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仁,現任獨立新聞工作者,作品「不能戳的秘密」除了獲第十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調查報導獎外,更於今年隨著禽流感疫情爆發及一連串的政壇風暴再度受到注目。過去曾是東森新聞攝影記者的他,以自己多年的業界見聞,拍攝了台灣第一部以「電視台攝影記者」為主角的紀錄片─「睜開左眼」,究竟作為一位記者、或精確地說「電視台攝影記者」該如何面對新聞挑戰?如何面對業界的現實環境?
對於一位攝影記者,李惠仁認為指出五項必備特質:首先,是「細膩的觀察」,這是一位記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與能力,觀察環境、觀察人群,對於接觸過極短時間的人事時地物,在事後能有深刻的印象,能作清楚的回顧、詳盡的交代,如此才能算具有記者的第一樣基本能力。第二,要能用最短時間融入現場,現場,其實就是事發現場與其周遭環境,李惠仁以火災現場舉例,當身為記者的我們接到消息,趕到火災現場時,我們需要什麼資訊才能做出報導?
是要掌握火災燃燒程度、燃燒持續的時間?受困者、成功逃出者、鄰居等人的見聞?消防人員、醫護人員說法?這麼多繁雜的消息來源該如何有系統、有次序、有邏輯地訪到關鍵人物,而能以最少時間取得最精華訪問、快速掌握整起火災事故的來龍去脈,這是李惠仁所認為記者第二項必備的能力。第三,在各電視台競爭、趕稿、求快的壓力之下,能用最快、最簡潔的時間「講出最簡單易懂而清楚的故事」,是記者第三項能耐,其中隱含著線索安排、邏輯推理、新聞節奏的掌握等等須依靠經驗積累才能逐漸駕輕就熟的能力。
第四,除了求快、求講得清楚,在各台共同採訪下,又該如何找到新聞角度切入,作出比其他電視台獨特許多的新聞報導,這又激盪著記者的個人見解、觀點。最後,還能有創意地將新聞事件以說故事的方式帶領觀眾了解認識更能將新聞報導推向另一個新層次。
李惠仁認為,雖然身為攝影記者,在採訪新聞事件時心中都會很想尋找、拍攝到好的新聞畫面,但他強調,尋找的同時,腦袋思考要靈活。以壹電視的「壹驚喜」某一集為例,一個擁有門牌的公用廁所要如何採訪、報導?壹電視記者所使用的「實驗法」便是一種跳脫思考的結果。實際寄一封信到該公廁所在的門牌地址,跟著郵務人員、郵差送件人員跟著信件走,直到最後看誰收到這封信,不僅讓觀眾看得興致盎然,也使觀眾拉進一起追尋信件下落的行列,而這樣的手法,李惠仁認為便是一種經過靈活思考的結果。
面對現今競爭激烈、新聞同質性高的媒體環境,李惠仁指出,具有獨特的切入點是最重要的,報導內容才會豐富、生動,而非只是同樣的新聞不斷重複。他以二○○六年台鐵發生一百廿年來最嚴重的工安意外為例,當年台鐵因人為疏失,五名員工因不知火車已改駛鐵軌而繼續施工,結果遭自強號列車迎面撞死,只有一名員工因剛好轉身拿工具而逃過一劫。事隔一年,李惠仁被要求做出三則回顧專題,第一則是事件回顧,至於二、三則,多數媒體同業會報導受難者家屬的身心煎熬、以及事故發生的責任歸屬,但李惠仁不想和大家一樣,他選擇報導生還者與火車駕駛員的心路歷程,以及許多台鐵駕駛員撞人的悲傷經驗。
李惠仁說,當他提出第二、三則報導規畫時,同事認為生還者和火車駕駛員是絕無可能受訪的,勸他早點放棄;但李惠仁認為,「太多記者都被框架了,自認為很聰明,你不去試你怎麼知道!」因此,他透過鐵路工會聯絡到受訪者,完成同事們認為的不可能的任務。面對身分特殊的受訪者或敏感的議題,李惠仁強調,除了充分掌握新聞資訊外,記者表現出的「誠意」是使對方卸下心防、願意受訪的關鍵。
「如何讓他們願意把心裡面的話講出來?如何讓他們信任你?你要用誠摯的心跟他們談。」李惠仁說,記者須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姿態,不可仗著「媒體」的權勢要求他人受訪,即使對方答應了,也不會對記者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他認為,如何講一個好的新聞故事,重點在於記者與受訪者雙方間的「互信」和「同理心」,一旦受訪者了解記者的誠意及報導目的後,他們就會比較願意對記者打開心門,甚至提供更多資訊。
李惠仁指出,選擇報導事件和對象時,可從四個面向進行思考:第一,為什麼是「他」?而非其他受訪者?第二,事件有何特殊之處?為何社會大眾必須知道?第三,想要傳達給社會大眾什麼?而大眾想了解的又是什麼?第四,可以在哪些場合拍攝?如何能使新聞更具吸引力與影響力?
「記者要打開『五感』,更要超越五感,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李惠仁感性地說,他非常喜歡採訪,因為可以閱讀很多人的生命姿態,如同閱讀一本活的書。對於未來準備擔任記者的學生,李惠仁建議,記者須培養批判性思考,找出自己的定位與價值,並具備「反抗軍」的精神,不要被事件的表象給蒙蔽了,只要發現有不尋常、不了解的疑點,都要持續深究,因為「魔鬼在細節裡,天使也會在細節裡。」他說,有多少疑問,就有多少角度,議題自然能不斷拓展,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廣度與深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