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政/採訪報導 林言太/攝影
陳若菲在拍攝的過程中,了解部落文化的珍貴,更後悔太晚接觸部落。
「我們希望有神聖空間,我們希望用自己的雙手打造自己的家鄉」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這樣說。影片《排灣人撒古流:15年後》借由他的視角,敘述「八八風災」後,原本聚居在大姆姆山的達瓦蘭(大社)部落在遷村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掙扎與困惑,繼而突顯原住民文化在時代中的變遷與困境。
《15年後》是《排灣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透過「遷村」和「撒古流的故事」兩條軸線,經由對前兩部電影片段的穿插,試圖讓觀眾理解撒古流在遷村中所提出的「部落有教室」願景和在部落中實現民族教育和文化傳承所做的努力。
「蓋一個石板屋,我要坐三次牢。第一次我開墾,你說我濫墾。第二次我要石板,我採石頭,你說我濫采。第三次我要雕刻,我採木頭,你說我濫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我(願意)坐牢。」撒古流在片中說,影片透過「遷村」過程,生動再現了大量矛盾關係,包含部落與政府之間在政策制定上的緊張關係、排灣族內部在資源上的衝突、撒古流與大社部落民眾之間的信任危機。在探討矛盾的同時,導演也毫不掩飾自己對主角的偏愛和惋惜。
本片導演陳若菲出生於臺北,1989年自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1992年獲頒加州藝術學院取得電影製作碩士後,返台繼續從事電影、電視工作。在莫拉克風災後,與《排灣人撒古流》導演李道明一起進入達瓦蘭(大社)部落,並承擔下紀錄片工作。拍攝長達2年,更耗時兩年剪輯,從陌生到熟知,陳若菲說自己很願意,「吸引我去拍這個片子是因為撒古流的文化厚度,遷村不到一個月,我們就看到他完成的部落設計圖,這是他長年對於民族教育的思考。」
陳若菲與現場觀眾分享了她的創作感悟。她坦言,在拍攝的過程中,她不斷認識到部落文化的珍貴,更後悔太晚接觸部落。陳若菲說「人的概念是放在自然中,跟動植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共榮共存的概念,這些都是先民的智慧。」
由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原住民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原住民紀錄片影展將於11/14結束,屆時將播放紀錄片《戀戀Fuzu Fuzu》,並與導演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和不舞.阿古亞那分享心得。
台大新聞所原傳播中心的原住民紀錄片影展,明天11月14日就是最後一天,歡迎大家一同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