到環保署參加記者會。她說,「自己愛寫,喜歡就可以做很久,」在網路上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決定換個基地重新出發。

  離開報社,她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做真正的新聞。例如:中科四期與國光石化,這些都是重要的公共議題,但卻在主流媒體中「缺席」,她分析背後的原因,一來是報紙的版面限制與媒體經營者的政商關係,但還有很重要的因素是記者對自己採訪權的退讓。

  主流媒體無法處理公共議題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組織內頻繁的換路線,無法讓記者累積專業領域知識。現在的社會環境越來越複雜,議題也多是複合性的新聞,主流媒體分部會的路線規劃,反而不利記者對議題全盤性的掌握。

  她認為,主流媒體的淺碟化新聞,將會是獨立媒體的機會,「現在媒體正走到一個被打破重整的年代,而你們必須看到自己價值。」獨立媒體擁有時間的掌控性,可以持續地追蹤單一議題,她說,「只要寫的深,就會發揮影響力。」

  她也鼓勵新聞所的學生,未來從事記者工作必須先培養自己的專業領域,面對複雜的專業知識就是「邊做邊學」。她舉最近很紅的文林苑議題,如果不懂都市更新法就去閱讀法條,如果不懂25-1條,她就會去問專家並用本子記下來。

  媒體產業劇烈變動,傳統媒體思考轉型,而獨立媒體也在開疆闢土。未來,朱淑娟的下一步將從成立「獨立媒體學院」開始,她將聯合獨立媒體人黃哲斌與上下游新聞市集,訓練更多專業的公民記者,並參考國外的馬格蘭通訊社,創建獨立媒體人的共同接案中心,由行政中心來接洽記者與酬勞。她說,「唯有獨立媒體才能把話說清楚,」朱淑娟用熱情與專業,重建台灣媒體的希望工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