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新聞講座】《瞿友寧演講紀錄》

瞿友寧導演談台灣偶像劇與編劇

記錄:楊昭彥、許文貞。
新聞稿:郭芝榕
整理:李宜芸

主題
談偶像劇編劇的1)方法、2)導演對偶像劇的想法、3)偶像劇的現況跟未來發展。

導演瞿友寧背景
1.     世新大學電影系畢業。
2.     曾四度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十八年前大二時初試啼聲即獲獎,同年十部作品中,還有陳國富、林正盛、李安等人的作品,該年即是全台灣最年輕的得獎者。(政府當時每年補助十部作品,每部新台幣三十萬元。)大三又得獎、中間隔一年(政府規定連兩年得獎者不得參加報名)再得獎,前後獲獎四次。
3.     第一次得獎時即獲王小棣導演注意。進入王當時的工作室─明星工作室(現稱稻田工作室)工作,曾做《母雞帶小鴨》以及半小時的單元劇等等。瞿友寧認為短劇本寫作是很好的劇本訓練。
4.     從王小棣明星工作室習得編劇技巧。(參閱下篇編劇段落)
5.     瞿從國小二年級就進電影院看電影,此後每周至少到電影院報到三次;這還不包括DVD。國中時開始於周記寫影評。
6.     平時並沒有看日、韓劇的習慣,自己看過的唯一一部日劇《美麗人生》、韓劇《咖啡王子一號店》、《秘密花園》也只看了一點點。但其實《秘密花園》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模仿對象。


瞿友寧談編劇
1.     明星工作室的訓練:知道→學習→模仿→創造四階段
a.     知道:
‧所謂「知道」,意指認定、理解的問題。這些訊息通常來自父母。而人們「知道」事情以後,思考便開始受到限制,價值觀固化、物化。(誰說椅子一定要拿來坐,不能拿來欣賞?)
‧參考《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作者John Burger,談解構、後現代。跳脫框框下的思考,形成新的可能性;始能見山不是山。(就像看李大仁很不錯,所以當你看到身邊的男生時,不如換個角度欣賞他。事情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
‧早療教育理論認為0-6歲是腦部的發展期,六歲過後腦袋就不發育了,之後就進入知識累積的「學習」階段。
b.     學習:
‧人們通常是幼稚園以後開始建立學習模式。而且教育模式通常是老師站在講台上,賦予老師權威感。就像北韓人看金正日永遠都站在高塔上;早期拍元首都是45度仰角以上。這是教育的結果。
‧在編劇的角度就是學習戲劇的格式及編劇形式,了解每一種戲劇形式的基本架構,以及有哪些該注意的、該克服的。
‧比如古典的好萊塢敘事結構:


文字方塊: Open 開場          中段            結尾
10-15mins       60-70 mins        5-10mins
---------------------------o-------------------------o-----------------------à
衝突點         衝突點
**期間有很多小衝突,但是有兩個大衝突點會推動劇情。
**開場:說小故事、特別的開場、建立人物的時空並設問(提出巨大的問題)。
(所以有所謂的「爆米花娛樂事業」之稱,因為前十分鐘不看也不會影響觀眾理解劇情。)

    >例子一《捍衛戰警》:
開場時基努李維去救一群困在電梯中的人,救了十分鐘才救完,但之後的劇情跟後來主題:恐怖分子劫持公車的內容全無關係。但觀眾透過開場,前十分鐘就可以知道主角的個性:救人第一、衝動的性格,以及故事的時空脈絡。觀眾了解人物、場景後,便可提出問題:當男主角遇到更大問題該怎麼辦?
    >例子二《七夜怪談》:
開場時有兩名女學生看了片驚嚇而死,但這這兩人也不是男女主角;開頭只點出有DVD。第一次衝突點在於松嶋菜菜子進入旅社,看了有問題的錄影帶;之後的中段則是按照時間軸,隨著七夜一步步逼近。至於第二次的衝突點則是:小孩子看了片。結局是松嶋菜菜子決定犧牲自己的老父親救小孩。
    >例子三《天邊一朵雲》:
開場十分鐘就是兩位主角平行經過、交錯。之後則開始鋪陳兩位各自與李康生相遇的過程。
    >例子四《阿飛正傳》:(瞿友寧的教育訓練必看一部)
開場就是張國榮到張曼玉那邊買可樂,三天、買了三次,鋪陳張國榮的性格,形塑其為存在主義之信徒。光是開場就開了十分鐘。之後出現《阿飛正傳》四字。第一次衝突點在於張國榮與張曼玉做愛完,張曼玉要求張國榮去參加表姊的婚禮,但張國榮拒絕。此時兩人已是要分手的狀態。這部分要鋪陳的是張的個性:熱情過了就飛走了。中間則是張國榮開始去尋找自己的身世,去問母親為什麼要拋棄他。然而見了面之後,張卻只問了一句:我只是要問你當初為什麼要離開我,還沒得到答案就走了。最後一幕:梁朝偉出現,只見他梳頭髮、關燈走人,結束。這頭是一個阿飛、尾是一個阿飛,其實呼應片的主題:阿飛不死。
‧明星工作室裡面訓練就是如此,短劇的鋪陳方式:
     > 第一次廣告破口點:衝突點。
文字方塊: 題外話:為何好萊塢工業這麼興盛?
1. 英語成為世界性語言,市場大。
2. 美國沒有一、二戰的洗禮,工業未受破壞。加上大家迫切需要娛樂從戰禍中獲得安慰,因而在1950年代產生龐大的娛樂工業,由不同部門所組成。譬如:攝影技術部、製片部、後製作部(包含音樂、剪接)、導演部門等等。 
*譬如寫一齣劇:一開始由選題材的部門、之後又有挑故事的部門、編劇部門(由一位編劇進行整體統籌)、潤飾對白部門(使對話更豐富更好玩、形成經典台詞)、動作檢視部門(檢查動作是否符合劇情format),中間環環相扣。因此可以發現,即使一位梅莉史翠普每次演、每次不一樣,因為有專門的人會去研究梅莉史翠普過去拍過的影片。不過這樣下來,橫向的作品反而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好萊塢電影工廠化的問題。
*寫劇本時,通常每位主角旁白跟背景各由一人負責。例如《慾望城市》是由一位戲劇負責統籌,但四位女主角各自有人負責對白、背景的發展,再潤飾,成為琅琅上口的經典台詞。

     > 第一次到第二次廣告之間:鋪陳。
     > 第二次破口點:問題快解決之前。
‧一般而言,電影、偶像劇、連續劇都是前十分鐘花的錢最多。就連《娘家》一開始也是陳美鳳的大型歌舞秀;《意難忘》一開始則是阿里山小火火車頭的場景。

c.      模仿:
‧電影工業自1895年發展迄今,已經沒辦法說「發展出全世界都沒看過的東西。」大家都是從看過的電影、接觸到的訊息去模仿。
‧因此大家會說蔡明亮、王童、楊德昌拍出來的作品像過去的某一位導演。侯孝賢像小津安二郎、蔡明亮像楚浮。
‧例如過去教電影楚浮《四百擊》方式:無字幕,大家先看畫面→請法文系同學幫忙翻譯→上中文字幕→(半學期以前談同一部電影不同部門如何處理)→每位同學拿回家輪流看。一整學期都在看同一部電影,當然印象深刻,成為模仿的來源。
‧當創作的時候,一定會回想到自己最喜歡的電影或創作,這是模仿,不是抄襲。喜歡某些東西,創作中自然就會出現;不要害怕模仿,唯有模仿才知道大師曾經遇過的問題。
‧找出自己創作的心靈導師,試著仿照。仿照名人的成功模式去走,在路徑的尋找過程中,有一天會發現找到新的路

d.     創新:
‧本來就很困難,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創造。
‧然而部分導演已能做到擺脫過去導演的框架。例如《咖啡時光》、《紅汽球》中的侯孝賢已經跳脫小津安二郎的結構。
‧蔡明亮在《你那邊幾點》時,光明正大模仿《四百擊》的音樂、場景、甚至把老主角來客串。但拍攝《臉》、《黑眼圈》、《天邊一朵雲》等作品時,蔡明亮已經跳脫的楚浮的《四百擊》。例如:第一部蔡直接把四百擊的音樂和劇情拉進電影;愛情萬歲時蔡在模仿四百擊,最後的兩個鏡頭是楊貴媚在大安森林公園走了五分鐘,又坐了五分鐘開始抽煙,接著開始哭、大哭,哭累了休息,又開始大哭,呈現台北人的孤寂,蔡明亮在模仿當中找到他的位置。
‧如何創新?首先要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緒和個性的來源。
‧談到寫「分手」,有70%的同學都把場景設在咖啡廳,拿起水杯一潑,給一巴掌。近日連續劇還出現對白「不管你是李大仁還是藍總監我都不要你。」
‧導演的例子,某男某女約在西門町要談分手,那天是SHE、飛輪海在玫瑰唱片的簽唱會,女孩子看表演露出一點微笑,後來女孩子接起電話,男孩在玫瑰唱片聽著他們最喜歡的音樂,然後就走了。下起大雨,SHE、飛輪海都跌下台,女孩子拿著手機掉著眼淚看著窗外。
‧然而作品要與眾不同,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也必須要能對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我可能不會愛你》之所以會好,在於對待細節的方式。

2.     瞿友寧認為,現在台灣編劇界往往是一開始就叫新手上陣,寫八點檔、連續劇劇本,缺乏短戲劇的磨練。因此新手不知道自己短的東西能不能寫得很好,基礎訓練不夠紮實。瞿友寧常建議新手從短片開始著手,何況現在有短片輔導金、人生劇展等制度;短片又沒有市場驗證壓力、不必顧及收視率、卡司、時間問題,讓年輕人第一次嘗試時不怕失敗,是很好的訓練。
     

偶像劇
1.     背景:
  1. 台灣偶像劇走進谷底,《花系列》走到末端,情況有點像現在的八點檔。當時的偶像劇把時事融入劇本中,連毀容、放火都放進去,收視率越來越低。張晨光一幫四十歲的演員還要演高中生。結果大家就去做綜藝節目。
  2. 周播的日本劇場崛起:日本人開始找名歌手來演戲,加上人文環境教相當紮實;講求二十歲演二十歲、三十歲演三十歲,演員本身就具說服力。而歌星轉業為演員,也吸引大量的歌星迷哥迷妹進入偶像劇市場。
2.     時間:
    1999年,台灣戲劇與綜藝節目走到谷底,大家決定開始啟用新人,來做日本式的戲劇。首先由《超級星期天》開始選秀,選出F4等人,並請到柴智屏、蔡岳勳等人製作。當時大家都不很看好,沒想到一炮而紅,還進入八點檔時段,吸引婆婆媽媽觀眾群。
    瞿也發現演員要有觀眾緣很重要,就算演技沒有特別好,會因為觀眾緣而為戲劇帶來加分效果,補充演技不足。
3.     代表作:《流星花園》。《流星花園》奠定了戲劇開始走向生活的狀態,當時不叫偶像劇,後來紅了才稱之為偶像劇。原本希望是叫「趨勢劇」,融合時事,較符合社會脈動。開始進入偶像劇的時代,娛樂圈最重要的元素是演員和藝人,啟用林依晨、楊丞琳等新人,也奠定戲劇往後的發展更符合生活的情節。
4.     瞿友寧拍第一部片《薔薇之戀》心得:
有人鼓勵瞿為什麼不把戲帶給更年輕的觀眾看?瞿首先是被漫畫感動,並從觀眾的角度想,到底要怎麼拍這個故事。不過故事雖然動人,仍有部分情節過於跳脫,使瞿友寧覺得道德上良心不安。後來在台視前辦見面會,竟然有人親口向他道謝,因為這部劇化解了一對母女的衝突,使母女有了共同的話題。而另一名想自殺的牙醫師(因為當時SARS所有人不看牙醫),竟然會為了看《薔薇之戀》而有了生存的力量。瞿便覺得:只要對人有一點幫助,就會繼續做下去。
5.     《我可能不會愛你》:
  1. 拍攝價錢:比一般偶像劇價錢高三倍;因為瞿從不用景片、都是採真實狀態拍攝;使用的攝影機也是電影鏡頭;用交情請到很好的演員,希望能讓大家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2. 電影式的鏡頭語言,跟八點檔一般使用的舞台劇拍攝方式不大相同。電影式的手法可讓觀眾體會到女主角內心的世界,如果鏡頭跟著女主角的視線,就算不用拍女主角的表情,就會知道女主角的心境。一般八點檔就是舞台劇的拍攝方式,三台固定攝影機、一台遊走的攝影機,一次就可以拍好。半小時的戲、半小時就演完。因此怎麼看就覺得有距離,讓觀眾覺得演員有時候過於誇張、怪誕。
  3. 原來編劇心目中理想的演員是陳奕迅、劉若英,演員設定年齡為35-38歲。後來因為市場需求,加上林依晨喜歡這部片,決定把角色年齡下拉至30歲。
6.     台灣偶像劇困境?
  1. 這幾年台灣偶像劇並非處於一良好的狀態。日、韓採取文創保護政策;韓國電影院有50%播放的是自己的電影。但台灣卻跟隨美國的貿易開放政策。
  2. 之所以拍攝日本的漫畫,是因為日、韓因為排外,很少買外片,也未開放影音藝術產品內銷。偶像劇自己求生,翻拍日本漫畫,以把藝人推介到日本;繼而傾銷台灣藝人,讓韓國、日本能接受台灣影視產業。至今林依晨、鄭元暢仍是韓國喜歡的外國演員前幾名。
  3. 目的:日、韓的影視技術水準更高,台灣不一定要看大陸市場的面子,應該讓全亞洲能接受我們的戲劇。
  4. 現下瞿友寧的電影七部有六部都在日韓播了,市場逐漸穩固下來。外國人因為導演掛名品質保證,開始買單。瞿在這樣的成功下,才決定開始挑戰《我可能不會愛你》這部以國內情節為主的偶像劇。畢竟它不是灑狗血的故事、也沒有光鮮亮麗的排場。
  5. 先前的成功使瞿更有膽量去做更好的事情。因為很多細節(攝影、光影)的要求,日、韓以外的市場不會在乎,但日、韓就會看技術水平。好的技術水準能夠讓日、韓能收購、接納台灣的文創產品,而不是「採購」台灣的文創產品。現在台灣偶像劇在日韓的播放時段越來越好,《我可能不會愛你》在大陸首播費也達八十萬人民幣。
*日本的文創市場:藝人辦見面會附帶賣DVD、入場券,但日本人進場是會付錢的。而且日本觀眾忠誠、不看盜版,對藝術工作者而言是相當良好的觀眾市場。(但《我可能不會愛妳》DVD因為趕著上架,品質不是很好。)
  1. 瞿友寧自己拍偶像劇的方法是老闆給製作費,瞿率領自己的固定班底去做。往往會做到墊錢,只求品質更好。但是臺灣的偶像劇不是大家都這麼想,外國人會看到粗製濫造的東西、也可以看到高品質的東西,會使購買者憂心台灣的品質控管。
  2. 數位化:七月一日數位元年之後,達不到HD畫質的作品也許會被市場淘汰。

問題
1.     導演在自己的偶像劇中客串,是因為自己很愛演嗎?
    其實小時候喜歡看電影也是想當男主角。小時候很喜歡費雯麗。後來才漸漸知道電影的背後有個導演在操弄著。到高中漸漸覺得自己不帥。過了高中之後已把心神轉投入導演界,雖然自己還是有點表演慾望,但會實際進場都是陰錯陽差。《薔薇之戀》是剛好需要一位很慈祥的人又遍尋不著,製作人乾脆叫導演自己下去演。但是事前大家會討論,以不影響劇情為前提,所以瞿常常在喜劇中客串。《桃花小妹》是因為沒有臨演願意剃光頭當和尚,才由他親自下海。《我可能不會愛妳》則是剛好有個計程車司機角色的缺。不過瞿偏向未來嚴肅的戲就不會客串。
2.     導演還有在拍電影嗎?
    第四部電影《親愛的奶奶》年底可能會出,該片選擇用很難的說故事的方式,用倒敘的手法,從頭倒敘到尾,但是用順序的情緒累積法。這部片談得是瞿友寧家裡的故事。瞿的前三部電影都是在台灣電影低迷時期拍成的,第二部即使是年度票房冠軍,票房也只有兩百萬。但瞿友寧對電影的熱愛仍持續存在,但是他很怕討好人的東西。比如幾部偶像劇大家都叫他改拍,電影會大賣。但他總是想:大賣之後呢?
3.     品質不一的原因在於?
    《桃花小妹》、《王子看見二公主》其實瞿友寧都不是很想接,但剛好製作人是柴智屏、馮家瑞,都是當初找瞿友寧進偶像劇圈的人;瞿因此覺得對他們有一份責任、恩情。而日本人賣漫畫版權,還會要求製作人提出導演、演員名單,合它們的意才賣。
    《桃花小妹》漫畫的量其實只有五到六集,但偶像劇硬要拍到13集,所以有些東西會拖一點。而且部分演員也不是瞿的理想演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拍攝的狀況就不會很好。
    《王子看見二公主》找了新人來演,原本以為瞿導的作品票房保證,但是預期收視率過低,後來瞿中途停拍。他的團隊也勸他下次不要做濫好人,這樣只會減耗創作的內涵和能量。
4.     瞿導如何找演員?
    其實這幾部片製作人都還算尊重導演的眼光,導演會請理想演員過來聊天,並通知他們這會比平常他們接的戲多出一個月的拍攝時間。片的好壞在創作、導演、演員之間大家能不能溝通。
    《桃花小妹》之所以會挑到不想要的演員,是因為製作方覺得某位演員有日本市場。但是後來這位演員對工作人員態度不佳。瞿友寧認為一個東西好,絕對不是演員一個人的問題。他不相信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情。因此有飯局的場景,他飯桌上的每一道菜沒有不好吃的。

5.     過去的偶像劇只要演員角色多設定為大學生、高校生;《我可能不會愛你》似乎說明角色走向輕熟齡的取向。這是因為新一輩的演員出不來,台灣出現演員斷層嗎?還是因為台灣的偶像劇市場也隨著我們變老,才往輕熟齡的階段發展?
    其實一直有做分眾市場調查,25-45歲這段最多人看,這說明瞿的訴求觀眾不是只有年輕的小朋友,吸引的群眾是更高的消費份子,這從廣告產品化妝品、3C產品,就可以看的出來。
    也的確,隨著過去的演員逐漸變老,演員開始不喜歡演裝可愛的東西。而電視製作人又沒有安全感,不願意給更新的人機會。這方面電視台其實欠缺信心跟努力。當初《王子看見二公主》就是以為台灣市場成熟了但是沒有,不是有蔡岳勳、鈕承澤、瞿友寧就是票房保證。
    瞿自己每部片都會用新人,像《桃花小妹》黃靖倫、李佳穎;《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王陽明、陳匡怡。瞿自己都會為演員排表演課,後來演技都沒甚麼問題。其實新手反而有內心的純粹,第二部之後就沒有了。當演員開始虛情假意、觀眾也會虛情假意對待;偶像劇中沒有一刻可以用方法演技去矯飾。

6.     《我可能不會愛你》有沒有置入?
    所有故事都是先有故事才有置入,從來沒有說寫的同時也找置入廠商。之所以會有IKEA的場景,是因為編劇先寫了一個家庭式的場景。更何況IKEA沒有置入,他只有借場地;而且台北的IKEA還不借,只借到高雄的廠。
    台灣啤酒也沒有實際贊助,只送十箱臺灣啤酒。至於鞋子只有提供鞋跟場地。
    雪肌精則因為是林依晨代言,只好接受。真正有置入的是華航,它們提供場地免費使用,用去新加坡的機票交換。但也沒有實際的金錢往來。

7.     最喜歡的導演是誰?
    過去曾喜歡楊德昌、王家衛、奇士勞斯基、安哲羅普洛斯……等人,但後來瞿發現自己不是很冷酷的人,而真正的名導都要有一點殘忍的個性。像荷索的《天譴》率團到到亞馬遜河翻山越嶺,其實是因為開拍之前找了催眠師催眠,之後紀錄片才公開。拍完後才幫大家解除催眠。這樣的導演不殘忍嗎?
    《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中的小孩子真的不懂嗎?
    《天邊一朵雲》中裸露、口交的鏡頭不殘忍嗎?當天現場其實完全清場,只有演員跟他三個人。但這些合作者後來都不太敢再跟他合作了。因為導演會一點一滴去追尋自己創作中的極致。
    瞿本身有溫和的性格、更適合溫暖的片,可能是大家會很喜歡的片,但不會名垂千古。(最近他喜歡的片是《分居風暴》,但他沒有很喜歡《大藝術家》,他認為那不過是有聲電影的假裝版,比卓別林差多了。)
    其實全世界的電影都面臨一個困境。當初法國新浪潮的電影作的,現在反而做不到。像賈克大帝的《現代生活》建了十五層樓的玻璃大樓實體場景,只有家具不是玻璃,景都是「搭出來的」。《車車車》幾百輛車,把所有的車全部移上去。
    荷索還辦了吃鞋子記者會,這些人都很瘋狂。

8.     《我可能不會愛你》本來就打算拍十三集嗎?
    本來就設立十三,因為一開始就有〈熟女自信條件十三條〉、〈初老十三條〉,頭尾要相符才行。其實電視台希望可以拉長,為他們多賺一點收入。但瞿導本身不大相信收視率。因為收視率的計算戶必須三代同堂,而且願意裝者,通常是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以中南部、中下階層的人比較多。他們當然會比較喜歡簡單易懂的內容。讓工人階級可以放鬆,覺得人生再灰暗也不可惜。
    廣告商其實也知道,也開始要求分眾收視率、知道職業類別是哪些,以增加不同的職業階層。所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廣告其實賣的比《小資女孩向前衝》好,民視並不太在意收視率;有時候只是面子問題。更何況本來本來就不知道它會有這麼好的收視率。

9.     為什麼有些日劇會跟社會脈絡有所互動,台灣偶像劇界卻沒有嘗試其他的主題?
    日本觀眾已經經歷過看愛情劇看到膩的過程,因此相較之下更冷靜、更理性,會開始挑選大家沒有接觸過的職業、而大家都好奇的類別,用職業類別來吸引人。事實上每一場戲都會想到角色的職種,但職業劇要田野調查,愛情劇職種問題沒有那麼大。更何況前三集拍完後收視率就定型,後來幾集就不會有太多創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