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筠平/採訪報導 謝睿哲/攝影
莎瓏・伊斯哈罕布德認為,《戀戀Fuzu》的核心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被剝奪,就如同山豬在台灣的棲地一般。
導演莎瓏・伊斯哈罕布德所拍攝的《戀戀 Fuzu》今在臺大新聞所放映,描述鄒族部落藝術的故事,也傳遞鄒族文化精神、尊重自然的觀念,為臺大新聞所連續四天影展劃下完美的句點。
莎瓏表示,之前因拍攝其他紀錄片來到阿里山「來吉部落」,認識片中主角不舞和他的母親,他們的藝術作品與文化創作精神非常吸引她,材料和工法也都與鄒族息息相關,她認為相當特別也很重要,因而決定拍攝《戀戀Fuzu》這部片,呈現鄒族的文藝精神。
片名中的Fuzu在鄒族語言是山豬的意思,莎瓏將該片命名為《戀戀Fuzu》,乃因來吉是很多山豬住的地方,而來吉當初也是因獵人追逐山豬而發現的。山豬對來吉部落、對鄒族人而言,意義非凡。
諸多在來吉部落的工藝品,都可以看見人、山豬、自然間的互動,山豬甚至可以說是鄒族文化的另一種詮釋。片中也有許多工藝品都有F的元素,鄒族圖紋有許多奧祕,像是三角形、眼睛、虛線等,F也是其中之一。來吉部落裡的人們希望,能將來鄒族文化智慧透過工藝品傳遞出去。
莎瓏指出,這部片一方面想傳達不舞的故事,一方面想傳遞山豬的四種意義,一是傳統的意義,對抗山豬,或用山豬跟神溝通;二是神話故事,山豬可以是鄒族少女的戀人;三則傳遞山豬可以是人類的好朋友;四則指出山豬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就像山豬所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小,現實生活中,鄒族的領域也越來越少,且不斷被國家剝奪。
不舞表示,人跟大環境可以有美好的互動關係,珍惜土地,土地也會滋養人。
片中主角不舞今天也來到現場與觀眾互動,她笑稱自己有股傻勁,因嚮往山林的生活,回到山上做了很多事情,如作農、種茶、畫畫等,他相信人跟大環境可以有美好的互動關係,珍惜土地,土地也會滋養人,珍惜動物,動物也可為人帶來不同的領悟。
片中也描述了八八風災後,來吉部落的慘況,許多美麗的工藝品毀於一旦。然而不舞也表示,現在來吉的狀況已經好很多,歡迎大家前來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